贪玩中文网 > 文天祥 > 第四章 入巴颜军

第四章 入巴颜军

推荐阅读:庆余年林徽因书信集彼得大帝克林威尔清史论丛州县初仕小补拿破伦林肯苏格拉底中日战辑选录

贪玩中文网 www.tanwanzw.com,最快更新文天祥最新章节!

    文山至临安,除知临安府,辞不拜。欲面见皇帝,陈安危大计,又不得见。第奉命守独松关而已,他事非所宜闻也。元兵日逼,宰相留梦炎惧而逃。此皆庸臣,可与共安乐而不可与共患难。爱国之士,一息尚存,此志不肯少懈。岁寒乃知松柏也。文山倡议四事如下:

    一、安排吉王、信王(吉王,帝显之兄,名昰。信王,帝显之弟,名昺)离京,分赴闽广。万一国都有变,两王仍可在闽广重立。

    二、以福王或沂王判临安,以系人望。而己为副,以辅之。

    三、请帝后密移他邑,以免徽钦之辱(徽、钦二帝为金人所执)。

    四、请将京师义士二十万,与城内外军数万人,隶于张世杰,与元兵决一死战。议上,政府采用其第一条,余皆不从。

    恭宗二年(德祐二年)正月十八日,元将巴颜(旧作伯颜)至皋亭山(在今杭县东北),距临安只三十里。宰相陈宜中、张世杰又步留梦炎之后尘而逃。文山代宜中为右相,诸路军马,皆归其都督。此时也,身担军国之重任,指挥天下,宜可以奏其效,而惜乎见用之太晚也。

    元兵屯榷木教场,城中兵将官,纷纷自往纳降。文山欲召富阳(今浙江富阳县)兵入城,已不及。帝后亲贵,百万生灵,立有鱼肉之忧。元人按兵不动,遣使约宋廷大臣相见。诸执政侍从,聚议终日,皆不知计之所出。文山念事已至此,不能爱一身,决计亲往巴颜处,掉三寸不烂之舌,如苏秦、张仪游说之故事,或足以延宋祚于一线。遂与吴坚同往。怀必死之心,入虎狼之地,无异荆卿之赴秦,虽白衣冠送之可也(燕太子丹使荆卿刺秦王,送之于易水之上,知其必死,皆着白衣冠送之)。

    文山至元军,因说巴颜曰:“宋承帝王正统,非辽金比。今北朝将欲以为与国乎?将欲毁其宗社乎?若以为与国,则宜退兵平江或嘉兴,然后议岁币,金帛犒师,北朝全师以还,此不战而胜,策之上者也。若欲毁其宗社,则两淮、两浙、闽广,尚多未下。穷兵取之,利钝未可知。假能尽取,豪杰并起,兵连祸结,必自此始。”

    巴颜动之以威,文山谓:“我是状元宰相,富贵已极,所欠者一死报国耳。国存与存,国亡与亡。刀锯在前,鼎镬在后,非所惧也。”巴颜连呼好男子,因曰:“前日已遣程鹏飞诣宋太皇太后帘前,亲听处分。侯鹏飞至,即与丞相定议。”

    巴颜见文山举动不常,疑有异志,留之军中,遣吴坚还。文山怒,数请归,曰:“我之此来,为两国大事,何故留我?”巴颜曰:“勿怒。君为宋大臣,责任非轻。今日之事,正当与我共之。”盖元人知宋延诸臣,皆碌碌不足畏,所足畏者文山,故不肯放还也。

    是日,文山宿元营,关怀国事,忧心如焚。时正月下旬,寒威未解,昼短夜长。听牧马之悲鸣,数营门之更鼓,度一刻如一岁。鸣呼!一夜甚短也,而汉族之运命,已尽于此一夜中。明日,巴颜召文山至大营,则峨冠博带,济济一堂者,皆宋之大臣也。其人为吴坚、贾余庆、谢堂、家铉翁、刘岊、吕师孟。问其何事来此,则为奉降表而来也。文山知大事已去,自悔不应轻离朝廷,使逢迎畏死之徒,得乘隙而卖国。悲愤交加,早拼一死。于是痛责巴颜失信,又大骂吴坚辈,忘恩负义,慷慨激烈,闻者愧之。

