贪玩中文网 > 宋诗选注 > 宋诗选注 一

宋诗选注 一

推荐阅读:南州集存两晋南北朝史乐府乐府新编阳春白雪冯延巳词辑评京华慷慨竹枝词中国古典诗词感发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词学十讲苏小卿月夜贩茶船(残折)马一浮词集

贪玩中文网 www.tanwanzw.com,最快更新宋诗选注最新章节!

    柳开

    柳开(946——999)字仲涂,自号东郊野夫、补亡先生,大名人,有《河东集》。他提倡韩愈和柳宗元的散文,把自己名字也弄得有点像文艺运动的口号:“肩愈”、“绍先” [1] 。在这一方面,他是王禹偁、欧阳修等的先导 [2] 。《河东集》里只保存了三首诗,也都学韩愈的风格,偏偏遗漏了他的名作,就是下面的一首。

    * * *

    [1] 《河东集》卷二《东郊野夫传》、卷五《答梁拾遗改名书》。

    补注:《河东集》卷十四《宋故柳先生墓志铭》载所作与侄瀛七律中四句:“出众文章惟子厚(宗元),不群书札独公权。本朝事去同灰烬,圣代吾思绍祖先。”语意更爽利;柳开在古文和书法两方都想“绍”继“祖先”遗风,“绍先”兼包二者。“绍元”和“肩愈”虽是凑手的搭配,但只限于古文,而且也触犯祖先名讳了。

    [2] 参看洪迈《容斋续笔》卷九。

    塞上 [1]

    鸣骹 [2] 直上一 [3] 千尺,天静无风声更干 [4] ;碧眼胡儿三百骑,尽提金勒 [5] 向云看。

    * * *

    [1] 见江少虞《皇朝类苑》卷三十五引《倦游杂录》。当时这首诗很传诵,还有人把诗意画成图画,据杨慎《升庵外集》卷七十八“蕃马胡儿”条,在明代“犹有此图稿本”。

    [2] 原作“鹘”,《诗话总龟》前集卷四“称赏”门引《倦游录》作“ ”,卷十“雅什”门引《诗史》作“ ”,即“骹”,通作“嚆”,嚆矢就是响箭。

    [3] 《诗史》作“几”。袁枚《随园诗话》卷十一摘录宋人笔记里的好绝句,不记姓名题目,第十五篇就是这首诗,“一”作“三”。

    [4] 《随园诗话》作“风紧秋高雪正干”,大约是袁枚的改笔。

    [5] “勒”是有嚼口的马络头;那一队胡人听见半天里一声响箭,都拉紧缰绳,把坐骑勒住。三四两句的句调可参看唐人李益(一作严维)《从军北征》:“碛里征人三百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郑文宝

    郑文宝(952——1012)字仲贤,宁化人。他很多才多艺,对军事也颇为熟练,“好谈方略”。宋代收集他作品最多的人说他有文集二十卷 [1] ,但是现在已经失传,只在宋人编选或著作的总集、笔记、诗话,例如《皇朝文鉴》、《麈史》、《温公诗话》等等书里还保存了若干篇诗文以及零星诗句。根据司马光和欧阳修对他的称赏,想见他是宋初一位负有盛名的诗人,风格轻盈柔软,还承袭残唐五代的传统。

    * * *

    [1] 文莹《续湘山野录》;《宋史》卷二百七十七的记载就是根据那一节。

    柳枝词 [1]

    亭亭画舸系春 [2] 潭,直到 [3] 行人酒半酣;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 [4] 。

    * * *

    [1] 见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二十四、后集卷三十五、何溪汶《竹庄诗话》(根据方回《桐江集》卷七,应当改作何汶《竹庄备全诗话》)卷十七、祝穆《事文类聚》别集卷二十五等;周紫芝《太仓稊米集》卷六十七《书沧海遗珠后》引作:“临分只待酒初酣,画舸亭亭系碧潭,不管波涛与风雨”云云。也有人说是孙冕或张耒所作,不是郑文宝的手笔。题目是从《竹庄诗话》来的,“系”字的意思里就包涵着杨柳;古代有折柳赠别的风俗,所以刘禹锡《柳枝词》说:“长安陌上无穷树,只有垂杨绾别离。”诗里所说的那条油漆得花花绿绿的船,正拴在河边杨柳树上。

    [2] 一作“寒”。

    [3] 一作“只向”。

    [4] 这首诗很像唐朝韦庄的《古离别》:“晴烟漠漠柳毵毵,不那离情酒半酣。更把玉鞭云外指,断肠春色是江南。”但是第三第四句那种写法,比韦庄的后半首新鲜深细得多了,后来许多作家都仿效它。周邦彦甚至把这首诗整篇改写为《尉迟杯》词:“无情画舸、都不管、烟波隔前浦,等行人醉拥重衾,载得离恨归去。”(《清真词》卷下)石孝友《玉楼春》词把船变为马:“春愁离恨重于山,不信马儿驼得动。”(《全宋词》卷一百八十)王实甫《西厢记》里把船变成车,第四本第一折:“试着那司天台打算半年愁,端的是太平车儿约有十馀载。”第三折:“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陆娟《送人还新安》又把愁和恨变成“春色”:“万点落花舟一叶,载将春色到江南。”(钱谦益《列朝诗集传》闰四,陈田《明诗纪事》乙签卷十三作吴镇诗)

