贪玩中文网 > 维摩诘所说经注疏全集 > 维摩诘所说经注疏卷下

维摩诘所说经注疏卷下

推荐阅读:孔雀经真言等梵本俱力迦罗龙王仪轨净心诫观法发真钞净土生无生论会集净琉璃净土摽金刚童子持念经金刚经纂要刊定记金刚经感应分类辑要金刚经感应传金刚顶经毗卢遮那一百八尊法身契印

贪玩中文网 www.tanwanzw.com,最快更新维摩诘所说经注疏全集最新章节!

    香积佛品第十

    以香喻佛性也。

    于是舍利弗心念:‘日时欲至。此诸菩萨当于何食?’

    什曰:‘舍利弗独发念者,其旨有三:一者结业之体,未能无资。二绝意大方,乐法不深。三推己有待,谓众亦然,处弟子之上,宜为众致供也。’

    生曰:‘不念弟子者,以其自有乞食法。’

    时维摩诘知其意而语言:‘佛说八解脱。仁者受行。岂杂欲食而闻法乎?

    肇曰:‘佛说八解脱,乃是无欲之嘉肴,养法身之上鳝,仁者亲受,谓无多求,然方杂食想而欲听法,岂是元举来求之情乎?’

    冰曰:‘明心见性,得八解脱,生死已了,杂欲已变为绝对佛性,故无食想,然非谓见性之后,便不饥不食也,如黄檗传心法要云:终日吃饭,未曾咬著一颗米,则此白米饭,即是香积饭矣。’

    若欲食者。且待须臾。当令汝得未曾有食。’

    即佛性绝对之食也。

    时维摩诘即入三昧。

    入绝对本体。

    以神通力。

    发挥佛性妙用。

    示诸大众上方界分。过四十二恒河沙佛土。

    超过十信、十行、十地、十回向、等觉、妙觉,便是法身净土。

    有国名众香。

    绝对香也。

    佛号香积。

    绝对法身佛也。

    今现在。

    无时不在。

    其国香气。比于十方诸佛世界人天之香。最为第一。

    最后之真实。

    彼土无有声闻、辟支佛名。

    无二乘脑筋分别作用。

    唯有清净大菩萨众。佛为说法。

    惟说法身妙理。

    其界一切。皆以香作楼阁。经行香地。苑园皆香。

    行住坐卧,皆是佛性。

    其食香气。周流十方无量世界。

    一切皆变为佛性,无所不在。

    时彼佛与诸菩萨方共坐食。有诸天子。皆号香严。悉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供养彼佛及诸菩萨。

    皆修大乘明心见性者。

    此诸大众。莫不目见。时维摩诘问众菩萨:‘诸仁者。谁能致彼佛饭?’以文殊师利威神力故。咸皆默然。

    上品维摩默然,此则文殊默然,互相呈示绝对之体,余诸菩萨尚未见性,然得文殊之力,亦皆默然。

    维摩诘言:‘仁此大众。无乃可耻。’文殊师利曰:‘如佛所言:勿轻未学。’

    虽未见性,然非无佛性也。

    于是维摩诘不起于座。居众会前。

    华严经云:‘佛身充满于法界,普现一切众生前,随缘赴感靡不周,而恒处此菩提座。’

    化作菩萨。相好光明。威德殊胜。蔽于众会而告之曰:‘汝往上方界分。度如四十二恒河沙佛土。有国名众香。佛号香积。与诸菩萨方共坐食。汝往到彼。如我词曰:维摩诘稽首世尊足下。致敬无量。问讯起居。少病少恼。气力安不?愿得世尊所食之余。当于娑婆世界施作佛事。令此乐小法者。得弘大道。亦使如来名声普闻。’

    以绝对之食,施于相对众生,使回相对为绝对。

    时。化菩萨即于会前。升于上方。举众皆见其去。到众香界。礼彼佛足。又闻其言:‘维摩诘稽首世尊足下。致敬无量。问讯起居。少病少恼。气力安不?愿得世尊所食之余。欲于娑婆世界施作佛事。使此乐小法者。得弘大道。亦使如来名声普闻。’彼诸大士见化菩萨。叹未曾有。今此上人从何所来?娑婆世界为在何许?云何名为乐小法者?即以问佛。

    绝对界中无相对者,故以为问。

    佛告之曰:‘下方度如四十二恒河沙佛土。有世界名娑婆。佛号释迦牟尼。今现在。于五浊恶世。为乐小法众生。敷演道教。彼有菩萨名维摩诘。住不可思议解脱。为诸菩萨说法。故遣化来。称扬我名。并赞此土。令彼菩萨增益功德。’

    欲以绝对化相对。

    彼菩萨言:‘其人何如?乃作是化。德力无畏。神足若斯。’佛言:‘甚大。一切十方。皆遣化往。施作佛事。饶益众生。’

    绝对佛性,普遍十方。

    于是。香积如来以众香钵盛满香饭。与化菩萨。时彼九百万菩萨俱发声言:‘我欲诣娑婆世界。供养释迦牟尼佛。并欲见维摩诘等诸菩萨众。’佛言:‘可往。摄汝身香。无令彼诸众生起惑著心。又当舍汝本形。勿使彼国求菩萨者。而自鄙耻。又汝于彼。莫怀轻贱而作碍想。所以者何?十方国土皆如虚空。又诸佛为欲化诸乐小法者。不尽现其清净土耳。’

    恐相对界中人,闻绝对法而生疑惑,未能证入绝对,故以为嘱。

    时。化菩萨既受钵饭。与彼九百万菩萨俱。承佛威神及维摩诘力。于彼世界。忽然不现。须臾之间。至维摩诘舍。时维摩诘即化作九百万师子之座。严好如前。诸菩萨皆坐其上。时。化菩萨以满钵香饭与维摩诘。饭香普熏毗耶离城及三千大千世界。

    绝对之香,无所不遍。

    时毗耶离婆罗门居士等。闻是香气。身意快然。叹未曾有。于是长者主月盖。从八万四千人。来入维摩诘舍。

    外道亦喜探求绝对本体之理。

    见其室中菩萨甚多。诸师子座高广严好。皆大欢喜。礼众菩萨及大弟子。却住一面。

    外道虽企图明白绝对本体,然未能悟入,仅能在本体之外,作观察而已。

    诸地神、虚空神及欲色界诸天。闻此香气。亦皆来入维摩诘舍。

    诸天神灵,皆为绝对所吸引,无能离于绝对本体者。

    时维摩诘语舍利弗等诸大声闻:‘仁者可食。如来甘露味饭。

    佛性绝对之味也。

    大悲所薰。

    乃绝对心所熏而成就者。

    无以限意食之。使不消也。’