    巴颜遣人入临安,改临安为两浙大都督府。强令宋太后手写降书,又令其檄谕州县,同时迎降,不得抗拒;诸大臣皆署名,独家铉翁不肯(铉翁,眉州人,字则堂,宋亡居不仕)。巴颜尽驱帝后嫔妃北行,封府库,收图书,及百司符印、告敕;罢官府及侍卫军,解散勤王之师。南宋亡。其时为恭宗二年正月二十一日,即民国前六百三十七年。

    【批评】

    孟子曰:“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此言岂不信哉。南宋之季,外患日迫,虽以公忠体国之大臣当之,犹恐不胜。乃其当国者,非奸即庸,知有家而不知有国,知有私而不知有公。所以自伐其国者,至矣尽矣。及至祸悬眉睫,则一逃可也,一降可也,如留梦炎、陈宜中辈。岂不令人可恨?

    文山所陈四事,纵政府依之,亦恐无补于大局。事虽无聊,亦所谓我尽我心耳。

    文山轻身入元军,实是失计。说者谓同朝诸臣,有意相陷,而公竟中其计也。小人之与君子,本不两立,不能谓同朝者之无比心。而文山亦有深意,此时和、战皆不可恃,意欲冒险一往,如能以口舌动之,则可达到缓兵之目的;即不能,亦得觇元人之虚实,归筹抵御之方。盖自与元交涉以来,元人未尝有羁留使臣之事。文山故恃此而无恐也,卒至羁留虏中,求死不得。虽智虑之未周,而其志固可与日月争光矣。

    处恶社会之中,而能卓然自立,不随波逐流而去者,惟圣贤志士为然。下此者不能矣。有好社会,即有好人。此中之关系,犹农夫之种瓜自然得瓜,种豆自然得豆。朝政清明,奖善惩恶,则社会日趋于善矣。北宋真宗、仁宗之时,正人君子,相望于朝,祥光满天,如景星庆云。盖由于上有善政,故下有良俗,而朝野有善人也。至宋季则反是。此非个人之无良也。盖无论在朝在野,皆为恶社会所熏陶浸灌,则亦日趋于恶,而不自知矣。明乎此,则可不恨贾似道、陈宜中、吕文焕辈。有识者观今日之社会,更不暇为宋人忧也。

    清蒋士诠作《冬青树传奇》,即记宋亡国之事。内有留营一出,即记文山之事。中描写降元诸臣丑态,虽近于谑,要足见若辈之心事也。

    文天祥到了临安,朝廷授他为临安知府,他辞谢没有接受。他想要面见恭帝,陈奏国家安危的大计,又不得见。但奉命驻守独松关而已,其他的事不是他所能参与的了。那时元兵一天逼近一天,局势已经十分危急,宰相留梦炎竟吓得逃走了。可见庸碌之臣,只知道误国害民,只可与他共安乐而不可共患难。爱国之士,只要一息尚存,守卫国家的意愿就不会有一点点的松懈。真是“岁寒乃知松柏也”。当时文天祥便倡议四事如下:

    一、安排吉王、信王(吉王,是恭帝之兄,名昰;信王,是恭帝之弟,名昺)离开京城,分赴闽广两地。万一国都有变,两王仍可在闽广重立。

    二、以福王或沂王守临安府(以大兼小谓之判),以维系朝廷人望,而自己为副职,来辅佐福王。

    三、请皇帝、皇后秘密移居别邑,以避免遭受徽、钦之辱(徽宗、钦宗为金人所捉,死于五国城)。

    四、请求带领京师义士二十万人,与城内外军队数万人,隶属于张世杰统一指挥,与元兵决一死战。他这四条建议奏上去之后,政府只采用了第一条,其余的都置之不用。

    恭宗二年(德祐二年)正月十八日,元将巴颜率大军到皋亭山(在今杭县东北),离临安只有三十里了。可笑宰相陈宜中和张世杰,又步留梦炎的后尘,弃职而逃。陈张既逃,于是文天祥才得着大用的机会,朝廷拜他代陈宜中为相,各路的军马,都归他节制指挥。此时,他身担军国的重任,指挥天下,本可以抵御元兵,但是大势已去,不可挽回,到这时才用他,已经太迟了!

    这时元兵屯扎在榷木教场,宋城中的将士和兵卒,都纷纷自己前去投降。文天祥想召集富阳(今浙江富阳县)的兵进城,已经来不及了。此时皇帝、后妃和一般亲贵以及百万生灵,都如釜中之鱼,顷刻就有生命的危险。元人却按兵不动,遣使约宋朝的大臣相见。一般执政的人和侍从,聚议终日,终想不出妥当的计策来。文天祥看见事情已弄到这种地步,不能再爱惜一身,便决计亲往巴颜处,想以三寸之舌,如从前苏秦、张仪游说各国一样,或者有延长宋朝江山的一线希望。便决定和吴坚同到元营。他们怀着必死之心,进入虎狼之地,无异于战国时荆轲赴秦,即使是身着白衣白冠,送他也是可以的(燕太子丹,派荆卿刺杀秦王,太子丹送他到易水之上,知道他一定会死,都身穿白衣白冠为他送行)。

    文天祥到元军中后,便游说巴颜道:“宋朝秉承了帝王的正统,非辽、金可比。现在北朝(指元人)是想以宋为友善之国呢?还是想要毁灭他呢?若是想以宋为友善之国,那么应该退兵到平江或嘉兴,然后再议岁币(北宋时每年纳钱币于契丹国,谓之岁币)及犒赏军士的金帛,北朝全师而还。这是不战而胜,是计策中的上上之策;若是真个要毁灭宋朝,那么现在两淮、两浙及闽广等处,尚有许多地方没有攻下。假如你们穷兵黩武去略取,结果是利是害,还不可知,即使尽数取得,而天下的豪杰必定同时并起,从此兵连祸结,更不堪设想了。”

    巴颜用威势来胁迫文天祥,文天祥道:“我是状元宰相,富贵已极,所欠缺的只是以一死来报国罢了。国存与存,国亡与亡。即使刀锯在前,鼎镬在后,也不是我所惧怕的。”巴颜连称好男子,并道:“前天我已经派遣程鹏飞到宋朝的太皇太后帘前,亲听处分。等鹏飞回来,再和丞相定议。”

    巴颜看见文天祥举止不同寻常,疑心他怀有异志,便把他留在军中,只遣和他同来的吴坚回去。文天祥很生气,屡次要求回去,道:“我到这里来,为的是两国大事,为什么把我留在这里?”巴颜假意劝他:“请别发怒。您是宋朝大臣,责任不轻。今天的事,正应当与我一起担当。”依旧把他留在军中。因为元人知道宋朝的一班大臣,都是庸庸碌碌的人,不足畏惧,所可怕的只有文天祥一个人,所以不肯放他回去。

    这一天文天祥便住宿在元营。他关怀国事,欲归不得,弄得他忧心如焚。这时正是正月下旬,寒威未解,昼短夜长,他身羁元营,听牧马的悲鸣,数营门的更鼓,过一刻如一年,他是多么的忧愤悲哀啊!一夜实在是很短的一刹那间,而汉族的命运,也就在于这一夜中了!第二天,巴颜召文天祥到大营,他看见峨冠博带济济一堂的,都是宋朝的大臣,如吴坚、贾余庆、谢堂、家铉翁、刘岊(音“节”)、吕师孟等,一班日日同朝的人,都在那里。问他们为什么到这里来,却是为奉降表而来。文天祥知道大势已去,自悔不应该轻离朝廷,以致逢迎怕死之徒,得以乘此机会卖国。他悲愤填胸,早拼一死,于是痛骂巴颜失信,又大骂吴坚这一班卖国贼忘恩负义,慷慨激烈,使听的人惭愧得无地自容。

