贪玩中文网 > 文天祥 > 第二章 少年时之立志

第二章 少年时之立志

推荐阅读:庆余年林徽因书信集彼得大帝克林威尔清史论丛州县初仕小补拿破伦林肯苏格拉底中日战辑选录

贪玩中文网 www.tanwanzw.com,最快更新文天祥最新章节!

    宋文丞相天祥者,江西庐陵人也。祖父累世忠厚,一乡皆称为积善之家。天祥生时,其祖梦见小儿,乘紫云而下,故名云孙,字曰天祥。后理宗览其策,见其名,曰:“此天之祥,乃宋之瑞也。”遂又字曰瑞卿,其后果符此颂;又自号文山。幼时,体貌丰伟,见者皆知其非凡儿也。

    人当少年,所以感发其志气者,家庭师友之启导也,良善之书籍也。而乡先贤之遗风,亦大足为兴起之资。今郡县皆有孔子庙,亦称学宫地方之人,常取其邑之先贤,列祠于学。春秋二季,则备牲牢,集官绅而拜之,后进观之。既羡乡先贤之尊荣,又动感慕效法之心,常有太息泣下者。少年天真烂缦,尤易作此观念。宋时庐陵之乡先贤,有欧阳修(字永叔,谥文忠公)、杨邦义(谥忠襄,守建康时死节,其子载兴为岳飞部将,以忠勇著)、胡铨(字邦衡,又号淡菴老人,谥忠简。尝上乞斩秦桧)诸人,皆塑像于祠,仪态如生。文山十岁时,家人引与瞻其遗祠,又为之讲三人之历史。文山欣然慕之曰:“身后不与诸贤并祀者,非大丈夫也。”

    宋时取士,一以考试为归。元明清之朝,皆守其遗法也。考试之时,其最荣者,莫如状元,号为天下第一人。文山则宝祐四年(宋理宗二十年,民国前六百四十年)状元也。其文数万言,不为稿,一挥而成。考官王应麟(字伯后,庆元府人。著《玉海》《困学纪闻》等书)评之曰:“是卷古谊若龟鉴,忠肝如铁石,可为本朝得人贺。”时文山年不过二十也。其弟璧,亦同时登科。

    文山之父革斋,伴二子进京与试。闻二子皆中选,老人之怀,自觉喜慰。不意风烛之年,朝不保暮,贤郎以五月二十四日报捷,而封翁以二十八日长逝于客邸矣。宋时,政府待进士之礼颇优,凡新进士遭丧,则政府致其费。兄弟二人,即日扶柩还里,既而任命文山为宁海节度判官(判官,犹今之秘书也)。

    文山虽居卑官,未尝不留心时务。范文正公(名仲淹,兴县人)作太平时之秀才,尚以天下为己任,况文山处南宋之季,内忧外患交迫之日乎?时蒙古(后建国号曰元)灭金并夏,国势日强。而宋用一丁大全(字子万,镇江人)为相,贾似道(字师宪,亳州人。其姊为贵妃,有宠于理宗,似道因以得)为将(似道属以师相,出京督兵),专权误国,日被侵削。宝祐六年(理宗二十二年),蒙古大举南侵,入四川,破广西、贵州,更以重兵,直趋两淮及长江上、下游,江西不保,武昌被围,朝野震恐,君臣相顾,不知所为。太监董宋臣,请迁都四明(今浙江宁波县),以避敌锋。别有一太监名何子举者,以为不可,皇后亦不欲行,乃止。

    文山初闻迁都之说,以为临安形势已失。四明尤滨海小郡,高宗播迁至此,几不能自存。前车可鉴,岂可复蹈覆辙?乃上书请斩宋臣,以禁止内侍干预政治,淆乱人心之罪。书奏不报,遂弃官还里。