    绝对者,无限也。若以相对有限之意而视绝对,则绝对变为相对,无限变为有限了。圆觉经云:‘未出轮回而辩圆觉,彼圆觉性即同流转。’

    有异声闻念:‘是饮少。而此大众人人当食。’

    声闻未证绝对,仍以多少数量之心测度绝对。

    化菩萨曰:‘勿以声闻小德小智。称量如来无量福慧。

    勿以相对心测度绝对也。

    四海有竭。此饭无尽。使一切人食。搏若须弥。乃至一劫犹不能尽。

    四海及须弥虽大,然是相对者,终有穷尽,可称量,是有限者,若绝对甘露味饭,则是无限,不可测量。

    所以者何?无尽戒定智慧解脱、解脱知见功德具足者。所食之余。终不可尽。’

    明心见性后,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皆是佛性妙用,应用无尽。

    于是钵饭。悉饱众会。犹故不儩。其诸菩萨声闻天人食此饭者。身安快乐。譬如一切乐庄严国诸菩萨也。又诸毛孔皆出妙香。亦如众香国土诸树之香。

    证绝对之后,其所发挥一语一默,皆不离绝对,即毛孔亦发出绝对妙香。

    尔时。维摩诘问众香菩萨:‘香积如来以何说法?’彼菩萨曰:‘我土如来。无文字说。但以众香。令诸天人得入律行。

    但以绝对之香,使人悟入,即直示佛性也。

    菩萨各各坐香树下。闻斯妙香。即获一切德藏三昧。得是三昧者。菩萨所有功德皆悉具足。’

    触著机缘便悟绝对,证悟之后,一切不离绝对,功德圆满具足。

    彼诸菩萨问维摩诘:‘今。世尊释迦牟尼以何说法?’维摩诘言:‘此土众生刚强难化。故佛为说刚强之语。以调伏之。

    众生刚强难化,故说小乘二乘因果报应之事,以警戒之,说浊边过患以调伏之,其实自性清净,本无如许多过患也,凡此种种说法,皆相对者也,先以相对否定相对,然后悟相对之非。

    言:是地狱、是畜生、是饿鬼、是诸难处、是愚人生处、是身邪行、是身邪行报、是口邪行、是口邪行报、是意邪行、是意邪行报、是杀生、是杀生报、是不与取、是不与取报、是邪淫、是邪淫报、是妄语、是妄语报、是两舌、是两舌报、是恶口、是恶口报、是无义语、是无义语报、是贪嫉、是贪嫉报、是嗔恼、是嗔恼报、是邪见、是邪见报、是悭吝、是悭吝报、是毁戒、是毁戒报、是嗔恚、是嗔恚报、是懈怠、是懈怠报、是意乱、是意乱报、是愚痴、是愚痴报、是结戒、是持戒、是犯戒、是应作、是不应作、是障碍、是不障碍、是得罪、是离罪、是净、是垢、是有漏、是无漏、是邪道、是正道、是有为、是无为、是世间、是涅槃。以难化之人。心如猿猴。故以若干种法。制御其心。乃可调伏。譬如象马。儱悷不调。加诸楚毒。乃至彻骨。然后调伏。

    什曰:‘马有五种:第一见鞭影即时调伏。第二得鞭乃伏。第三以利锥刺皮乃伏。第四穿肌乃伏。第五彻骨乃伏。众生利钝,亦有五品:第一但见他无常,其心便悟。第二见知识无常,其心乃悟。第三见兄弟亲戚无常,其心乃悟。第四见父母无常,其心乃悟。第五自身无常,极受苦恼,复加以苦言,然后乃悟也。’

    如是刚强难化众生。故以一切苦切之言。乃可入律。’彼诸菩萨闻说是已。皆曰:‘未曾有也。如世尊释迦牟尼佛。隐其无量自在之力。乃以贫所乐法。度脱众生。

    世尊隐其绝对无量之法门,而先以相对有限法门,调伏众生,皆绝对界中所无也,贫所乐法,即有限、贫乏之法,即智慧贫乏之人所乐之法也。

    什曰:‘晦迹潜明,自同贫乞,自同贫乞则与相接,接则易邻,故为贫所信乐也。’未尽合。

    斯诸菩萨亦能劳谦。以无量大悲生是佛土。’维摩诘言:‘此土菩萨。于诸众生。大悲坚固。诚如所言。然其一世饶益众生。多于彼国百千劫行。所以者何?此娑婆世界有十事善法。诸余净土之所无有。

    惟相对界中,才有矛盾不善之事,菩萨居此,其道大行,饶益周广,故有十事善法以度众生,若绝对净土中,则无矛盾及善不善,则无众生可度,无善法可立矣。

    何等为十?以布施摄贫穷。以净戒摄毁禁。以忍辱摄嗔恚。以精进摄懈怠。以禅定摄乱意。以智慧摄愚痴。

    六度皆相对界中法也,若绝对界中,则本无贫穷,故不用布施,本无毁禁,故不用净戒,本无嗔恚,故不用忍辱,本无懈怠,故不用精进,本无乱意,故不用禅定,本无愚痴,故不用智慧。

    说除难法度八难者。以大乘法度乐小乘者。以诸善根济无德者。常以四摄成就众生。是为十。’

    绝对界中,无八难,故不用除难法,无乐小乘者,故不用大乘法,无无德者,故不用善根,众生本来成就,故不用四摄法。

    彼菩萨曰:‘菩萨成就几法?于此世界行无疮疣。生于净土。’

    什曰:‘深行菩萨,非所疑也。今浅行者处不净国,恐其行浅功微,未能自拔,譬如少汤,投之大水,亦如少力之人,入水救溺,未能兼济,则与彼俱沦,故问以何为法得生净国也。’

    维摩诘言:‘菩萨成就八法。于此世界行无疮疣。生于净土。何等为八?饶益众生而不望报。代一切众生受诸苦恼、所作功德尽以施之。等心众生、谦下无碍。于诸菩萨视之如佛。所未闻经闻之不疑。不与声闻而相违背。不嫉彼供、不高己利而于其中调伏其心。常省己过、不讼彼短。

    什曰:‘如一比丘,林中坐禅,时至须食,持钵出林,路逢恶贼,恶贼引弓射之,比丘怒己自责,不生恶心,又指腹语贼:汝应射此,我为彼出林,故致斯恼,此腹之罪耳。省己恕物,类如此也。不讼彼短,不如彼钝根维那,就地舐秽,求人短也。省己过,乃至求诸功德,通为一事。’