    王禹偁

    王禹偁(954——1001)字元之,巨野人,有《小畜集》。北宋初年的诗歌大多是轻佻浮华,缺乏人民性,王禹偁极力要挽回这种风气。他提倡杜甫和白居易的诗,在北宋三位师法白居易的名诗人里————其他两人是苏轼和张耒————他是最早的,也是受影响最深的。他对杜甫的评论也很值得注意。以前推崇杜甫的人都说他能够“集大成”,综合了过去作家的各种长处,例如元稹《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说:“小大之有所总萃”,“尽得古今之体势” [1] ;王禹偁注重杜甫“推陈出新”这一点,在《日长简仲咸》那首诗里,用了在当时算得很创辟的语言来歌颂杜甫开辟了诗的领域:“子美集开诗世界” [2] 。

    * * *

    [1] 《元氏长庆集》卷五十六。

    [2] 《小畜集》卷九。

    对雪

    帝乡 [1] 岁云暮,衡门 [2] 昼长闭。五日免常参 [3] ,三馆 [4] 无公事。读书夜卧迟,多成日高睡。睡起毛骨寒,窗牖琼花坠。披衣出户看,飘飘满天地。岂敢患贫居,聊将贺丰岁。月俸虽无馀,晨炊且相继。薪刍未缺供,酒肴亦能备。数杯奉亲老,一酌均兄弟。妻子不饥寒,相聚歌时瑞 [5] 。因思河朔民,输挽供边鄙 [6] :车重数十斛,路遥数百里,羸蹄冻不行,死辙冰难曳,夜来何处宿,阒寂荒陂里。又思边塞兵,荷戈御胡骑:城上卓旌旗,楼中望烽燧,弓劲添气力,甲寒侵骨髓,今日何处行,牢落穷沙际。自念亦何人,偷安得如是!深为苍生蠹,仍尸谏官位 [7] 。謇谔 [8] 无一言,岂得为直士?褒贬无一词,岂得为良史?不耕一亩田,不持一只矢;多惭富人 [9] 术,且乏安边议。空作对雪吟,勤勤谢知己 [10] 。

    * * *

    [1] 指北宋京都汴梁。

    [2] “横木为门”;引申为简陋的住宅。

    [3] 皇帝每五天坐一次朝,臣子上朝拜见,这是汉代传下来的规矩。“免常参”就是豁免他五天一上朝的照例礼节。

    [4] 指昭文、国史、集贤三馆。此诗约作于宋太宗赵光义端拱一年(公元988年),那时候王禹偁的官职是“右拾遗直史馆”。“右拾遗”是“谏官”,有批评和劝告皇帝的责任,所以这首诗后面说:“仍尸谏官位”;“直史馆”是“史官”,应该把皇帝的言行和国家的事故作真实的、毫无掩饰的记载,所以这首诗后面说:“岂得为良史?”

    [5] 古人称冬雪为“瑞雪”。

    [6] “河朔”就是黄河以北。那时候宋跟契丹(自公元1066年起又改称辽)正打仗,王禹偁也向宋太宗献了《御戎十策》。北宋时抽民丁运输军粮的情况,李复《兵馈行》写得最详细,可以参看:“人负五斗兼蓑笠,米供两兵更自食;高卑日概给二升,六斗才可供十日。……运粮恐惧乏军兴,再符差点催馈军。比户追索丁口绝,县官不敢言无人;尽将妇妻作男子,数少更及羸老身。”(《潏水集》卷十一)

    [7] 有了“谏官”的职位而不尽“谏官”的责任。

    [8] 不留情面的直说。

    [9] 等于“富民”,富国裕民的意思。

    [10] 等于“谢知己(之)勤勤”————对不住好朋友们热忱的期望。王禹偁虽然这样批评自己,但据当时各种记载和他自己的作品看来,他是个有胆量说话的人。

    寒食 [1]

    今年寒食在商山 [2] ,山里风光亦可怜 [3] :稚子就花拈蛱蝶,人家依树系秋千;郊原晓绿初经雨,巷陌春阴乍禁烟。副使官闲莫惆怅,酒钱犹有撰碑钱 [4] 。

    * * *

    [1] 清明前二日。古代风俗,这几天不举火,只吃冷东西,就是这首诗第六句所谓“禁烟”。

    [2] 陕西商县。淳化二年(公元991年),王禹偁得罪了宋太宗,被贬为商州团练副使,从此就常有忆恋首都汴梁的诗。这一首大约是淳化三年的作品;“今年寒食在商山”透露出他去年的寒食节还是在汴梁过的。自唐至宋,寒食清明是游玩宴会的好日子,宋代思想家邵雍的《春游》诗第一句就说“人间佳节唯寒食”(《伊川击壤集》卷二)。北宋时汴梁在这几天的热闹情景,我们只要看柳永《乐章集》里咏清明的两首《木兰花慢》词和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七的记载,就可以想象;中国艺术史上场面最巨大的一幅人物画、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画里有到一千六百四十三个人和二百零八头动物(据斋藤谦《拙堂文话》卷八所引统计)————正是描写北宋汴梁的这种盛况。王禹偁诗里写“今年”在商州度寒食节的清静,意思说往年在汴梁不是这样的。

