贪玩中文网 > 东汉的豪族 > 《道教之自搏与佛教之自扑》补论

《道教之自搏与佛教之自扑》补论

推荐阅读:庆余年林徽因书信集彼得大帝克林威尔清史论丛州县初仕小补拿破伦林肯苏格拉底中日战辑选录

贪玩中文网 www.tanwanzw.com,最快更新东汉的豪族最新章节!

    1960年6月,我写了一篇文章《道教之自搏与佛教之自扑》,寄给《塚本博士颂寿纪念佛教史学论集》(1961年2月出版)发表。

    8月9日,我把这篇文章的稿子,寄给胡适之先生,请切实指教。胡先生在8月15日,从纽约给我写了一封长信,对自搏的考证,颇为嘉许,对自扑的解释,则提出疑问,对我的推论,也不甚以为然。我很感谢胡先生的指示,但因稿已寄出付印,只就必要处略加改动。胡先生有很多宝贵的意见都未能加入,很觉得遗憾。后来又发现汤用彤先生的《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里有论搏颊求乞一节,十分重要,我写作时忽略未引。此外自己也搜集到一些补充材料。现在把这些资料同意见合在一起,作为补论,用来纪念胡先生。

    胡先生的信里说:

    此文的道教部分与你前作《老君音诵诫经》一文,都是道教史的重要研究,我很感觉兴趣。但我觉得此文“佛教之自扑”部分,可能有点问题。我在客中,手头无书,又没有时间上图书馆,只有把我的一点感想写出来,也许可以备参考。

    我细看了你引的“自扑”诸条,我都看不出“自扑”是自己打自己。“自扑忏悔,如泰山崩”,“五体投地,如泰山崩”,“五轮着地,头面礼佛”,都只是向前匐伏————古人跪坐,向前自伏,则五体皆投地,“五轮(二肘二膝并头顶)皆着地”。五轮既皆已着地了,用什么自己打自己呢?

    敦煌所出四例之中,只有《子胥变文》之“自扑捶凶”是不可通的。阿姊手抱弟头,则不能“自扑”;若她“自扑”,则不能捶凶(胸)。其余三例皆可与佛教书中所谓“自扑如泰山崩”相参证。《远公话》作“自仆”,更有意味。你注“仆”为“扑”字,当然不错,但此字实是“自仆”、“自伏”,其时“伏”已成去声,“伏”与“仆”皆已成“f”声母的字,故“自伏”不能不写作“自扑”了(吴语至今说“仆倒”如“扑倒”,其“扑”字音略近“拨”。我们徽州人至今说“跌一个扑蹋跟”即全身向前跌倒,扑读普入声,跟读上声,音艮卦之艮)。这就是说,“自扑”即是“自仆”,“自伏”,即是“自己匐伏”。白话里尚存此古音,而文字不能不写作“自扑”,故引起你的误会了。(“仆”字古今为“僕”,似不必疑。)

    ……故鄙意颇嫌尊文“佛教之自扑”的一小半,不当把“扑”字解作“朴”、“扑”或“自挞”。……

    再回到“道教之自搏”。这一部分似可分作几部分看:

    (1)《太平经》的“自搏”。

    (2)“涂炭斋”的“打拍”。

    (3)《老君音诵诫经》的“搏颊”。

    (4)陆修静的“三元涂炭之斋”的仪式。

    (5)《道藏》他书所记陆修静斋仪的“叩头搏颊”。

    此五事似不可混合为“自搏”一事?老兄释“搏颊即自搏”,而老兄全文以“自搏”为自己扑挞自己的苦行忏悔。我细看此五个阶段,似以王公期之“省去打拍”为划时代的改革。此以前为“打拍的涂炭斋”,此以后(包括陆修静)为“去打拍的涂炭斋”。此五事皆重在“涂炭”,“涂炭”是用本义,即“黄土泥面”。其极端的方法则须“悬头著柱,打拍使熟”。玄光《辩惑论》作“擿头著柱,埏埴使熟”。比较玄光与甄鸾,可知打拍即是打拍头面上的黄泥,故可以说“埏埴使熟”。(“埏埴以为器”,见《老子》)

    这是张鲁以后王公期以前的“涂炭斋”,主指在“涂炭”,在“黄土泥面”,而“打拍”不过是泥面的一段功夫。

    寇谦之传出的“新经”,可能已除去了这种泥面斋法,故《老君音诵诫经》里的“叩头搏颊”,大概只是叩头与拍(搏=拊=拍)颊而已。“搏颊”可能近于后世所谓“拍巴掌”(打嘴)?但不必是痛打巴掌!