    巴颜遣人到临安城,改临安为两浙大都督府。强迫宋太后手写降书,又逼她檄谕各州县,同时迎降,不得抗拒;各大臣都在降书上署名,独有家铉翁(家铉翁,眉州人,字则堂,宋朝亡后,他隐居不出)一个人不肯签名。巴颜把皇帝的后妃等,尽数押到北地。封了府库,收缴图书,以及百司的符印、告敕;罢官府及侍卫军,解散了勤王的军队。于是乎南宋亡了!其时是恭宗二年正月二十一日,即民国前六百三十七年。

    【评论】

    孟子曾说:“一个国家必定先种下了被伐的恶因,然后才会遭人来讨伐的结果。”这话怎么能不信呢。南宋末年,外患日益严重,即使以尽忠为国的大臣执政,犹恐不能挽救大局。何况当时的当权者,不是奸臣就是庸才,他们只知有家而不知有国,只知有私而不知有公。所以,为国家造下恶因的人多的是,等到祸悬迫在眉睫了,则要么选择逃跑,要么选择投降,如留梦炎、陈宜中等人。这难道不令人可恨?

    文天祥所陈述的四件事,纵使政府全部采纳了,恐怕也无补于大局了。事情虽已没什么用,但也正所谓我尽我的心意罢了。

    文天祥轻率亲身进入元军,实在是失策。有人说这是同朝的众多大臣,有意陷害他,而他竟然中了他们的计。小人之与君子,本就是对立的,不能说同朝为官之人没有结党的心。而文天祥决定去也有深意。此时对于宋来说,和与战都已不可倚恃,因此他想冒险前往,如果能以口舌说动巴颜,则可以达到缓兵的目的;即便不能,也能够偷偷察看元军的虚实,回来后可筹划抵御的方略。因为自从与元交涉以来,元人还没有过羁留使臣的事情。文天祥凭此而有恃无恐,最后导至被羁留在元军中,求死不得。虽然这是智虑不周全造成的,但他的志向却可与日月争辉了。

    处在险恶的社会之中,能够卓然自立而不随波逐流的,只有圣贤志士,除此之外再也没有人能够做到了。在良善的社会中,便会有良善之人。这其中的关系,就像农夫种瓜自然得瓜、种豆自然得豆一样。如果朝政清明,奖善惩恶,那么社会就会日趋于良善。北宋真宗、仁宗之时,正人君子,相望于朝,祥光满天,有如景星庆云。这是因为朝廷有善政,所以社会就会有好的风俗,而朝野也就会有善人。到宋末的时候则正好相反。这并不是个人没有好的德行。因为无论在朝廷还是在民间,都会被险恶社会的坏习俗所熏陶浸灌,也就会日趋于恶而不自知了。明白了这个道理,那么就不必恨贾似道、陈宜中、吕文焕等人了。有识之士,看到现在的这个社会,就更没有时间去为宋人忧虑了。

    清代的蒋士诠作了《冬青树传奇》,便是记载的宋朝亡国之事。其中有《留营》一出,便是记录文天祥事迹的。里面描写了投降元朝的众大臣的丑态。虽然这近于戏谑,但也足以体现他们这些人奴颜婢膝的心态了。

本站推荐:军婚毒爱庆余年黄四娘家花满蹊周天子毒妻不好当重生之侯府嫡女超级兵王资治通鉴纲目[文白对照]皇家小娇妃三国好孩子

文天祥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贪玩中文网只为原作者孙毓修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孙毓修并收藏文天祥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