    [3] 可爱,不是可鄙。(汪师韩《诗学纂闻》“可怜有二义”条)王禹偁有首诗,《小畜集》里没有收,是把唐人的旧诗改头换面,写他贬官在外的心情:“忆昔西都看牡丹,稍无颜色便心阑;而今寂寞山城里,鼓子花开亦喜欢。”(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一)“亦可怜”就是“亦喜欢”。

    [4] 替人家作了碑记、墓志铭等文章的稿费,当时所谓“润笔”。

    村行

    马穿山径菊初黄,信马悠悠野兴长。万壑有声含晚籁,数峰无语立斜阳 [1]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何事吟馀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 * *

    [1] 按逻辑说来,“反”包含先有“正”,否定命题总预先假设着肯定命题。王夫之《思问录·内篇》所谓:“言‘无’者,激于言‘有’而破除之也。”诗人常常运用这个道理。山峰本来是不能语而“无语”的,王禹偁说它们“无语”,或如龚自珍《己亥杂诗》说“送我摇鞭竟东去,此山不语看中原”,并不违反事实;但是同时也仿佛表示它们原先能语、有语、欲语而此刻忽然“无语”。这样,“数峰无语”、“此山不语”才不是一句不消说得的废话。(参看司空图《诗品》:“落花无言”,或徐夤《再幸华清赋》:“落花流水无言而但送年”,都是采用李白《溧阳濑水贞孝女碑铭》:“春风三十,花落无言。”)改用正面的说法,例如“数峰毕静”,就减削了意味,除非那种正面字眼强烈暗示山峰也有生命或心灵,像李商隐《楚宫》:“暮雨自归山悄悄。”有人说,秦观《满庭芳》词:“凭阑久,疏烟淡日,寂寞下芜城”比不上张升《离亭燕》词:“怅望倚层楼,寒日无言西下”(《历代词人考略》卷八),也许正是这个缘故。

    寇准

    寇准(961——1023)字平仲,下邽人,有《寇忠愍公诗集》。同时人范雍为他的诗集作序,说他“平昔酷爱王右丞韦苏州诗”;他的名作《春日登楼怀归》里传诵的“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也只是把韦应物《滁州西涧》的“野渡无人舟自横”一句扩大为一联。他的七言绝诗比较不依傍前人,最有韵味。

    书河上亭壁 [1]

    岸阔樯稀波渺茫,独凭危槛思何长。萧萧远树疏林外,一半秋山带夕阳。

    * * *

    [1] 共有四首,分咏四季景物,这一首写的是秋景。

    夏日

    离心杳杳思迟迟,深院无人柳自垂。日暮长廊闻燕语,轻寒微雨麦秋 [1] 时。

    * * *

    [1] 初夏,正是麦熟的时候;秋天,是谷物收成的季节,因此古人引申称初夏为“麦秋”。

    林逋

    林逋(967——1028)字君复,钱塘人,有《林和靖先生诗集》。那时候有一群山林诗人,有的出家做和尚————例如所谓“九僧”,有的隐居做处士————例如林逋、魏野、曹汝弼等。他们的风格多少相像,都流露出晚唐诗人贾岛、姚合的影响。林逋算得这里面突出的作者,用一种细碎小巧的笔法来写清苦而又幽静的隐居生涯。他住在西湖的孤山,歌咏西湖风景的诗很多,也是他比较好的作品。

    孤山寺端上人 [1] 房写望

    底处 [2] 凭阑思眇然?孤山塔后阁西偏。阴沉画轴林间寺,零落棋枰葑上田 [3] ;秋景有时飞独鸟,夕阳无事起寒烟 [4] 。迟留更爱吾庐近,只待重来看雪天。

    * * *

    [1] 和尚的尊称。

    [2] 何处。

    [3] 葑就是菰米的根,“葑上田”又称“架田”————把木框子浮在水面,架子上安着葑泥,“动辄数十丈,厚亦数尺……如木筏然,可撑以往来”(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二十七引《蔡宽夫诗话》)。范成大《晚春田园杂兴》第七首的“小舟撑取葑田归”(《石湖诗集》卷二十七),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第四句的景象。这一联写暮色昏黄的时候,阴森森的树林里隐约有几所寺院,黯淡得像一幅退了颜色的画,而一块块架田又像棋盘上割了来的方格子,零星在水面飘荡。从林逋这首诗以后,这两个比喻————尤其是后面一个————就常在诗里出现。滕岑《游西湖》:“何人为展古画幅,尘暗缣绡浓淡间”(《永乐大典》卷二千二百六十四“湖”字部引),程孟阳《闻等慈师在拂水有寄》:“古寺正如昏壁画”(《松圆浪淘集》卷十五),黄庭坚《题安福李令朝华亭》:“田似围棋据一枰”,又《次韵知命入青原山口》:“稻田棋局方”,文同《闲居院上方晚景》:“秋田沟垅如棋局”(《丹渊集》卷八),金君卿《同陈郎中游南塘》:“千顷芋畦楸罫局”(《金氏文集》卷上),杨万里《晚望》:“天置楸枰作稻畦”(《诚斋集》卷十二),杨慎《出郊》:“平田如棋局”(《升庵全集》卷三十三)等等。其实韩愈《和刘使君三堂二十一咏》里的《稻畦》诗早说:“罫布畦堪数”,可是句子不醒豁,所以这个比喻也就没有引起林逋以前诗人的注意。