    陆修静的“三元涂炭之斋”,他自己说的最详细:

    “……法于露地立坛,安栏格,斋人……悉以黄土泥额,被发系著栏格,反手自缚,口中衔璧,覆卧于地,开两脚相去三尺,叩头忏谢。……”

    这里已没有“打拍”了,但仍“以黄土泥额”,此仍是“涂炭”原意。这里又明说“安栏格”,“被发系著栏格”,可知玄光、甄鸾所说“悬头著柱”、“反缚悬头”、“擿头悬柳”,皆不是虚假。

    这样把自己的身体缚系在柱上或石上,是中古基督教苦修的“Saints”常有的事。手头无书,偶记得Tennyson诗集中有“St.Simeon Stylites”长诗,叙述这位“Saint”的四十年苦修的行为,其中似有这样“自系缚”的事。架上适有Tennyson集,翻得此诗,果有

    “...Three winters,that my soul might grow to thee,

    I lived up there on yonder mountain side.My right leg chained into the crag,I lay Pent in a roofless close of ragged stones...”[此诗值得老兄一读。这个故事是真的“自苦”圣人的故事。老兄此文的引论与结论都太看重“自扑”,而对于“以自苦为极”(《天下篇》论墨子语)的宗教,则颇嫌忽视,故我请你试读Tennyson此诗。]

    若用《洞玄灵宝五感文》所详记为史料,则玄光、道安(《二教论》)、甄鸾的讥评都有了印证了,则此一大段道教史实大致可以懂得了。尊文之重要性在此。

    所不能完全了解者,尚有“驴辗泥中”一句。便中幸再考之。

    最后,我觉得老兄泛论“地理与民族”诸节,似尚可斟酌。

    我对于寅恪先生的天师道与滨海地域的关系说,只认为可以说明一个时期的道教情形,不可看做普遍的“定论”。三张的道教起于巴汉,盛于巴汉;寇谦之是上谷人,而苻秦亡后,寇(谦之之兄)被雍人千余家推为首领;谦之自己是华山道士,又是嵩岳道士。此皆与滨海地域无关。尊文说,“陕西四川一带,其地在汉代与印度至少有间接交通”。请问老兄,中国有哪一块地域不可以说是“与印度至少有间接交通”的?

    我曾说,“Religious Taoism was originally a consolidated form of the native beliefs and practices”,即是我所谓Sinitic religion。我所谓Sinitic religion当然是许多原带地域性的信仰与仪式结合而成的。佛教徒说张鲁的“涂炭斋”起于“氐夷难化”,老兄以为“或非全属子虚”,此即地域性的起源也。

    细看“涂炭斋”的内容,其中心观念只是自认有罪过,故泥面毁形,悬头自缚,皆以待决之罪囚自居。认罪即悔过,是中心观念。老兄引南宋人所谓“太上立斋谢之法,摄法界一切众生罪缘因起,令有悔心。悔心苟形,善心自著,天堂地狱由是分……善天善地俱摄入一忏愿法中……夫岂为亡者乞恩悔罪而已哉”这一大段引文真是好文字————谢谢老兄使我得读此文!————使我们明白三张以下以至陆修静以下,所以设立如此繁重难行的斋忏法,其中心观念只是“天堂地狱由是分”的一个“悔”字。以罪囚自居,泥面自缚,都只是表示这个“悔”字。这也是Sinitic religion的一个老信仰。(至于“打拍使熟”、“埏埴使熟”,则很可能是起于巴汉“氐夷”的地域性风尚。)旧说汤伐夏之后,七年大旱,史卜云,当以人为祷。汤乃“剪发断爪,自以为牲”,祷于桑林之社。以至于《左传》所记郑伯肉袒牵羊“以迎楚子”;《公羊》记郑伯“肉袒,左执茅旌,右执鸾刀”,以迎楚子————似都是自居于罪囚,或自以为牺牲,都是自己认自己为有罪————自认有罪,即是“悔心”。杜预谓肉袒牵羊“示服为臣仆”,老兄也说“中原民族以面缚衔璧为屈服”。鄙意则以为此皆表示悔罪也。

    《秦始皇本纪》记子婴“系颈以组,白马素车,奉天子玺符,降轵道旁”。这也是自居于待诛之罪囚。三张道教以至于陆真人的禁制都有“悬头著柱”、“被发系著栏格”的仪式,这都是自居于罪囚,不但“反手自缚,口中衔璧”,是自居于罪囚也。