    恒以一心求诸功德。是为八法。’

    专一心志,以求明心见性。

    维摩诘、文殊师利于大众中说是法时。百千天人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十千菩萨得无生法忍。

    疏曰:‘未明心见性者,为杂欲所支配,明心见性者,离于杂欲食,惟以甘露饭为食,故黄檗禅师云:终日吃饭,未曾咬著一粒米。此品以香代表绝对佛性,香积佛国,即绝对净土也。其土超越于十信、十行、十地、十回向、等觉、妙觉之上,一切皆是绝对,故其大士不知相对为何物,有如娑婆世界小乘二乘之人不知绝对为何物也。释迦牟尼佛为一大事因缘出世,在娑婆世界为众生说法,使由相对而进入绝对,维摩居士亦欲以绝对饶益众生,故借彼绝对之香,以薰此会中大众,使咸舍有限之欲乐,证入绝对,享无限之快乐也,后世祖师擎拳、竖拂、打鼓、吹毛,皆与此同旨。’

    菩萨行品第十一

    是时。佛说法于庵罗树园。其地忽然广博严事。一切众会皆作金色。

    入三昧也。

    阿难白佛言:‘世尊。以何因缘有此瑞应?是处忽然广博严事。一切众会皆作金色。’佛告阿难:‘是维摩诘、文殊师利与诸大众。恭敬围绕。发意欲来。故先为此瑞应。’

    明心见性之人,心心相应。

    于是维摩诘语文殊师利:‘可共见佛。与诸菩萨礼事供养。’文殊师利言:‘善哉。行矣。今正是时。’

    会中大众已受绝对香之薰,则可见佛矣。

    维摩诘即以神力。持诸大众。并师子座。置于右掌。往诣佛所。到已著地。

    佛性无所不遍,无所不在。

    稽首佛足。右绕七匝。一心合掌。在一面立。其诸菩萨即皆避座。稽首佛足。亦绕七匝。于一面立。诸大弟子、释梵四天王等亦皆避座。稽首佛足。在一面立。于是。世尊如法慰问诸菩萨已。各令复坐。即皆受教。众坐已定。佛语舍利弗:‘汝见菩萨大士自在神力之所为乎?’

    明心见性之无碍。

    ‘唯然。已见。’‘汝意云何?’‘世尊。我睹其为不可思议。非意所图。非度所测。’

    真如佛性,非脑筋所能测度。

    尔时。阿难白佛言:‘世尊。今所闻香。自昔未有。是为何香?’佛告阿难:‘是彼菩萨毛孔之香。’于是舍利弗语阿难言:‘我等毛孔亦出是香。’阿难言:‘此所从来?’曰:‘是长者维摩诘从众香国取佛余饭。于舍食者。一切毛孔皆香若此。’阿难问维摩诘:‘是香气住当久如?’维摩诘言:‘至此饭消。’曰:‘此饭久如当消?’曰:‘此饭势力至于七日。然后乃消。

    七日者,前七识也,一念无明范围。

    又阿难。若声闻人未入正位。食此饭者。得入正位。然后乃消。

    声闻入正位,六根已断,则香消矣。

    已入正位。食此饭者。得心解脱。然后乃消。

    心解脱者,断一念无明,落于空执,则香消矣。

    若未发大乘意。食此饭者。至发意乃消。已发意。食此饭者。得无生忍。然后乃消。已得无生忍。食此饭者。至一生补处。然后乃消。譬如有药。名曰上味。其有服者。身诸毒灭。然后乃消。此饭如是。灭除一切诸烦恼毒。然后乃消。’

    各随众生根性而获益也。

    阿难白佛言:‘未曾有也。世尊。如此香饭能作佛事?’

    香可作佛事,则万事万物皆可作佛事,所谓随拈一法,皆是佛法。

    佛言:‘如是如是。阿难。或有佛土以佛光明而作佛事。

    佛性绝对,如太阳,太阳光明一照,一切皆变为佛性。

    有以诸菩萨而作佛事。有以佛所化人而作佛事。有以菩提树而作佛事。

    有问赵州:‘如何是祖师西来意?’州曰:‘庭前柏树子。’

    有以佛衣服卧具而作佛事。

    鸟窠吹布毛、古德展坐具、古德打禅床,皆是。

    有以饭食而作佛事。

    赵州吃茶去、婆子问点那个心,皆是。

    有以园林台观而作佛事。有以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而作佛事。

    扬眉舜目、举手垂足,皆是。

    有以佛身而作佛事。

    呵佛骂祖、丹霞烧佛,皆是。

    有以虚空而作佛事。

    禅师问:‘你解捏虚空否?’

    众生应以此缘得入律行。

    此皆直接表示佛性,禅宗祖师以喝棒怒骂接引后学,皆直接方法也。

    有以梦、幻、影向、镜中像、水中月、热时焰如是等喻而作佛事。

    此以譬喻寓言,引导众生,此乃间接方法也。

    楞严经云:‘佛告阿难:如来今日实言告汝,诸有智者,要以譬喻而得开悟。

    有以声音、语言、文字而作佛事。

    十二部经、三藏文字,皆是。

    或有清净佛土寂寞无言、无说、无示、无识、无作、无为而作佛事。

    示以佛性本体也。

    如是阿难。诸佛威仪进止。诸所施为。无非佛事。

    随拈一法,皆是佛法,一切不离佛性。

    阿难。有此四魔。八万四千诸烦恼门。而诸众生为之疲劳。诸佛即以此法而作佛事。

    什曰:‘烦恼根本有四,三毒及等分也,二万一千尘垢属一病,四病,故八万四千也,总说则八万四千,别相则无量,今言八万四千,则摄无量,故为门也。佛事有三种,一以善作佛事,光明神力说法等是也。二无记,虚空是也。三以不善,八万四千烦恼是也。譬如药师,或以良药,或以毒药,治人病也。佛亦如是以烦恼,如佛以爱度难佗也,嗔恚化恶龙比也。’

    肇曰:‘众生皆以烦恼为病,而诸佛即以之为药,如淫女以欲为患,更极其情欲,然后悟道,毒龙以嗔为患,更增其忿恚,然后受化,此以欲除欲,以嗔除嗔,犹良医以毒除毒,斯佛事之无方也。’

    冰曰:‘三毒、五阴、六根、一念无明,皆不消断,反可利用以破无始无明,明心见性后,皆变为佛性。’

    是名入一切诸佛法门。

    证入绝对,明心见性。

    菩萨入此门者。

    证入绝对之门。

    若见一切净好佛土。不以为喜、不贪、不高。若见一切不净佛土。不以为忧、不碍、不没。但于诸佛生清净心。欢喜恭敬。未曾有也。诸佛如来功德平等。为教化众生故。而现佛土不同。