    度宗初年。拜文山官尚左郎,屡辞不允。宋时,授官者例命文臣撰诰辞付之,其文类皆风雅可诵。度宗授文山诰辞曰:“苏轼有云:‘仁宗皇帝在位最久,得人最盛,进士高科,类至显位。’我理宗享国,庶几仁宗(仁宗在位四十年,理宗亦二十八年故云庶几),取士之数,却又伙焉。当时褒然之选(褒然之选,谓以第一名中选者),今其存者,无不登进。独尔以陈情之表(晋李密养亲不仕,有《陈情表》),读礼之文(人子丧亲守制,谓之读礼),淹留在外,尚迟向用。夫风之积不厚,则其负大翼无力(大翼,谓大为也。语本《庄子》)。若尔之植立不凡,非特以高科也(高科,谓最高之科,即状元也),而又益增培植,则其滋长也,孰能御之?”文山少年科第,固可早达,而蹉跎不遇。诰辞云云,盖以慰藉之也。文山出仕未久,即与贾似道不相合,免官而归。思及此闲暇之时,为修养之计,乃筑室于文山。山在庐陵南百里,两山夹一溪,溪中怪石林立,水曲折其间,从高注下,姿态横出。山下石尤奇怪,跨溪绵谷,低昂以立,各有天趣。山上下流泉四出,随意灌注,无所不至。其高处可望数百里,俯视万壑,云烟芊绵,真广大之观也。宅基在山南,其地平旷,长可百丈余,深可三十丈,溪水至其前。青山屋上,流水屋下,风景绝佳。文山读书会友其中,隐居求志。他日成仁取义之大节,皆养成于此矣。

    【批评】

    文山梦紫云而生,宋史本传,及胡广所撰传,皆载之。

    梦之吉凶,固不可信,惟古时甚以为重。周时特设掌梦之官,为民占梦。梦中境界,果能为未来之先兆否?泰西学者,刻方研究及之,今未可说定也。

    吾国之乡贤祠,对于古人,表示报功崇德之心,又足令后之人,观其庙貌,考其历史,发其向往之志气。而爱乡之心,亦油然以生。一举而数善备焉,惟造祠尤不如造像之善。像竖于通衢大道,人人皆见,不如祠门之终年关闭,一善也;姿态逼真,不如木主之黯然无色,必识字之人,始能辨其姓字,二善也;金石之质,不如木主泥像之易于毁坏,三善也。泰西各国,所以有像而无祠,教少年人,自以直观之事,为易于觉悟。后有作者,改祠为像可也。

    科举之世,同时登科者,谓之同年。每一科举,则有登科录,详记同年人之姓名、籍贯、年龄。此等书万无久传之理,独宝祐四年登科录,以文天祥一人之故,自宋至今,藏书家犹钞录之。观此则人可以知所自处矣。

    人早年得志,必然意气太盛,视己身若万能,视天下无不可为之事。古之爱才若命者,遇此等人,必培养之,曰将以老其才。如树木然,未长足时伐之,则其材小;长足后伐之,则其材大。用一老字,实在有味。文山二十而登科,飞扬腾达,若可预期。乃人事相左,蹉跎十年,未展抱负。读文山指南录自序,则并不以此怨尤,确认天将使之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也,可谓能自克者矣。

    文山功名不遂,归而读书求志。此实大人物之作用也。今人一在学堂毕业,即求利禄。求之不得,亦不肯反求诸己。盖功利之说,中于人心者深矣。此实非社会之福也。明之严嵩,固一万世唾骂之人,然少年登第之后,不肯就官,忍饥耐寒,在钤山(在今江西分宜县,严本分宜人也)读书十年,固未尝无一节可取也。设能始终如一,则与文山之志节何异焉?今人不肯尚志,病在居欲求安,食欲求饱,耐不得贫,所以竖不起志气。少年欲担当天下事,须从吃苦做起。

    宋朝末期的丞相文天祥,是江西庐陵人。他家祖上世代都是忠厚长者,所以一乡都称他家为积善之家。天祥出生的时候,他的祖父梦见一个小儿,驾着紫云从天而下,所以给他取名云孙,字天祥。后来宋理宗阅看考试卷子的时候,看见他的名字,便说:“此天之祥,乃宋之瑞也。”于是他又取字瑞卿,后来的事实也证明确实是如此;他又自号文山。年幼时,文天祥体貌丰伟,看见他的人,都知道他是个不同寻常的孩子。

    当人在少年时,能够感发他们志气的,主要是家庭、老师和朋友的启导,是那些良善的书籍。而乡里先贤们的遗风,也足以成为他们兴起的资本。现在各郡县都建有孔子庙,也称作是地方上的学校。他们常将本地先贤的画像,挂列在学堂的祠堂。每年春秋二季,则准备了牲牢,召集了当地的官绅来祭拜他们,而后一起进祠观瞻他们。他们既羡仰乡里先贤的尊荣,又常因有感而生出仰慕效法的念头,因此常有叹息而泣的人。少年人天真烂缦,尤其容易生出这样的观念。宋末时庐陵乡贤祠里的先贤遗像,有欧阳修(字永叔,谥文忠公)、杨邦义(谥号忠襄,守建康时为守气节而死。他的儿子载兴,为岳飞的部将,以忠勇著称)、胡铨(字邦衡,又号淡庵老人,谥号忠简。他曾经上疏请求斩秦桧)等人。他们的遗像,仪态如生。文天祥十岁的时候,他家里的人带他去乡贤祠观看这些遗像,又把他们三个人的历史讲给他听。他十分羡慕地说道:“我死后,如果不能和这几位先贤并祀在这个祠中,我便不是大丈夫。”