    [4] 意思说寒烟之外什么都没有。

    晏殊

    晏殊(991——1055)字同叔,临川人。他的门生说:“晏相国,今世之工为诗者也。末年见编集者乃过万篇,唐人以来所未有” [1] 。假如这句话没有夸张,那末晏殊作品之多,超过“六十年间万首诗”的陆游 [2] 。这一万多篇诗,跟五代时王仁裕《西江集》的万馀首诗一样 [3] ,散失没有流传。到清初才有人搜辑《元献遗文》一卷,后来又有人作《补编》和《增辑》,当然还可以添补些,可是总寥寥无几。

    据说他爱读韦应物诗,赞它“全没些儿脂腻气” [4] 。但是从他现存的作品看来,他主要还是受了李商隐的影响 [5] 。也许因为他反对“脂腻”,所以他跟当时师法李商隐的西昆体作者以及宋庠、宋祁、胡宿等人不同,比较活泼轻快,不像他们那样浓得化不开,窒塞闷气。他也有时把古典成语割裂简省得牵强不通,例如《赋得秋雨》的“楚梦先知薤叶凉”把楚怀王梦见巫山神女那件事缩成“楚梦”两个字,比李商隐《圣女祠》的“肠回楚国梦”更加生硬,不过还不至于像胡宿把老子讲过“如登春台”那件事缩成“老台” [6] 。这种修词是唐人类书《初学记》滋长的习气 [7] ,而更是摹仿李商隐的流弊 [8] 。文艺里的摹仿总把所摹仿的作家的短处缺点也学来,就像传说里的那个女人裁裤子:她把旧裤子拿来做榜样,看见旧裤子扯破了一块,忙也照式照样在新裤子上剪个窟窿 [9] 。

    * * *

    [1] 宋祁《笔记》卷上。

    [2] 见《剑南诗稿》卷四十九《小饮梅花下作》。

    [3] 《旧五代史》卷一百二十八、《新五代史》卷五十七、曾慥《类说》卷二十六载《后史补》。

    [4] 吴处厚《青箱杂记》卷五。

    [5] 参看方回《瀛奎律髓》卷十、卷十七。

    [6] 参看卢文弨《龙城札记》卷二指摘胡宿诗里的这类词句。

    [7] 参看李济翁《资暇集》卷上批评《初学记》把魏武帝曹操做过“乌鹊南飞”一句诗那件事缩成“魏鹊”。

    [8] 例如李商隐《喜雪》的“曹衣”、《自桂林奉使江陵途中感怀》的“楚醪”等。

    [9] 《韩非子》第三十二《外储说左》上。

    无题 [1]

    油壁香车 [2] 不再逢,峡云无迹任西东 [3] 。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几日寂寥伤酒后,一番萧瑟禁烟 [4] 中。鱼书 [5] 欲寄何由达,水远山长处处同 [6] 。

    * * *

    [1] 一作《寓意》。

    [2] 油漆涂饰的车子。

    [3] “峡”指巫峡,自从宋玉《高唐赋》以后,在古代诗文里变成情人欢聚的代替词。这句说情人分散,不知下落。

    [4] 见前王禹偁《寒食》注〔1〕。

    [5] 信札。古诗《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诗词里常把“鲤鱼”作为书信的代替词。

    [6] 晏殊有首《鹊踏枝》词也说:“欲寄彩鸾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梅尧臣

    梅尧臣(1002——1060)字圣俞,宣城人,有《宛陵先生集》。王禹偁没有发生多少作用;西昆体起来了,愈加脱离现实,注重形式,讲究华丽的词藻。梅尧臣反对这种意义空洞语言晦涩的诗体,主张“平淡” [1] ,在当时有极高的声望,起极大的影响。他对人民疾苦体会很深,用的字句也颇朴素,看来古诗从韩愈、孟郊、还有卢仝那里学了些手法,五言律诗受了王维、孟浩然的启发。不过他“平”得常常没有劲,“淡”得往往没有味。他要矫正华而不实、大而无当的习气,就每每一本正经的用些笨重干燥不很像诗的词句来写琐碎丑恶不大入诗的事物,例如聚餐后害霍乱、上茅房看见粪蛆、喝了茶肚子里打咕噜之类 [2] 。可以说是从坑里跳出来,不小心又恰恰掉在井里去了。再举一个例。自从《诗经·邶风》里《终风》的“愿言则嚏”,打嚏喷也算是入诗的事物了,尤其因为郑玄在笺注里采取了民间的传说,把这个冷热不调的生理反应说成离别相思的心理感应 [3] 。诗人也有写自己打嚏喷因而说人家在想念的 [4] ,也有写自己不打嚏喷因而怨人家不想念的 [5] 。梅尧臣在诗里就写自己出外思家,希望他那位少年美貌的夫人在闺中因此大打嚏喷:“我今斋寝泰坛外,侘傺愿嚏朱颜妻。” [6] 这也许是有意要避免沈约《六忆诗》里“笑时应无比,嗔时更可怜”那类套语,但是“朱颜”和“嚏”这两个形像配合一起,无意中变为滑稽,冲散了抒情诗的气味;“愿言则嚏”这个传说在元曲里成为插科打诨的材料 [7] ,有它的道理。这类不自觉的滑稽正是梅尧臣改革诗体所付的一部分代价。