    法身净土,平等不二,故净不足喜,不净不足忧,佛性本来平等,为教化众生,而有净不净耳。

    阿难。汝见诸佛国土。地有若干而虚空无若干也。如是见诸佛色身有若干耳。其无碍慧无若干也。

    若干者,相对也,佛土虽有若干,而佛性无若干,色身虽现若干,而法身绝对之慧无若干也。

    阿难。诸佛色身、威相、种性、戒、定、智慧、解脱、解脱知见、力、无所畏、不共之法、大慈、大悲、威仪所行及其寿命、说法教化、成就众生、净佛国土。具诸佛法悉皆向等。是故名为三藐三佛陀。

    什曰:‘三藐三菩提,秦言正遍知,今言三藐三佛陀,言正遍觉也。见法无差,故言正,智无不周,故言遍也,出生死梦,故言觉也。’

    冰曰:‘法虽多种,明心见性,只有一种。’

    名为多陀阿伽度。

    肇曰:‘秦言如来,亦云如去,如法而来,如法而去,古今不改,千圣同辙,故名如来,亦名如去。’

    什曰:‘多陀阿伽度,秦言如来,亦言如去,如法知、如法说,故名如也。诸佛以安隐道来,此佛亦如是来,彼佛安隐去,此佛亦如是去也。’

    名为佛陀。

    什曰:‘佛陀,秦言觉也,凡得道名为觉,觉有二种:一于四谛中觉,二于一切法中觉,觉而不尽,则非真觉,故无觉名也,如佛问舍利弗,三问不答,天女问,默然无言,此未免于睡也。言遍、言如、言觉,此三名则是体极之称,足以明诸佛同等,异于二乘也。’

    阿难。若我广说此三句义。汝以劫寿。不能尽受。正使三千大千世界满中众生。皆如阿难多闻第一。得念总持。此诸人等。以劫之寿。亦不能受。

    三句表示绝对无限,劫寿乃相对者、有限者,故相对不能容纳绝对,有限不能测量无限也。

    如是阿难。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有限量。智慧辩才不可思议。’阿难白佛言:‘我从今已往。不敢自谓以为多闻。’佛告阿难:‘勿起退意。所以者何?我说汝于声闻中为最多闻。非谓菩萨。且止。阿难。其有智者。不应限度诸菩萨也。一切海渊尚可测量。菩萨禅定、智慧、总持、辩才、一切功德不可量也。阿难。汝等舍置菩萨所行。是维摩诘一时所现神通之力。一切声闻辟支佛于百千劫。尽力变化所不能作。’

    相对者,无论如何,不能测量绝对也。

    尔时。众香世界菩萨来者。合掌白佛言:‘世尊。我等初见此土。生下劣想。今日悔责。舍离是心。所以者何?诸佛方便。不可思议。为度众生故。随其所应现佛国异。唯然。世尊。愿赐少法。还于彼土。当念如来。’

    众香世界菩萨得体未得用。

    佛告诸菩萨:‘有尽无尽解脱法门。汝等当学。

    有尽无尽,即是相对,超越有尽与无尽,则入绝对。

    何谓为尽?谓有为法。何谓无尽?谓无为法。如菩萨者。不尽有为、不住无为。

    有为无为是相对,是两头话,菩萨不断有为,亦不住无为,无取无舍,体用一如。

    何谓不尽有为?谓不离大慈、不舍不悲。

    明心见性之后,以大慈大悲度众生,仍属有为。

    深发一切智心而不忽忘。

    虽入大定,而能起用以度众生,不忽不忘。

    教化众生终不厌倦。于四摄法常念顺行。护持正法不惜躯命。种诸善根无有疲厌。

    使众生植善根也。

    志常安住方便回向。求法不懈。说法无吝。勤供诸佛。故入生死而无所畏。

    以绝对心,行相对法,出生入死,以度众生。

    于诸荣辱。心无忧喜。

    八风不能动。

    不轻未学。敬学如佛。堕烦恼者。令发正念。于远离乐。不以为贵。

    二乘禅定远离妄想,得清净乐,耽著净境,不能度生,故不以为贵也。

    不著己乐。庆于彼乐。

    不贪著禅味己乐,而以他人能见性为乐。

    在诸禅定。如地狱想。

    什曰:‘禅定有三种:一大乘,二小乘,三凡夫。凡夫禅,生高慢我心,小乘禅,独善求证,能烧众善,坏无上道根,于菩萨则为恶趣,故视之如地狱也。’

    冰曰:‘小乘二乘禅定,落于法执空执,祖师所谓黑漆桶底、黮黮黑暗深坑,实可怖畏。’

    楞伽经曰:‘宁取人见如须弥山,不起无所有增上慢空见。’即此意也。

    于生死中。如园观想。

    出生入死,如游园林。

    见来求者。为善师想。

    什曰:‘本无施意,因彼来求,发我施心,则于我为师,故起师想。如月氏王出行游观,有数千乞人在路侧,举手唱声,各请所须,王问大臣:此是何人?何所陈说?答言:乞人也。王智慧利根,即解其意。语大臣曰:彼等我大师,非乞人也,汝不解其言耳,彼所须者,为我说法,非为乞也。彼言:我等前世亦作国王,不修布施,故受斯报,王今不施,后亦当耳,以此故,当知是我大师也。’

    舍诸所有。具一切智想。

    舍一切相对者,而成就绝对智。

    见毁戒人。起救护想。

    不憎恶而起救护之想。

    诸波罗蜜。为父母想。

    什曰:‘取其能生法身也,亦云:子有所须,则咨之父母。菩萨所须,则求之六度。取其饶益,比之父母也。’

    道品之法。为眷属想。

    生曰:‘助成我者,三十七道品,犹人有眷属,相助成者也。’