    自子婴以下,亡国之仪见于《蜀志·后主传》、《吴志·孙皓传》,而最详于《晋书·王濬传》。《濬传》说:

    “壬寅,濬入石头。皓乃备亡国之礼,素车白马,肉袒,面缚,衔璧,牵羊;大夫衰服,士舆榇,率其伪太子瑾……等二十一人,造于垒门。濬解其缚,受璧焚榇,送于京师。”

    这种“亡国之礼”,真所谓“无据之据”,其实只是晚出的Sinificsm的一部分。比秦王子婴时,已更复杂了。“舆榇”是后加的,“衔璧”也是后加的。“大夫衰服,士舆榇”,真是两汉四百年经师造出的礼经了!

    看《王濬传》“受璧焚榇”一语,可见“舆榇”也是自居于待诛之罪人的仪式的一部分;而“衔璧”则有请命之意,《金縢》所谓“尔之许我,我其以璧与硅,归俟尔命;尔不许我,我乃屏璧与硅”,也是这个Sinitic religion的一部分。

    以上抄录胡先生给我的信,其中议论考据,精彩甚多,读者可以共见。我除了感谢之外,在回信中,只就“自扑”一辞,略加辩解。我说:

    “自搏”与“自扑”是个搭截题。说老实话,我对于自扑如何扑法,还不甚清楚。所以本文里并没有说“自扑”是自己打自己(如果“打”是“用手或鞭杖之类打”解的话)。我的了解是“自己摔打自己”,即“自己用力把自己摔到地上”(举身自扑)。其与匐伏或仆倒不同者,一是及物与不及物动词之别,二是用力不用力之别(如不用力,则跪坐时仆倒不易如泰山崩)。故扑字意虽与仆通,而不可改作仆。为避免误会起见,我的文章里,应该说明,自搏自扑都不用鞭杖,自扑如不带捶胸,且不必用手。“驴辗泥中”即像驴一般地在泥中打滚。今北方俗语尚有“驴打滚”。佛教的“婉转自扑”,姿势大约与“打滚”相近。

    在校稿时,我托平冈武夫先生给加入了关于“驴辗泥中”的解释同“(自扑且不必用手)”几个字。

    当然,我作这一个“自搏”与“自扑”的搭截题,是要指出这两种忏悔仪式都有自己责打自己的成分。不过,这两种仪式,都不是只有简单的一个动作,而是成套的动作。“自扑”可能包括“自扑捶胸”、“举身自扑”、“婉转自扑”三个动作,可以相先后,而且可以重复。所以胡先生提出的“五轮既皆着地了,用什么自己打自己呢”这个问题,似乎可以用先后的动作解释。举行“涂炭斋”时,如果省去打拍,也许就没有自己打嘴巴的“自搏”。“反手自缚”之时也不能动手自己打自己。不过这时还可以作“驴辗泥中”的姿势,用力起伏,也可算一种摔打。所以如果“打”宇作广义解,这两种仪式里都有显著的自己责打自己的成分。

    至于胡先生说的“自己匐伏”,自然也是这一类忏悔仪式里的重要成分。关于这一点,《高僧传》卷一有一条颇有趣的纪事:

    昙摩耶舍,此云法明,罽宾人……,至宋元嘉中,辞还西域,不知所终。耶舍有弟子法度,善梵汉之言,常为译语。度本竺婆勒子。勒久停广州,往来求利,中途于南康(江西)生男,长名金迦,入道名法度。初为耶舍弟子,承受经法。耶舍既还外国,度便独执矫异规以摄物。乃言专学小乘,禁读方等,惟礼释迦,无十方佛。食用铜钵,无别应器。又令诸尼相捉而行,悔罪之日,但伏地相向。惟宋故丹阳尹颜瑗女法弘尼,交州刺史张牧女普明尼,初受其法。今都下宣业、弘光诸尼,习其遗风。东土尼众亦时传其法。

    又《高僧传》卷三,有作者梁慧皎的议论,甚不以法度为然:

    间有竺法度者,自言专执小乘,而与三藏乖越。食用铜钵,本非律仪所许;伏地相向,又是忏法所无。且法度生本南康,不游天竺。晚值昙摩耶舍,又非专小之师。直取溪壑其身,故为矫异。然而达量君子,未曾回适,尼众易从,初禀其化。夫女人理教难惬,事迹易翻,闻因果则悠然扈背,见变术则奔波倾饮,随堕之义,即斯谓也。

