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郑板桥的怪

推荐阅读:孙子兵法三十六计陆陇其家训译注酸甜苦辣咸大杂烩美学漫步老古董人物志译注古琴疏中麓画品

贪玩中文网 www.tanwanzw.com,最快更新专制主义统治下的臣民心理最新章节!

    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自50岁起,做了12年七品县官,61岁后落拓民间。以卖字卖画度日。画、诗、书是板桥的“三绝”。他作为多才多艺的文人的名气远远盖过了他的七品芝麻官,是中国文化史上不可多得的名人,是中国传统文化一朵永开不败的鲜花,他的名字与他的画、诗、书一同流传千古。

    说郑板桥怪,怪在何处?怪就怪在他狂。

    自述:“板桥幼随其父学,无他师也。幼时殊无异人处,少长,虽长大,貌寝陋,人咸易之,又好大言,自负太过,谩骂无择。诸先辈皆侧目,戒勿与往来。”这大概就是郑板桥的狂状吧。

    “束狂入世犹嫌放,学拙论文尚厌奇。”后来涉世深了,力求自我控制,“不求发泄,不畏凋残”。不管怎么样,骨子里仍少不了狂。有时失控,那就狂得无可奈何了。有一次,他按捺不住狂劲,写《沁园春》一首:

    花亦无知,月亦无聊,酒亦无灵。把夭桃砍断,煞他风景。鹦哥煮熟,佐我杯羹。焚砚烧书,椎琴裂画,毁尽文章抹尽名。荥阳郑,有慕歌家世,乞食风情。

    单寒骨相难更,笑席帽青衫太瘦生。看蓬门秋草,年年破巷,疏窗细雨,夜夜孤灯。难道天公,还箝恨口,不许长吁一两声?颠狂甚,取乌丝百幅,细写凄清。

    郑板桥平时告诫自己不要“发泄”,这次借写这首词痛痛快快地发泄了一通。“毁尽文章抹尽名”,真是“颠狂甚”。

    这首词的主题是“恨”。狂与恨是联系在一起的。有狂就有恨。恨是产生狂的根源。

    “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这两句话表达了郑板桥一生的抱负。他50岁时当县令,假如说这时“得志”的话,也得志得太迟了。在这之前家境贫寒,四岁丧母,30岁丧父,寒窗苦读,科举考试,略尝人间艰苦。即使当了小县令,也当得不是滋味。他曾写道:

    十年盖破黄绸被,尽历遍,官滋味。雨过槐厅天似水,正宜泼荒,正宜开酿,又是文书累。  坐曹一片吆呼碎,衙子催人装傀儡,束吏平情然也未?酒阑烛跋,漏寒风起,多少雄心退!

    当官把他当得心灰意懒,他早就想掷掉乌纱帽。后因为民请赈得罪了大吏而被罢官,于是他就自此以后放浪江湖,以湖光山色和画、诗、字自娱,实际上心中很不平静。

    坎坷的经历,使他产生了恨。

    涉世之后,郑板桥知道了要实现自己的“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的抱负是极艰难的。他说,现今的知识分子,“一捧书本,便想中举,中进士,做官,如何攫取金钱、造大房子、置多田产、起手便错走了路头,后来越做越坏”。当然,“束修自好者”,也不乏其人,但是,“好人为坏人所累,遂令我辈开不得口,一开口,人便笑曰:汝辈书生,总是会说,他日居官,便不如此说了。所以忍气吞声,只得捱人笑骂”。郑板桥任县令12年,据载,“于民事则纤悉必周,讼事则右窭子而左富商。……无留牍,无冤民。在潍县曾开仓捐廉以赈饥民,活人无算,故潍县人民极为感戴”。“去官之日,百姓遮道挽留,家家画像以祀。并为建生祠。”但是,实际上,事与愿违,并未达到拯救贫民的目的。郑板桥常为此而内疚。他曾这样表达他的心情说:“喝道排衙懒不禁,芒鞋问俗入林深。一杯白水荒途进,惭愧村愚百姓心。”郑板桥认为当官亦无法做到泽加于民,所以,他要决然离去。

    概括起来,郑板桥要弃官有以下几点原因:

    第一,他在工作中碰了壁,抱负不得施展。他回顾自己官场上的遭遇时写道:“半生图利图名,闲中细算,十件常输九。”为什么老输呢?因为自己书生气十足,不会圆通,不会逢迎,不会攀高,而且绝对不学那一套,“尽把黄金通显要,惟余白眼到清贫”;“此二竿者可以为箫,可以为笛,必须凿出孔窍;然世间之物,与其有孔窍,不若没孔窍之为妙也”。他宁可做赤条条竹竿,也不要“孔窍”。没有“孔窍”,直傻傻,总是被人耍弄,这就叫作:“跳尽猢狲妆尽戏,总被他家哄诱。”

    第二,看透了官场的腐败。在他看来,官场上几乎没有一个干净的人。他写道:“贪者三其租,廉者五其息,即此悟官箴,恬退亦多得。”他要洁身自好,只得早早离去。

    第三,无功无德,徒居官位,养尊处优,愧对天下贫民。他说:“妻孥绮縠,童仆鼎羹。何功何德,以安以荣?若不速去,祸患丛生。”

    第四,看破红尘,视名利如粪土。他写《道情十首》的目的是:“若遇争名多利之场,正好觉人觉世。”道情中有这样的句子:“丰碑是处成荒冢,华表千寻卧碧苔,坟前石马磨刀坏。倒不如闲钱沽酒,醉醺醺山径归来。”结尾他写道:“风流家世元和老,旧曲翻新调。扯碎状元袍,脱却乌纱帽,俺唱这道情儿,归山去了。”寄形骸于山水,过落拓生活:“乞食山僧庙,缝衣歌妓家。年年江上客,只是为看花。”

    第五,性格不宜做官。他认为,陈后主、隋炀帝“有幸而为才人,不幸而有天位”,于是他吟出了:“风流不是君王派”这样的警句。实际上,他也将自己的经历和个性心理糅合进去了。他太刚直了。传说:“粤中有蛇,好与人比较长短,胜则啮人,不胜则自死,然必面令人见,不暗比也。山行见者,以伞具上冲,蛇不胜而死。”郑板桥以《比蛇》为题目诗曰:“好向人间较短长,截冈要路出林塘。纵然身死犹遗直,不是偷从背后量。”他称赞比蛇“不是偷从背后量”的性格,实际上也表露了他自己“屈强不驯”的秉性。又写有著名的《竹石》诗:“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更是他的自我写照。他反复对家人说,待人要宽容厚道,乃至达到善恶不分的地步。他说:“平生最不喜笼中养鸟,我图娱悦,彼在囚牢,何情何理,而必屈物之性以适吾性乎!……夫天地生物,化育勋劳,一蚁一虫,皆本阴阳五行之气,氤氲而出,上帝亦心心爱念,而万物之性人为贵,吾辈竟不能体天之心以为心,万物将何所把命乎?”又说:“蛇蚖蜈蚣豺狼虎豹,虫之最毒者也,然天既生之,我何得而杀之?若必欲尽杀,天地又何必生?”至于对恶人,更在他的宽容之内了,他曾写道:“夫彰善瘅恶者,人道也;善恶无所不容纳者,天道也。”他是奉信比“人道”更高的“天道”,他太清高了。郑板桥活到73岁,画了40多年的竹,这最能寄托他的清高和情趣。

    十笏茅斋,一方天井,修竹数竿,石笋数尺,其地无多,其费亦无多也。而风中雨中有声,日中月中有影,诗中酒中有情,闲中闷中有伴,非唯我爱竹石,即竹石亦爱我也。彼千金万金造园亭,或游宦四方,终其身不能归享。而吾辈欲游名山大川,又一时不得既往,何如一室小景,有情有味,历久弥新乎!茅屋一间,新篁数竿,雪白纸窗,微浸绿色。此时独坐其中,一柱芽庄香,一盏雨前茶,一方端砚石,一张宣州纸,几笔折枝花,朋友来至,风声竹响,愈喧愈静;家僮扫地,侍女焚香,往来竹阴中,清光映于画,绝可怜爱。何必十二金钗,梨园万辈,须置身于清风静响中也。

    郑板桥画竹最多,题竹也最多。在众多的题词中,出现多的词是:

    清癯————其吾之清癯雅脱乎;

    清瘦————写取一枝清瘦竹;

    清光————清光留此照摊书;

    清风————一般落落有清风;

    绿茵————一片绿茵如洗;

    青翠————一团青翠影离离;

    青绿————满林青绿翠云湾;

    坚韧————千磨万击还坚韧;

    拂尘————栽竹拂枝,拂尘洒露。

    诗云:“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郑板桥别无他求,只需留下“清瘦”,苦乐都在其中。如此等等,怎不足以表达他的清贫的一生呢?