    发行善根。无有齐限。以诸净国严饰之事。成己佛土。

    善根虽无齐限,必达绝对而后止。

    行无限施。具足相好。

    无限施者,绝对之施也。即不住相布施,故具足相好。

    除一切恶。净身口意。生死无数劫。意而有勇。

    为度众生,流转生死而不退,故是大勇。

    闻佛无量德。志而不倦。以智慧剑破烦恼贼。

    以一念无明打破无始无明也。

    出阴界入。荷负众生。永使解脱。

    无始无明打破,明心见性,阴界入皆变为佛性,则利用以度众生。

    以大精进摧伏魔军。常求无念实相智慧。

    由绝对佛性本体所起之念,不离绝对,故名‘无念’。释迦牟尼佛依一实相发挥四乘法门,便是从佛性中流露出者,六祖坛经及荷泽一派,皆以无念为宗,即本此。

    行少欲知足而不舍世法。不坏威仪而能随俗。

    已明心见性,不为物转,故能随俗无碍。

    神起通慧。引导众生。得念总持。所闻不忘。善别诸根。断众生疑。以乐说辩。演法无碍。净十善道。受人天福。修四无量。开梵天道。

    不尽有为也。

    劝请说法。随善赞善。得佛音声。

    说法不离绝对。

    身口意善。得佛威仪。

    身口意业还源为绝对,一切威仪,皆在绝对中。

    深修善法。所行转胜。以大乘教成菩萨僧。心无放逸。不失众善。行如此法。是名菩萨不尽有为。何谓菩萨不住无为?谓修学空。不以空为证。

    二乘落于空执,错认无始无明为佛性,乃以空为证也。菩萨知空执是病,无始无明非佛性,故不以空为证。

    修学无相无作。不以无相无作为证。

    说无相无作者,为否定有相有作耳,若以无相无作为佛性,则落于无始无明境界,因为无始无明境界,表面亦是无相无作也,至若绝对佛性,无此等名称,相同无相,作同无作,有体有用,本来如此,故不假证明。

    修学无起。不以无起为证。

    若以无起为证,则落于无始无明境界,佛性绝对,起亦是绝对,故说无起,其实起同无起,起是佛性自己原因,无可为证也。

    观于无常而不厌善本。

    知常与无常,其性不二,则不入断灭,不入断灭则常行大乘而不厌退。

    观世间苦而不恶生死。观于无我而诲人不倦。观于寂灭而不永寂灭。

    苦乐生死,相对也,佛性中本无苦乐生死也。我、无我、寂灭、不寂灭,亦是相对者,佛性中无所谓我与无我等等也。然为度生故,故说苦、无我、寂灭等法耳,是为不住无为,不尽有为。

    观于远离而身心修善。

    什曰:‘远离有三:一离人间五欲。二离烦恼。三诸法性空远离。今观性空远离而不离善也。’

    观无所归而归趣善法。

    佛性绝对,无所归,然欲见佛性,必归趣大乘善法。

    观于无生而以生法荷负一切。

    佛性无生,然为度生故,故以生法荷负一切众生。

    观于无漏而不断诸漏。

    佛性无漏,然菩萨为度众生出入生死,不断诸漏。

    观无所行而以行法教化众生。

    佛性无所修行,而教化众生,说修行法。

    观于空无而不舍大悲。

    佛性相空,而不舍大悲度生之心。

    观正法位而不随小乘。

    肇曰:‘正法位者,观无为取证之地也。’

    什曰:‘谓无生灭取证法也。’

    观诸法虚妄、无牢无人无主无相。本愿未满。而不虚福德禅定智慧。修如此法。是名菩萨不住无为。又具福德故不住无为。具智慧故不尽有为。大慈悲故不住无为。满本愿故不尽有为。集法药故不住无为。随授药故不尽有为。知众生病故不住无为。灭众生病故不尽有为。

    无为者体也,有为者用也,明心见性,体用一如,故不住无为,不尽有为。

    诸正士。菩萨已修此法。不尽有为。不住无为。是名尽无尽解脱法门。汝等当学。’尔时。彼诸菩萨闻说是法。皆大欢喜。以众妙华若干种色、若干种香。散遍三千大千世界。供养于佛及此经法。并诸菩萨已。稽首佛足。叹未曾有。言:‘释迦牟尼佛乃能于此善行方便。’言已。忽然不现。还到彼国。

    疏曰:‘此品发挥不住无为,不尽有为二语,乃菩萨修行度生之标的也。未明心见性者,言有为便著有为,言无为便著无为,其实佛性绝对平等,无为有为,其性不二,见性之后,以无为为体,有为为用,由体起用,故能度众生不厌,故不住无为,不尽有为,众香世界菩萨,但住无为,有体而无用,未宏度生之愿,故佛以此为训也。’

    见阿佛品第十二

    阿佛即绝对佛性。

    尔时。世尊问维摩诘:‘汝欲见如来。为以何等观如来乎?’维摩诘言:‘如自观身实相。观佛亦然。

    化身实相与法身同。

    我观如来。前际不来、后际不去、今则不住。不观色、不观色如、不观色性、不观受想行识、不观识如、不观识性。

    绝对佛性,超越三际,三际皆脑筋比较而知,是相对者。色、色如、色性以至受想行识等如性,皆脑筋分别作用,皆本源佛性也。

    非四大起。同于虚空。

    绝对佛性本来如然,无造无起,故是绝对,若有起者,则是相对。

    六入无积。眼耳鼻舌身心已过。

    明心见性之后,六根皆还元为佛性,故无积蓄者。

    不在三界。三垢已离。

    绝对佛性已超越三界,故无我执、法执、空执。

    顺三脱门。具足三明与无明等。

    明心见性后,一切皆还元为佛性,故三明与无明等。

    三明者:诸佛明、菩萨明、无明明是也。

    不一相。不异相。

    一异是相对,佛性绝对,故无一异。

    不自相。不他相。

    自他是相对,佛性绝对,故无自相他相。

    非无相。非取相。

    无相取相,皆相对者,佛性绝对,故非无相取相。

    不此岸。不彼岸。不中流。而化众生。

    此彼中,皆相对者,佛性绝对,故不在此彼,不在中间,又此岸生死,彼岸涅槃,中流结使,皆是假名,佛性绝对,无有彼此中流。

    观于寂灭。亦不永灭。

    佛性由体起用,故不永灭。

    不此不彼。不以此。不以彼。

    绝对佛性,其体是第一原因,其用亦是第一原因,非于佛性之外,另有原因也。

    不可以智知。不可以识识。

    非思想认识所能及。

    无晦无明。无名无相。无强无弱。非净非秽。

    晦明、名相、强弱、净秽,皆是相对者,佛性绝对,故无此种种名相。

    不在方。不离方。

    佛性超越空间,故不在方,空间还元为佛性,故不离方。

    非有为。非无为。

    有为无为是相对,佛性绝对,故非有为无为。

    无示无说。

    有示有说,皆是相对,故无示无说。

    不施不悭。不戒不犯。不忍不恚。不进不怠。不定不乱。不智不愚。不诚不欺。不来不去。不出不入。

    施悭、戒犯等等皆相对者,佛性绝对,故无此等等名相。

    一切言语道断。

    非言语所能表达。

    非福田。非不福田。

    佛性绝对,无所谓福田,一切还元为绝对,故福田亦是佛性。

    六祖云:‘不离自性,即是福田。’