    宋朝时候,都是以考试来拔取人才。元、明、清三朝,都遵守着这种传统方法。考试的时候,最光荣的当然是第一名,便是“状元”,号为“天下第一人”。文天祥便是宝祐四年(宋理宗二十年,民国前六百四十年)的状元。他考试的那篇文章,洋洋万言,并没有起稿,一挥而成。当时的考官王应麟(字伯后,庆元府人。著《玉海》《困学纪闻》等书)评价说:“这份考卷有古贤人之风仪,可为后人学习的榜样。其忠义之心如铁石般坚定,可以为我朝能够得到这样的人才而祝贺了。”这个时候他才二十岁。他的弟弟文璧,也同时考中。

    他弟兄二人进京考试,是他们的父亲革斋陪送来的。他当时听得两个儿子都考中了,心中自然是非常喜悦。不幸他老人家已风烛残年,朝不保暮,两个儿子于五月二十四日中选,他自己却于二十八日在客寓里病死了。宋朝时候,政府对待进士的礼数很优厚,凡是新进士遭丧,政府都会致送费用。文天祥弟兄二人,当天便扶柩还乡。不久,朝廷便任命文天祥为宁海节度判官(判官,等于现在的秘书)。

    文天祥虽然只做了个小官,但很留心时务。范文正公(名仲淹,兴县人)作为国家太平之时的秀才,尚以天下为己任,何况文天祥是处在南宋末年,内忧外患交迫的时候呢?当时蒙古(后来建立国家,国号为元)吞并了金、夏两国,国势日强。而宋朝用一个丁大全(字子万,镇江人)为相,用一个贾似道(字师宪,亳州人。他的姐姐为贵妃,受理宗宠爱,贾似道因此发迹)为将(贾似道以宰相身份出京监督军队),独揽大权,坑害国家,渐被外敌侵略削守。宝祐六年(理宗二十二年),蒙古大举南侵,入四川,破广西、贵州,更是派重兵直接奔赴两淮地区及长江上、下游,江西不保,武昌被围,以致宋朝全国上下震惊,朝廷内君臣相顾,不知做什么好。太监董宋臣,上奏请求迁都到四明(今浙江宁波),以避开敌人强劲的进攻。但是又有一个太监叫何子举的,他认为这样不可,而且当时皇后也不愿迁都,这个主张就此打消。

    文天祥起初听见迁都的话,以为临安的大势已经失去,十分忧急。而四明这个地方是濒海的小郡,当年高宗将都城搬迁到这里,几乎不能自存,前车可鉴,怎么能够再重蹈覆辙?于是便上书请斩建议迁都四明的太监董宋臣,以禁止太监干预政治,定他淆乱人心的罪名。书信奏上去没有结果,他便弃官回乡了。

    度宗初年,拜文天祥为尚左郎,他多次推辞,朝廷都没有允许。宋代,某人授官时,按例都需由文官撰写诰辞诏告天下,诰辞的内容都风雅可诵。度宗授文天祥官职时,其诰辞这样写道:“苏轼曾说:‘仁宗皇帝是在位最久的,得到人才最多,进士高科,逐步升为高官。’我朝理宗在位时长,和仁宗差不多(仁宗在位四十年,理宗在位也有二十八年,所以说差不多),但录取的读书人数,却又更多了。当时各地考试当选第一名的(褒然之选,指以第一名中选者),凡现在还在世的,没有不考中进士的。唯独你以有李密《陈情表》所说情形(晋朝李密,孝养祖母,不出仕做官,留有《陈情表》一文),表示要遵读礼之文(为人之子,父母去世,治办丧事,庐墓守孝,叫做读礼),因而停留在进士之门外,迟迟没有被任用。风如果积累得不大,那么其将无力让大鸟飞起来(大翼,谓大为也。语本《庄子》)。像你这样卓尔不凡的,并非特意取你为状元(高科,谓最高之科,即状元也)。如果再加以培养,那么你的成就之大,到时谁又能预测呢?”文天祥少年时便中了科第,本来早就可以发达,但因各种原因蹉跎不遇。诰辞中这样写,主要是慰藉他而已。他做官不久,便与贾似道意见不合,又辞官回乡了。他想在这个闲暇的时候,自我修养,于是便在文山建筑了很精雅的一所小室。文山在庐陵之南一百里,两山夹一溪流,溪中立着许多怪石,水从这些怪石中间曲折流过,由高处往下注泻,十分有趣。山下的石头尤其怪异,横跨溪水,绵延山谷,有低有高,各有天然情趣。从山上留下的泉水四处流淌,随意灌注,到处都是。山的最高峰,可以远望数百里,从山下望万壑起伏,云烟弥漫,真是奇观。他的小室便筑在山的南面,地势平坦广阔,地基长达一百多丈,宽深达三十多丈,溪水围绕屋前面。青翠的山峦耸立在背后,溪水从屋子下流过,风景极佳。文天祥在此读诗书,会友人,过着清雅绝俗的生活。后来成仁取义的大节,都是在这个地方养成的。