    * * *

    [1] 《宛陵先生集》卷二十八《和晏相公》、卷四十六《读邵不疑诗卷》、卷六十《林和靖先生诗集序》。

    [2] 《宛陵先生集》卷二十三《四月二十八日记与王正仲及舍弟饮》、卷三十《扪虱得蚤》、卷三十六《八月九日晨兴如厕有鸦啄蛆》、卷五十六《次韵和永叔〈尝茶〉》等等,参看贺裳《载酒园诗话》卷一“咏物”条又卷五。

    [3] 参看洪迈《容斋随笔》卷四。

    [4] 例如苏轼《元日过丹阳》:“白发苍颜谁肯记,晓来频嚏为何人?”又黄庭坚《薛乐道自南阳来入都留宿会饮》:“举觞遥酌我,发嚏知见颂。”

    [5] 例如辛弃疾《〈稼轩词〉补遗》里《谒金门·和陈提干》:“因甚无个‘阿鹊’地,没工夫说里。”

    [6] 《宛陵先生集》卷十三《愿嚏》。参看萧东夫《齐天乐》:“甚怕见灯昏,梦游间阻,怨煞娇痴,绿窗还嚏否?”(《草堂诗馀》卷中)《牡丹亭》第二十六出《玩真》柳梦梅所谓“叫得你喷嚏像天花唾”,正是这个意思。

    [7] 例如杨文奎《儿女团圆》第二折“王兽医上,打 科”;《李逵负荆》第三折、《看钱奴》第三折、《货郎旦》第四折等都有这个打诨。

    田家

    南山尝种豆,碎荚落风雨 [1] ;空收一束萁 [2] ,无物充煎釜 [3] 。

    * * *

    [1] 豆荚给风吹雨打得都零落了。

    [2] 豆茎。

    [3] 这首诗借用两个古人的名句:汉代杨恽《报孙会宗书》的“田彼南山,芜秽不治;种一顷豆,落而为萁!”和三国时曹植《七步诗》的“萁向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杨恽是讽刺朝廷混乱,曹植是比喻兄弟残杀,梅尧臣把他们的话合在一起来写农民的贫困,仿佛移花接木似的,产生了一个新的形象。意思说:农民虽然还有豆萁可烧,却没有豆子可煮,锅里空空的,连“煮豆燃萁”都不可能了。

    陶者

    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 [1] 。

    * * *

    [1] 这是写劳动人民辛苦产生的果实,全给剥削者掠夺去享受。汉代刘安《淮南子》卷十七《说林训》里有几句类似谚语的话讲到这种不合理的现象,也提及梅尧臣诗里所说的烧瓦工人:“屠者藿羹,车者步行,陶人用缺盆,匠人处狭庐————为者不得用,用者不肯为。”可是这几句只是轻描淡写,没有把“为者”和“用者”双方苦乐不均的情形对照起来,不像后来唐代一句谚语那样衬托得鲜明:“赤脚人趁兔,著靴人吃肉。”(慧明《五灯会元》卷十一延沼语录,《全唐诗》第十二函第八册“语”类。)唐诗里像孟郊《织妇词》的“如何织纨素,自著蓝缕衣!”郑谷《偶书》的“不会苍苍主何事,忍饥多是力耕人!”于 《辛苦行》的“垅上扶犁儿,手种腹长饥;窗下掷梭女,手织身无衣;”和杜荀鹤《蚕妇》的“年年道我蚕辛苦,底事浑身著苎麻?”也都表示对这种现象的愤慨。梅尧臣这首诗用唐代那句谚语的对照方法,不加论断,简辣深刻;同时人张俞的《蚕妇》:“昨日到城郭,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非是养蚕人。”(吕祖谦《皇朝文鉴》卷二十六)虽然落在孟郊、杜荀鹤等的范围里,也可以参看。罗隐《蜂》:“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正是同样的用意而采取了比喻的写法。

    田家语

    庚辰诏书:凡民三丁籍一,立校与长,号“弓箭手”,用备不虞 [1] 。主司欲以多媚上,急责郡吏;郡吏畏,不敢辨,遂以属县令。互搜民口,虽老幼不得免。上下愁怨,天雨淫淫 [2] ,岂助圣上抚育之意耶?因录田家之言,次为文,以俟采诗者云 [3] 。

    谁道田家乐?春税秋未足!里胥扣我门,日夕苦煎促。盛夏流潦多,白水高于屋。水既害我菽,蝗又食我粟。前月诏书来,生齿复板录 [4] ;三丁籍一壮,恶使操弓 [5] 。州符 [6] 今又严,老吏持鞭朴;搜索稚与艾,唯存跛无目 [7] 。田闾敢怨嗟 [8] ,父子各悲哭。南亩焉可事?买箭卖牛犊 [9] 。愁气变久雨,铛缶空无粥。盲跛不能耕,死亡在迟速 [10] 。我闻诚所渐,徒尔叨君禄;却咏《归去来》,刈薪向深谷 [11] 。

    * * *

    [1] “庚辰”是宋仁宗赵祯康定元年,那年西夏出兵攻宋。宋代兵制,正规军队之外,还有“乡兵”或称“弓箭手”、或称“弩手”、或称“枪手”等等;就当地人口每户二丁三丁抽一,四丁五丁抽二,六丁七丁抽三,八丁以上抽四,“团结训练,以为防守”(《宋史》卷一百九十)。“籍”是把名字登记在兵士“花名册”上。