    非应供养。非不应供养。

    佛性无须供养,然供养亦不离佛性。

    非取非舍。非有相。非无相。

    取舍有无皆相对者,佛性绝对,故非取舍有无。

    同真际。等法性。不可称。不可量。过诸称量。

    绝对佛性无所不包,无能超越,故同真际,等法性,非言语可及,超越数量体积之外,故不可计算度量。

    非大非小。非见非闻。非觉非知。

    以上所言一切相对者,皆出自见闻觉知分别比较而得,无有真正之标准,不是最究极之实在,故应加否定,佛性绝对,本来如然,非出自见闻觉知,乃最真实、最究极者,故又名真如。

    离众结缚。

    一切结缚,皆相对者,出自见闻觉知,佛性离见闻觉知,故离众结缚。

    等诸智。同众生。

    佛性绝对平等,故一切智皆平等,佛与众生亦平等。

    于诸法无分别。

    一切皆还元为绝对,故无分别,分别亦是绝对。

    一切无失、无浊、无恼、无作、无起、无生、无灭、无畏、无忧、无喜、无厌、无已有、无当有、无今有。

    得失浊恼等等,皆相对者,佛性绝对平等,故无此种种名相。

    不可以一切言说。分别显示。

    任何言说皆不能显示绝对佛性,惟圣智内自证,方能知之。

    世尊。如来身为若此。作如是观。以斯观者名为正观。若他观者名为邪观。’

    此段发挥法身绝对妙理。

    尔时。舍利弗问维摩诘:‘汝于何没而来生此?’

    什曰:‘见其神德奇绝,来处必尊,故问其所从也。维摩恐人人存没生,故下反问,以明无没生。亦云或有谓维摩生分未尽,故问其没生,下答不尽善、不长恶,明生分尽也。不直答者,一欲屈声闻,二不欲自显所从之美也。’

    维摩诘言:‘汝所得法。有没生乎?’舍利弗言:‘无没生也。’‘若诸法无没生相。云何问言:汝于何没而来生此?

    因缘所生之法,本来空寂,无有没生。

    于意云何?譬如幻师。幻作男女。宁没生耶?’舍利弗言:‘无没生也。’‘汝岂不闻佛说:诸法如幻相乎。’答曰:‘如是。’‘若一切法如幻相者。云何问言:汝于何没而来生此?舍利弗。没者。为虚诳法败坏之相。生者。为虚诳法相续之相。

    生灭皆脑筋作用,虚妄不实。

    菩萨虽没。不尽善本。虽生。不长诸恶。’

    明心见性菩萨,念起念灭,皆是绝对佛性,善恶皆还原为佛性,故无所攀缘,真实不虚。

    是时。佛告舍利弗:‘有国名妙喜。

    法身净土也。

    佛号无动。

    绝对本体,离于动静。

    是维摩诘。于彼国没而来生此。’

    维摩乃法身大士,故能由体起用,游戏神通。

    舍利弗言:‘未曾有也。世尊。是人乃能舍清净土。而来乐此多怒害处。’

    维摩为度生故,不住无为,不尽有为。

    维摩诘语舍利弗:‘于意云何?日光出时。与冥合乎?’答曰:‘不也。日光出时。则无众冥。’维摩诘言:‘夫曰何故行阎浮提?’答曰:‘欲以明照。为之除冥。’维摩诘言:‘菩萨如是。虽生不净佛土。为化众生。不与愚闇而共合也。但灭众生烦恼闇耳。’

    菩萨不入涅槃,出入生死秽土,为破众生无明迷妄,如日光照阎浮提,为除冥闇也,故菩萨不住无为。

    是时。大众渴仰。欲见妙喜世界无动如来。及其菩萨声闻之众。佛知一切众会所念。告维摩诘言:‘善男子。为此众会。现妙喜国无动如来。及诸菩萨声闻之众。众皆欲见。’

    令示以佛性本体也。

    于是维摩诘心念:‘吾当不起于座。接妙喜国铁围、山川、溪谷、江河、大海、泉源、须弥诸山及日月星宿、天龙鬼神、梵天等宫。并诸菩萨声闻之众。城邑、聚落、男女大小乃至无动如来。及菩提树、诸妙莲华。能于十方作佛事者。三道宝阶。

    即三乘禅定之法,能历三界诸天。

    从阎浮提至忉利天。以此宝阶。诸天来下。悉为礼敬无动如来。听受经法。阎浮提人亦登其阶。上升忉利。见彼诸天。妙喜世界成就如是无量功德。上至阿迦尼叱天。下至水际。以右手断取。如陶家轮。入此世界。犹得华鬘。示一切众。’

    与灵山会上拈花示众相同,直接表示佛性本体也。

    作是念已。入于三昧。现神通力。以其右手断取妙喜世界。置于此土。彼得神通菩萨及声闻众并余天人。俱发声言:‘唯然。世尊。谁取我去?愿见救护。’无动佛言:‘非我所为。是维摩诘神力所作。’其余未得神通者。不觉不知己之所往。妙喜世界虽入此土而不增减。于是世界亦不迫隘。如本无异。

    此表示由体起用,一切皆不离绝对,惟明心见性者,乃能知之。

    尔时。释迦牟尼佛告诸大众:‘汝等且观妙喜世界无动如来。其国严饰。菩萨行净。弟子清白。’皆曰:‘唯然。已见。’佛言:‘若菩萨欲得如是清净佛土。当学无动如来所行之道。’

    欲得法身,必须明心见性,欲明心见性,必须打破无始无明也。

    现此妙喜国时。娑婆世界十四那由他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皆愿生于妙喜佛土。释迦牟尼佛即记之曰:‘当生彼国。’时妙喜世界于此国土所应饶益。其事讫已。还复本处。举众皆见。佛告舍利弗:‘汝见此妙喜世界及无动佛不?’‘唯然。已见。世尊。愿使一切众生。得清净土如无动佛。获神通力如维摩诘。世尊。我等快得善利。得见是人亲近供养。其诸众生。若今现在。若佛灭后。闻此经者。亦得善利。况复闻已。信解、受持、读诵、解说、如法修行。若有手得是经典者。便为已得法宝之藏。若有读诵、解释其义、如说修行。则为诸佛之所护念。其有供养如是人者。当知则为供养于佛。其有书持此经卷者。当知其室即有如来。若闻是经能随喜者。斯人则为趣一切智。若能信解此经。乃至一四句偈。为他说者。当知此人。即是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