    顺便把女人骂了一顿。

    慧皎说“伏地相向,又是忏法所无”,意思不甚清楚。按唐宗密《圆觉经疏略钞》卷十二说:小乘忏法,要请大比丘为证。对大僧要“具五法,一、袒右肩,二、右膝着地,三、合掌,四、说罪名种,五、礼足。若对小夏(小僧),阙无礼足,但行四法”。礼足当是头面礼足或五轮接足,是敬礼尊师,所以不行于小夏。唐道宣《释门归敬仪》卷下也说:“故下座之礼,先备五法:一偏袒,二脱屣,三礼足,四互跪,五合掌也,上座于下座前悔,则有四法,除其礼足。”“伏地相向”可能是忏悔者与忏悔者相向。对面的人,不够资格受敬礼,这样就与忏法不合了。

    至于“五轮着地”、“五体投地”的忏法,我在稿中疑心说“似至隋时尚未通行”,现在想起来,也许说得太过。按《国清百录》卷二记“智者大师智的请观世音忏法”即有“五体投地”,又相传出于智的《方等三昧行法》、《法华三昧忏仪》,都有“五体投地”,不过好像都只是敬礼的仪式。

    可注意者,是由软性的“五体投地”到硬性的“五体投地如泰山崩”(即“自扑法”)的过渡,其时代当在隋初。这两种投地之软硬不同,所以我稿中引过的唐怀感《释净土群疑论》,卷七要特设一章,专料简硬性的投地自扑忏悔。附带说一点,我稿中“然唐代一般人意想中,则自扑与五体投地,往往相连”一句,其后半句应改为“则自扑与如泰山崩,七孔流血,往往相连”。

    关于“搏颊”,汤用彤先生的《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卷上页一○五,提到《太平经》卷一一二“昆仑之,有真人上下有常……殊无搏颊乞丐者”。汤先生自己注说:

    搏颊不知即《太平经》所言之叩头自搏否。《弘明集》七宋释僧愍《华戎论》斥道教云:搏颊叩齿者,倒惑之至也。唐法琳《辨正论》二引道教书《自然忏谢仪》,有九叩头九搏颊之语。是搏颊之语,南北朝隋唐道士犹行之。又按支谦译《梵志阿经》,有外道四方便,其第四中有搏颊求福之句。此经为《长阿含》“阿摩昼经”之异译,巴利文Ambattha Sutta为其原本。二处所记之四方便中,均无此句。但僧康会之《旧杂譬喻经》卷八,亦言有搏颊人。又《六度集经》五有曰,或搏颊呻吟云,归命佛,归命法,归命圣众。据此,岂中国佛教古用此法耶?抑仅译经者借用中土名辞,以指佛教之膜拜耶?(参看《宋高僧传·译经篇》,论中华言雅俗段。)若汉代僧徒行此,则《经》所谓之搏颊与乞丐,均指佛教也。

    汤先生提出两个可能的解释。就我个人看来,第二种可能比较大,即是译经者借用中土名词习惯,加以增饰。《长阿含·阿摩昼经》的第四方便,只是“不食药草,不食落果,不食草叶(按,即前三种方便所食),而于村城起大堂阁,诸有东西南北行人过者,随力供给”。到了《梵志阿经》就增饰为“亦有道士,深居闲处,题门有道,祭事水火日月五星,烹杀祠天,博(搏)颊求福”,大有中国道士的意味了。《旧杂譬喻经》卷八,提到一个醉人“正坐博(搏颊)颊言,无状犯戒”,恐怕也是借用道教徒的悔罪办法。又西晋白法祖译的《佛般泥洹经》卷下,有“民皆顿地,叩头者,搏颊者,捶心刮面,发裂,蹹地啼哭,呼当奈何”。东晋法显译的《大般涅槃经》有“举手拍头,捶胸大叫”、“捶胸拍头,号眺大叫”等语。不载译人,附东晋录的《般泥洹经》,则只有“踊躃悲言”、“徘徊骚扰,仰天呼怨”等语。译经内容有出入,而“搏颊者”只见一本,我疑心也是增饰之辞。

    1962年9月3日稿

本站推荐:军婚毒爱庆余年黄四娘家花满蹊周天子毒妻不好当重生之侯府嫡女超级兵王资治通鉴纲目[文白对照]皇家小娇妃三国好孩子

东汉的豪族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贪玩中文网只为原作者杨联陞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杨联陞并收藏东汉的豪族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