    【评论】

    文天祥出生时,他的祖父梦见他乘紫云而来,在《宋史》本传及胡广所撰写的传记中,都有记载。所做之梦的吉凶,固然不可信,但在古时候却是很相信的。周朝时特别设置了掌管推算梦兆的官员,为民众占梦。梦中的境界,果真能成为未来事情发生的先兆吗?西方的学者,刻意研究了这个问题,到现在也没有个确定的说法。

    我国的乡贤祠,对于古人大多表现出了报功崇德的心情。这又足以让他的后人,观瞻他的神像,考究他的历史,抒发他们向往先贤的志气。而爱护乡里的心情,也因此油然而生。这一个举动便带来了众多好处,只是造祠还是比不上造像的好处多。神像竖在通衢大道边,人人都能看见,不像乡贤祠的门终年关闭,这是第一个好处。神像姿态逼真,不像乡贤祠中的木雕黯然无色,必须要识字的人才能辨别出其姓名,这是第二个好处。神像为金石所造,不像乡贤祠中木雕泥像那样易于毁坏,这是第三个好处。西方各国,之所以有神像而没有乡贤祠,是想教少年人,自己通过观看神像,使他们更易于觉悟。如果以后有人想做这事,不妨将乡贤祠改为神像吧。

    在科举考试年代,同时登科的,称之为同年。每一次科举考试,都会建有登科录,详细记录同年人的姓名、籍贯和年龄。像这样的名录万无久传的道理,唯独宝祐四年的登科录,因为文天祥一人的缘故,自宋末到现在,藏书家还藏有抄录本。看了这之后,那么人就可以知晓自己所处的地位了。

    一个人早年得志,必然会意气风发,认为自己好像是万能的,看天下之事没有不可以做到的。古代爱才若命的人,如果遇上了这样的人,必定会大力培养他,说是想让他将来成才。就像树木一样,还没有长成的时候砍伐了,那么其材比较小;如果等长大之后再砍伐,那么得到的木材就大。用了一个老字,实在有味。文天祥二十岁时便中举登科,飞扬腾达,似乎可以预期。然后事实正好相反,蹉跎了十年的岁月,不能够一展抱负。读他的《指南录自序》,发现他却并没有因此而产生怨尤,而是确信上天将让他磨练心性,增益他所不能做到的。这可以看出,他可谓是个能够自我克制的人了。

    文天祥在仕途上功名不遂,因此回家读书以求他日实现自己的理想。这就是大人物的作风。现在的人一从学堂毕业,就想求得利禄。如果求不到,也不肯自我反省,从自身求。这是因为功利学说,已经深入人心了。这实在不是社会的福音啊。明代的严嵩,虽然是一个被万世唾骂的人,然而在年少登第之后,他却是不肯就职当官的。他忍饥耐寒,在钤山(在今江西分宜县,严嵩本是分宜人)读了十年书,所以也不是没有一点可取之处。假如他能始终如一,那么与文天祥的志节又有什么区别呢?现在的人不肯立志,都只想着平时追求安逸,饮食上追求保暖,耐不得贫穷,所以竖不起志气。少年人想要担当天下大事,必须从吃苦做起。

本站推荐:军婚毒爱庆余年黄四娘家花满蹊周天子毒妻不好当重生之侯府嫡女超级兵王资治通鉴纲目[文白对照]皇家小娇妃三国好孩子

文天祥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贪玩中文网只为原作者孙毓修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孙毓修并收藏文天祥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