    [2] 中国古代流行“天人感应”那种说法,以为人事处置不当,就会引起天灾;诗里“愁气变久雨”也是这个意思。

    [3] 相传周代有“行人”这种官,负责搜集民间的诗歌,好让“天子”知道些人民的舆论和生活。白居易《新乐府》第五十首说:“采诗官,采诗听歌导人言;言者无罪闻者诫,下流上通上下泰。周灭秦兴至隋氏,十代采诗官不置。”宋代的学者甚至认为“采诗官不置”是秦亡的原因。(郑樵《夹漈遗稿》卷二《论秦因诗废而亡》)宋代当然也没有设立“采诗官”,梅尧臣的意思不过说希望他这首诗能够使下情上达。“次”是“编排”。

    [4] “生齿”就是人口;“板”通“版”,就是登记。

    [5] “恶”就是“凶狠”;“ ”音“独”,又音“蜀”,弓的套子。

    [6] “符”指命令或公文。“州”指那时候所谓“府”,就是序里的“郡”。

    [7] 老的小的都抽去了,只留下些瘸子和瞎子。

    [8] “敢”等于“不敢”或“何敢”。在汉代作品里往往“如”等于“不如”,“敢”等于“不敢”(顾炎武《日知录》卷三十二“语急”条);宋人常模仿这种语法,所以南宋的任渊、刘辰翁等人在注或评王安石、陈师道等诗集时,把“堪”解释为“不堪”,“得知”解释为“不得知”。

    [9] 这是反用汉代龚遂教百姓“卖剑买牛,卖刀买犊”的故事。

    [10] 早晚就要死。

    [11] 据跟这首诗同时作的《汝坟贫女》来推测,这时候梅尧臣做河南襄城县令,所以说“叨君禄”;“却咏《归去来》”借用陶潜《归去来词》。

    汝坟 [1] 贫女

    时再点弓手,老幼俱集。大雨甚寒,道死者百馀人;自壤河至昆阳老牛陂,僵尸相继。

    汝坟贫家女,行哭音凄怆。自言有老父,孤独无丁壮。郡吏来何暴,县官不敢抗。督遣勿稽留,龙钟去携杖。勤勤嘱四邻,幸愿相依傍 [2] 。适闻闾里归,问讯疑犹强 [3] 。果然寒雨中,僵死壤河上。弱质无以托,横尸无以葬;生女不如男,虽存何所当!拊膺呼苍天,生死将奈向 [4] ?

    * * *

    [1] 河南汝河河边。“汝坟”原是《诗经》的《国风·周南》里一首诗题;那首诗是妇女的口气,说道:“鲂鱼 尾,王室如毁;虽则如毁,父母孔迩。”梅尧臣这首诗也记载妇女的哀怨,进一层说私家也“毁”了,连父亲都磨折死了,自己没依没靠的了。

    [2] 这一句是女孩子嘱托街坊的话。老头子逼得没路走,只好拄着拐棍去充乡兵,邻居也有人一同抽点去的,女孩子就恳求他们照顾她爸爸。

    [3] 以为他还能勉强支持,便去打听消息。

    [4] 活下去呢?还是一死完事呢?“奈”就是“何”。梅尧臣同时人的记载可以跟这两首诗印证的,是司马光的《论义勇六劄子》。(《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卷三十一至卷三十二)《第一劄子》说:“康定庆历之际,赵元昊叛乱……国家乏少正兵,遂籍陕西之民,三丁之内选一丁以为乡弓手……闾里之间,惶扰愁怨……骨肉流离,田园荡尽”;《第五劄子》说抽去当弓箭手的人,脸上或手上都刺了字,还得缴纳军粮,“是一家而给二家之事”。

    鲁山 [1] 山行

    适与野情惬 [2] ,千山高复低。好峰随处改,幽径独行迷。霜落熊升树,林空鹿饮溪。人家在何许?云外一声鸡。

    * * *

    [1] 一名露山,在河南鲁山县东北。

    [2] 恰恰配合我爱好天然风物的脾气。

    东溪 [1]

    行到东溪看水时,坐临孤屿发船迟。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着花无丑枝。短短蒲茸齐似翦,平平沙石净于筛。情虽不厌住不得,薄暮归来车马疲。

    * * *

    [1] 一名宛溪,在梅尧臣故乡宣城。

    考试毕登铨楼 [1]

    春云浓淡日微光,双阙重门耸建章 [2] 。不上楼来知 [3] 几日,满城无算 [4] 柳梢黄。

    * * *

    [1] 这首是《宛陵先生集》里遗漏的诗,误收入“四库全书馆”辑本刘攽《彭城集》卷十八,现在根据北宋晁说之《晁氏客语》和南宋无名氏《爱日斋丛钞》卷三订正。梅尧臣是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春天进士考试的“小试官”(欧阳修《归田录》卷二);《宛陵先生集》所收这时期的诗里有《上元从主人登尚书省东楼》一首,大约就指这里所谓“铨楼”,“铨”是考选的意思。