    疏曰:‘此品发挥绝对佛性体用,与拈花示众同旨,阿佛者,即法身如来也。首明法身绝对,一切相对者皆不能立足,次明佛性无生灭,盖生灭皆还元为绝对故也。妙喜世界无动如来,此即佛性本体也,惟明心见性者见之。’

    法供养品第十三

    尔时。释提桓因于大众中。白佛言:‘世尊。我虽从佛及文殊师利。闻百千经。未曾闻此不可思议、自在神通、决定实相经典。

    此经直接表示绝对,达于究极决定之域,故超越三乘,乃最上乘经也。

    如我解佛所说义趣。若有众生闻此经法。信解受持读诵之者。必得是法不疑。何况如说修行。斯人则为闭众恶趣、开诸善门。

    舍小乘,修大乘也。

    常为诸佛之所护念。降伏外学。摧灭魔怨。修治菩提。安处道场。履践如来所行之迹。世尊。若有受持读诵、如说修行者。我当与诸眷属。供养给事所在聚落、城邑、山林、旷野。有是经处。我亦与诸眷属。听受法故。共到其所。其未信者。当令生信。其已信者。当为作护。’佛言:‘善哉善哉。天帝。如汝所说。吾助尔喜。此经广说过去、未来、现在诸佛不可思议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天帝。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供养是经者。则为供养去来今佛。天帝。正使三千大千世界。如来满中。譬如甘蔗、竹苇、稻麻、丛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或以一劫。或减一劫。恭敬尊重。赞叹供养。奉诸所安。至诸佛灭后。以一一全身舍利。起七宝塔。纵广一四天下。高至梵天。表刹庄严。

    七宝塔者,代表佛性也。佛性横遍十方,竖穷三界,庄严无比。

    以一切华香、璎珞、幢旛、伎乐。微妙第一。若一劫、若减一劫而供养之。天帝。于意云何?其人植福。宁为多不?’释提桓因言:‘多矣。世尊。彼之福德。若以百千亿劫。说不能尽。’佛告天帝:‘当知是善男子善女人。闻是不可思议解脱经典。信解受持读诵修行。福多于彼。所以者何?诸佛菩提皆从此生。菩提之相不可限量。以是因缘。福不可量。’

    佛性绝对,不可测量,故福亦无量。

    佛告天帝:‘过去无量阿僧祇劫。时世有佛。号曰药王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佛十名也。

    世界名大庄严。

    佛性也,法身净土也。

    劫名庄严。佛寿二十小劫。其声闻僧三十六亿那由他。菩萨僧有十二亿。天帝。是时有转轮圣王。名曰宝盖。七宝具足。主四天下。王有千子。端正勇健。能伏怨敌。尔时。宝盖与其眷属。供养药王如来。施诸所安。至满五劫。

    五戒也。

    过五劫已。告其千子:“汝等亦当如我。以深心供养于佛。”于是千子受父王命。供养药王如来。复满五劫。

    十戒也。

    一切施安。其王一子。名曰月盖。独坐思惟:“宁有供养?殊过此者。”以佛神力。空中有天曰:“善男子。法之供养。胜诸供养。”

    法能使人明心见性,达于绝对,故最胜。

    即问:“何谓法之供养?”天曰:“汝可往问药王如来。当广为汝说法之供养。”即时。月盖王子行诣药王如来。稽首佛足。却住一面。白佛言:“世尊。诸供养中。法供养胜。云何名为法之供养?”佛言:“善男子。法供养者。说佛所说深经。

    发挥绝对佛性之了义经也。

    一切世间。难信难受。

    因为直接表示绝对,故非小根所能领受,如释迦拈花示众,惟迦叶破颜,余皆罔措,说法华经,退者三千。

    微妙难见。清净无染。

    佛性虽现一切众生前,而众生为无始无明所蔽,故难见。佛性本来清净,不受薰染。

    非但分别思惟之所能得。

    佛性绝对,非脑筋思想所能分别,亦非穷思尽智之所能得。

    菩萨法藏所摄。陀罗尼印印之。

    大乘明心见性,度己度人之法也。陀罗尼译为总持,佛性绝对,总摄一切,故名总持,了义经典,不违绝对,心心相印,如合符契也。

    至不退转。成就六度。善分别义。

    善能分别四乘法相,及众生种性。

    顺菩提法。众经之上。

    最上乘法,故超越众经。

    入大慈悲。离众魔事及诸邪见。顺因缘法。

    绝对佛性,本无因缘,然为度生破迷,故说因缘法。

    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命。

    四相皆非佛性。

    空、无相、无作、无起。

    佛性本体如此。

    能令众生。坐于道场而转法轮。

    明心见性,度众生也。

    诸天龙神。乾闼婆等。所共叹誉。能令众生入佛法藏。摄诸贤圣一切智慧。

    明白四乘道理。

    说众菩萨所行之道。

    行大乘道。

    依于诸法实相之义。

    说法全由自性流出,随拈一法,不离佛性,如六祖坛经宗旨。

    明宣无常、苦空、无我、寂灭之法。

    佛性本体虽无生灭,为度迷妄,为说四非常之义。

    能救一切毁禁众生。

    什曰:‘小乘法中,五逆罪及犯四重禁,则皆弃而不救。大乘深法,则无不救也。’

    诸魔外道及贪著者。能使怖畏。

    唯大乘能摧伏外道邪说。

    诸佛贤圣所共称叹。背生死苦。示涅槃乐。十方三世诸佛所说。若闻如是等经。信解受持读诵。以方便力。为诸众生分别解说。显示分明。守护法故。是名法之供养。

    闻大乘经而能悟者,是法之供养。

    又于诸法。如说修行。

    闻大乘经已解悟,然尚须如说修行,方能证悟。

    随顺十二因缘。离诸邪见。得无生忍。决定无我、无有众生。

    先明一切相对者,皆由十二因缘而起,十二因缘起于无明,一念无明即脑筋作用,虚妄不实,变化莫测,若能明此,则知我及众生,皆是虚妄,不为邪见所转。

    而于因缘果报。无违无诤。离诸我所。

    佛性绝对,虽无因果,然未见性时,仍受因果支配,故虽明十二因缘本体空寂,然对无违无诤,不必将一念无明断灭,明心见性之后,十二因缘变为佛性妙用,自然离我及我所。

    依于义。不依语。

    语言文字,皆相对者,不能表达绝对本体。义者,绝对之体也,故修法应依义,不应依语。

    依于智。不依识。

    未明心见性时是识,已明心见性则转识成智,识是一念无明根尘作用,智是佛性妙用,智是真,识是妄,智是绝对者,识是相对者,故应依智,不应依识。

    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

    发挥绝对者是了义经,未达绝对者是不了义经。

    依于法。不依人。

    什曰:‘佛言:我泥洹后,当依止四法,以为大师,所谓四依法也。明此四法,可依止、可信受也。依于法不依人者,法谓经教也,当依经法,不可以人胜,故背法依人也。法有二种,一文字语言,二义法。莫依语也,义亦有二种,一识所知义,二智所知义。识则唯求虚妄五欲,不求实利,智能求实利,弃五欲,故依智所知义,不依识所知义,为求智所知义,故依智也。智所知义亦有二种,一了义经,二不了义经。不了义经,如佛说杀父母无罪,未分别,是不了义也,若言无明是父,爱是母,生死根本,故名父母,断其本,则生死尽,故言杀之无罪,既分别,是了义经也。复次,若佛言:佛是人中第一,涅槃是法中第一,如是等,皆名了义也,是故当依了义经,莫依不了义经。’