    有所恨,必有所爱。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小小的一首诗,对贫苦人民寄托无限深情,这就是郑板桥的爱。他当官,时时刻刻惦记着人民,他看破红尘寄形骸于山水之间,也不忘掉人民,他曾说:“凡吾画兰画竹画石,用以慰天下之劳人,非以供天下之安享人也。”即是凡画一兰一竹一石,无不关情于人民。郑板桥的《逃荒行》,写逃荒人饿得皮焦骨折:“不堪充虎饿,虎亦弃不取。”《还家行》写改嫁妇女归故夫的悲惨的情景。“其妻闻夫至,且喜且彷徨。大义归故夫,新夫非不良。摘去乳下儿,抽刀割我肠。其儿知永绝,抱颈索阿娘。”《思归行》写他自己当官无补于民要归去的心情:

    山东遇荒岁,牛马先受殃。人食之十三,畜食何可量。

    杀畜食其肉,畜尽人亦亡。帝心轸念之,布德回穹苍。

    东转辽海粟,西截湘汉粮。云帆下天津,朦艟竭太仓。

    金钱数百万,便宜为赈方。何以未赈前,不能为周防?

    何以既赈后,不能使安康?何以方赈时,冒滥兼遗忘?

    臣也实不材,吾君非不良。臣幼读书史,散漫无主张。

    如收败贯钱,如撑断港航。所以遇烦剧,束手徒周章。

    臣家江淮间,虾螺鱼藕乡。破书犹在架,破毡犹在床。

    待罪已十年,素餐何久长。秋云雁为伴,春雨鹤谋梁。

    去去好藏拙,满湖莼菜香。

    郑板桥的爱、恨、狂,是一个有序的整体。有了爱,才有恨;有爱与恨的撞击,则有狂。郑板桥的爱,恨,狂,与整个社会不协调,故称之为:“怪。”怪,是郑板桥爱和恨的表现形式,是郑板桥个性心理表现形式。

    鲁迅说:“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写照了鲁迅自己,也概括了中国优良传统。可以说,那些堪称中华民族脊梁的人,都有这么点“怪”。源远流长,几千年一脉相承。今天仍要发扬它。

    郑板桥的怪,固然与他的家庭出身、个人经历分不开。我觉得还有一点值得注意,就是因为他的治学方法、治学态度和知识结构与众不同。

    郑板桥不仅酷爱读书,而且有异乎寻常的钻研精神。郑板桥自己说:“读书能自刻苦,自愤激,自竖立,不苟同俗,深自屈曲委蛇,由浅入深,由卑及高,由迩达远,以赴古人之奥区,以自畅其性情才力之所不尽。”他爱读书不受书的约束,而是求得自己“性情才力”的舒展。这样,“虽无帝王师相之权,而进退百王,屏当千古,是亦足以豪而乐矣”。郑板桥将书作为客体,自我作为主体,以主体去理解客体,驾驭客体,征服客体,延伸自我,他瞧不起那些没有主体意识的读书人,说他们:“不知书中有书,书外有书”,“为古人所束缚”而“无主张”,“为后世小儒所颠倒迷惑”。郑板桥读书追求的是“特识”。他说:“总是读书要有特识,依样葫芦,无有是处。”郑板桥的情与理也来自书本,更主要是社会和他个人的经历赋予他的判断力。他曾写诗云:

    英雄何必读书史,直摅血性为文章。

    不仙不佛不贤圣,笔墨之外有主张。

    郑板桥尤其是不受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儒家学说的束缚,他说:“平生不治经学,爱读书史以及诗文词集,传奇说簿之类,靡不贤究,有时说经,亦爱其斑驳陆离,五色炫烂。以文章之法论经,非六经本根也。”

    郑板桥的治学方法、治学态度是奇特的,知识结构也是奇特的。他的知识有书本的,有社会实际的,更主要是社会实际的。就他的书本知识而言,尤其与一般知识分子不同,“不治经学”,不以“六经”为“本根”。可以说郑板桥的知识是非正统的,因此,他的思想行为必然与社会正统相悖异。这不能不说是郑板桥之所以怪的重要原因。

本站推荐:大杂烩孙子兵法草庐经略营造法式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论镜镜詅痴译注正杨科学与玄学文学课寄园寄所寄

专制主义统治下的臣民心理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贪玩中文网只为原作者谢天佑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谢天佑并收藏专制主义统治下的臣民心理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