    [2] 借用汉武帝的宫名来指当时汴梁的宫殿。

    [3] 一作“今”。

    [4] 一作“多少”。

    苏舜钦

    苏舜钦(1008——1048)字子美,开封人,有《苏学士文集》。他跟梅尧臣齐名,创作的目标也大致相同。他的观察力虽没有梅尧臣那样细密,情感比较激昂,语言比较畅达,只是修词上也常犯粗糙生硬的毛病。陆游诗的一个主题————愤慨国势削弱、异族侵凌而愿意“破敌立功”那种英雄抱负————在宋诗里恐怕最早见于苏舜钦的作品,这是值得提起的一点,虽然这里没有选他那些诗。

    城南感怀呈永叔 [1]

    春阳泛野动,春阴与天低;远林气蔼蔼,长道风依依。览物虽暂适,感怀翻然移。所见既可骇,所闻良可悲。去年水后旱,田亩不及犁。冬温晚得雪,宿麦生者稀。前去 [2] 固无望,即日已苦饥。老稚满田野,斲掘寻凫茈 [3] 。此物近亦尽,卷耳 [4] 共所资:昔云能驱风 [5] ,充腹理不疑;今乃有毒厉,肠胃生疮痍。十有七八死,当路横其尸;犬彘咋其骨,乌鸢啄其皮。胡为残良民,令此鸟兽肥?天岂意如此?泱荡莫可知 [6] !高位厌粱肉,坐论搀云霓 [7] ;岂无富人术,使之长熙熙?我今饥伶俜,悯此复自思:自济既不暇,将复奈尔为!愁愤徒满胸,嵘 不能齐 [8] 。

    * * *

    [1] 欧阳修字永叔。

    [2] 将来或前途。

    [3] 荸荠。“茈”原作“芘”,疑是误字。

    [4] 一种菊科植物,嫩叶可以吃。《诗经》的《国风·周南》里就有一首讲起采卷耳的诗。

    [5] 头眩或四肢麻木。

    [6] 等于说“莫测高深”。“泱”原作“决”,疑是误字。

    [7] “厌”通“餍”,“搀”就是“刺”。那些大官吃饱了好饭,安坐着发些不切实际的空谈、钻到九霄云外去的高论。白居易《秦中吟》里《江南旱》一首只写那些“大夫”“将军”之类“食饱心自若,酒酣气益振”,没写到这种饱食终日、清谈误国的现象。

    [8] 心里的愁愤不平,仿佛高山峻岭。“ ”通“峵”。隋僧真观《愁赋》:“譬山岳之穹窿,类沧溟之滉瀁”(《全隋文》卷三十四),把山和水来比愁;后世咏愁思的常把水来比忧愁的绵延深阔,山的比喻较少,苏舜钦这两句可以跟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的“忧端齐终南, 洞不可掇”参看。

    夏意

    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淮中晚泊犊头

    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

    初晴游沧浪亭 [1]

    夜雨连明春水生,娇云浓暖弄微晴。帘虚日薄花竹静,时有乳鸠相对鸣。

    * * *

    [1] 苏舜钦因事革职为民,住在苏州,造了这个亭子。

    暑中闲咏

    嘉果浮沉酒半醺,床头书册乱纷纷。北轩凉吹开疏竹,卧看青天行白云。

    欧阳修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自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庐陵人,有《文忠集》。他是当时公认的文坛领袖,有宋以来第一个在散文、诗、词各方面都成就卓著的作家。梅尧臣和苏舜钦对他起了启蒙的作用,可是他对语言的把握,对字句和音节的感性,都在他们之上。他深受李白和韩愈的影响,要想一方面保存唐人定下来的形式,一方面使这些形式具有弹性,可以比较的畅所欲言而不致于削足适履似的牺牲了内容,希望诗歌不丧失整齐的体裁而能接近散文那样的流动萧洒的风格。在“以文为诗”这一点上,他为王安石、苏轼等人奠了基础,同时也替道学家像邵雍、徐积之流开了个端;这些道学家常要用诗体来讲哲学、史学以至天文、水利,更觉得内容受了诗律的限制,就进一步的散文化,写出来的不是摆脱了形式整齐的束缚的诗歌,而是还未摆脱押韵的牵累的散文,例如徐积那首近两千字的《大河》诗 [1] 。

    南宋有个裴及卿,为欧阳修的诗歌作了注解 [2] ,似乎当时就没有流传。

    * * *

    [1] 《徐节孝先生文集》卷一。

    [2] 魏了翁《鹤山大全集》卷五十四《裴梦得注欧阳公诗集序》。

    晚泊岳阳

    卧闻岳阳城里钟,系舟岳阳城下树。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失江路。夜深江月弄清辉,水上人歌月下归;一阕声长听不尽,轻舟短楫去如飞。

    戏答元珍 [1]

    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 [2]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3] 。曾是洛阳花下客 [4] ,野芳虽晚不须嗟 [5] 。

    * * *

    [1] 一作《花时久雨之什》。这是欧阳修被贬为湖北峡州夷陵县令时候的诗;丁宝臣字元珍,正做峡州判官。欧阳修很得意这首诗;他还有几首极自负的作品,这里都没有选,洪亮吉《北江诗话》卷二很中肯地说:“欧公善诗而不善评诗……自诩《庐山高》,在公集中,亦属中下。”(参看王世贞《弇州山人四部稿》卷一百三十六《跋〈庐山高〉》、卷一百四十七《艺苑卮言》卷四,姚范《援鹑堂笔记》卷四十)

    [2] 参看欧阳修《居士集》卷三十九《夷陵县至喜堂记》:“风俗朴野……有橘柚茶笋四时之味……江山美秀。”