    随顺法相。无所入。无所归。

    一切法皆因缘会合而生,因缘本空,故无所入、无所归。

    无明毕竟灭故。诸行亦毕竟灭。乃至生毕竟灭故。老死亦毕竟灭。

    自无明以至老死十二支体性本空,无生无灭,生灭者,乃脑筋作用也。

    作如是观。十二因缘无有尽相。

    能作如是观,则十二因缘与佛性绝对本体无异,十二因缘还原为绝对,故无有尽相。

    不复起相。

    佛性绝对,无有缘起。

    是名最上法之供养。”’

    明心见性,证悟绝对,是最上法之供养。

    佛告天帝:‘王子月盖从药王佛。闻如是法。得柔顺忍。

    什曰:‘柔谓软钝也,于实相法,未能深入,软智软信,随顺不违,故名柔顺忍也。’

    即解宝衣严身之具。以供养佛。白佛言:“世尊。如来灭后。我当行法供养。守护正法。愿以威神加哀建立。令我得降伏魔怨。修菩萨行。”佛知其深心所念。而记之曰:“汝之末后。守护法城。”天帝。时王子月盖见法清净。闻佛授记。以信出家。修习善法。精进不久。得五神通。具菩萨道。得陀罗尼无断辩才。

    由佛性体上发挥,故辩才无碍,横说竖说,不离佛性。

    于佛灭后。以其所得神通总持辩才之力。满十小劫。药王如来所转法轮。随而分布。月盖比丘以守护法。勤行精进。即于此身化百万亿人。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立不退转。十四那由他人深发声闻、辟支佛心。无量众生得生天上。天帝。时王宝盖岂异人乎?今现得佛。号宝焰如来。其王千子。即贤劫中千佛是也。从迦罗鸠孙驮为始得佛。最后如来。号曰楼至。月盖比丘。则我身是。如是天帝。当知此要。以法供养。于诸供养为上为最。第一无比。是故天帝。当以法之供养。供养于佛。’

    疏曰:‘世出世间宇宙万有,皆是相对者,惟真如佛性是绝对,超越一切,至高至上,欲证绝对,惟有持大乘经,修大乘行,持大乘经而能解悟,是法之供养,修大乘行而能明心见性,证悟绝对,则是最上法之供养,世间供养,皆相对者,惟最上法供养是绝对者,故超越一切,第一无比。’

    嘱累品第十四

    流通分。

    于是佛告弥勒菩萨言:‘弥勒。我今以是无量亿阿僧祇劫。所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付嘱于汝。

    什曰:‘不付阿难,以其无有神力,不能广宣,故不付也。维摩非此土菩萨,故不嘱也。文殊游无定方,故不嘱。嘱弥勒者,以于此成佛故,佛自以神力宣布,欲成弥勒功业故也。’

    如是辈经。于佛灭后。末世之中。汝等当以神力。广宣流布于阎浮提。无令断绝。所以者何?未来世中。当有善男子、善女人及天龙鬼神、乾闼婆、罗刹等。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乐于大法。若使不闻如是等经。则失善利。

    此经全由绝对本体发挥,若不闻此经,或坠相对窠臼中,故失善利。

    如此辈人闻是等经。必多信乐。发希有心。当以顶受。随诸众生所应得利而为广说。弥勒当知。菩萨有二相。何谓为二?一者好于杂句文饰之事。二者不畏深义。如实能入。若好杂句文饰事者。当知是为新学菩萨。若于如是无染、无著甚深经典。无有恐畏。能入其中。闻已心净。受持读诵、如说修行。当知是为久修道行。弥勒。复有二法。名新学者不能决定于甚深法。何等为二?一者所未闻深经。闻之惊怖生疑。不能随顺。毁谤不信而作是言:我初不闻。从何所来?二者若有护持解说如是深经者。不肯亲近供养恭敬。或时于中。说其过恶。有此二法。当知是新学菩萨为自毁伤。不能于深法中调伏其心。弥勒。复有二法。菩萨虽信解深法。犹自毁伤。而不能得无生法忍。何等为二?一者轻慢新学菩萨而不教诲。二者虽信解深法而取相分别。是为二法。’

    虽解悟而未证悟,故取相分别,未见性也。

    弥勒菩萨闻说是已。白佛言:‘世尊。未曾有也。如佛所说。我当远离如斯之恶。奉持如来无数阿僧祗劫所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若未来世。善男子善女人求大乘者。当令手得如是等经。与其念力。使受持读诵。为他广说。世尊。若后末世。有能受持读诵为他说者。当知是弥勒神力之所建立。’佛言:‘善哉善哉。弥勒。如汝所说。佛助尔喜。’

    于是一切菩萨合掌白佛:‘我等亦于如来灭后。十方国土。广宣流布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复当开导诸说法者。令得是经。’尔时。四天王白佛言:‘世尊。在在处处。城邑、聚落、山林、旷野有是经卷。读诵解说者。我当率诸官属。为听法故。往诣其所。拥护其人。面百由旬。令无伺求。得其便者。’是时。佛告阿难:‘受持是经。广宣流布。’阿难言:‘唯。我已受持要者。世尊。当何名斯经?’佛言:‘阿难。是经名为维摩诘所说。亦名不可思议解脱法门。如是受持。’佛说是经已。长者维摩诘、文殊师利、舍利弗、阿难等。及诸天人阿修罗。一切大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维摩诘所说经注疏卷下  终

本站推荐:慧琳音义开元释教录大金色孔雀王咒经大集会正法经龙舒净土文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无门关三观义九华山志金刚经集注

维摩诘所说经注疏全集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贪玩中文网只为原作者月溪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月溪并收藏维摩诘所说经注疏全集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