    [3] 一作“鸟声渐变知芳节,人意无聊感物华”。

    [4] 欧阳修做过洛阳留守推官。北宋时洛阳的花园最盛,“洛阳花福”列在当时所谓“天下九福”里(陶穀《清异录》卷一,参看太平老人《袖中锦》里“天下第一”、“古所不及”、“四妖”三条);所以邵雍《春游》诗说:“天下名园重洛阳。”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有一篇《洛阳名园记》也叙述北宋时洛阳的十九个花园。洛阳的牡丹尤其著名,欧阳修就写过《洛阳牡丹记》和《洛阳牡丹图》诗。

    [5] 参看王禹偁《寒食》注〔3〕。

    啼鸟 [1]

    穷山候至阳气生,百物如与时节争。官居荒凉草树密,撩乱红 [2] 紫开繁英。花深叶暗耀朝日,日 [3] 暖众鸟皆嘤鸣。鸟言我岂解尔意,绵蛮但爱声可听:南窗睡多春正美,百舌未晓催天明;黄鹂颜色已可爱,舌端哑咤如娇婴 [4] ;竹林静啼 [5] 青竹笋 [6] ,深处不见惟闻声;陂田绕郭白水满,戴胜谷谷催春耕;谁谓鸣鸠拙无用,雄雌各自知阴晴 [7] :雨声萧萧泥滑滑,草深苔绿无人行;独有花上提葫芦,劝我沽酒花前倾。其馀百种各嘲 ,异乡殊俗难知名。我遭谗口身落此 [8] ,每闻巧舌宜可憎。春到山城苦寂寞,把盏常恨无娉婷。花开鸟语辄自醉,醉与花鸟为交 [9] 朋。花能嫣然顾我笑,鸟劝我饮非无情。身闲酒美惜光景,惟恐鸟散花飘零。可笑灵均楚泽畔,离骚憔悴愁独醒 [10] 。

    * * *

    [1] 这首是在滁州做的。

    [2] “撩乱红”一作“乱红殷”。

    [3] “日”一作“一”。

    [4] 苏舜钦《苏学士文集》卷八《雨中闻莺》诗也说:“娇 人家小女儿,半啼半语隔花枝。”

    [5] “静啼”一作“啼尽”。

    [6] “青竹笋”以及下面的“戴胜”、“泥滑滑”、“提葫芦”都是鸟名。

    [7] 鸠不会营巢,一名“拙鸟”;古代谚语说:“天欲雨,鸠逐妇;天既雨,鸠呼妇。”

    [8] 《居士集》目录以此诗编在庆历六年。庆历五年欧阳修因甥女张氏暧昧之事,被人诬告,他出知滁州。“谗口”就指捕风捉影攻击他的政敌。

    [9] “交”一作“友”。

    [10] “灵均”就是屈原。《楚词·渔父》篇里说:“屈原既放……行吟泽畔……颜色憔悴……曰:‘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被放。’”欧阳修借用这句比喻,作为喝酒的藉口而寄托自己的牢骚。

    春日西湖寄谢法曹歌 [1]

    西湖春色归,春水绿于染。群芳烂不收,东风落如糁。西湖者,许昌胜地也。 参军春思乱如云,白发题诗愁送春;谢君有“多情未老已白发,野思到春如乱云”之句。 遥知湖上一樽酒,能忆天涯万里人。万里思春尚有情,忽逢春至客心惊;雪消门外千山绿,花发江边二月晴。少年把酒逢春色,今日逢春头已白。异乡物态与人殊,惟有东风旧相识。

    * * *

    [1] 谢伯初字景山,那时候做河南许州法曹。据欧阳修《诗话》,这也是在夷陵时的诗:谢伯初寄诗安慰他的贬官,因此有这首回答。欧阳修在宋仁宗景祐四年(公元1037年)三月到许州去续娶,这首诗是二月里做的,所以开首写的西湖春色都是设想或传闻之词。

    别滁 [1]

    花光浓烂柳轻明,酌酒花前送我行。我亦且 [2] 如常日醉,莫教弦管作离声 [3] 。

    * * *

    [1] 欧阳修离开滁州太守任的诗。

    [2] 一作“秪”。

    [3] 黄庭坚《夜发分宁寄杜涧叟》:“我自只如常日醉,满川风月替人愁”,正从这首诗来。欧阳修这两句可以说是唐人张谓《送卢举使河源》里“长路关山何日尽,满堂丝管为君愁”;武元衡《酬裴起居》:“况是池塘风雨夜,不堪弦管尽离声”;白居易《及第后归觐》:“轩车动行色,丝管举离声”等等的翻案。

    奉使道中作 [1]

    客梦方在家,角声已催晓;匆匆行人起,共怨角声早。马蹄终日践冰霜,未到思回空断肠。少贪梦里还家乐,早起前山 [2] 路正长。

    * * *

    [1] 至和二年(公元1055年)冬天,宋仁宗派欧阳修到契丹国去贺新君登位。

    [2] “前山”一作“山前”。

本站推荐:青霞丹雪槜李诗系北山楼词话晁无咎词红灯记鼓词古今诗删唐宋分门名贤诗话太白山人漫稿徐志摩诗歌全集薛仁贵衣锦还乡

宋诗选注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贪玩中文网只为原作者钱锺书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钱锺书并收藏宋诗选注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