贪玩中文网 > 在受苦的地方绽放 > 第四章 放大胸怀,想办法把自己的日子过得更好

第四章 放大胸怀,想办法把自己的日子过得更好

推荐阅读:赣第德曼殊斐尔小说集涡堤孩永井荷风异国放浪记夏目漱石浮世与病榻日本侘寂德川时代的文艺与社会“意气”的构造西方文学史十二讲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

贪玩中文网 www.tanwanzw.com,最快更新在受苦的地方绽放最新章节!

    1.不要把别人的头,安在你自己的脖子上

    生命需要自在地聆听,生命是一个不断创造的过程。生命不需要斗争,我们只要带着一颗慧心,用禅的智慧来看待人生问题,那么每一天都是美好的、快乐的。

    一个受尽苦难的人来到寺院后便嚎啕大哭,说自己再没有活路了。禅师很怜悯他,便留他在寺里住宿。一天清晨,这个人看到初升的太阳,他问:“人生是什么呢?”禅师说:“太阳落下,还会再升起,这就是人生啊。”

    理想世界是离不开现实世界的,理想对每个人来说都很重要,但脱离现实生活的理想就好比空中楼阁一般,它不过如同泡影,虽然看起来很美,却对现实人生没有什么用处。

    为什么我们活得不快乐?因为我们的心中常有迷妄。这就好比,你明明可以选择自己最适合的事情做,可你偏偏选了别人能做而你不行的事情,而原因只是,你认为这是一种光鲜体面的生活。只有将自然认为是自然,将自然纳入自己的生命中,我们与自然才不是隔断开的。同样的,我们只有把生活中的各种人、事、物纳入自己的胸怀,才不会被挫败、困境和数不清的烦恼打败。

    山还是山,但山却不会遮挡自己的视线;水还是水,但水却不会把自己淹没;困境依然存在,但困境反而成为对自己心性的磨砺;烦恼依然存在,我们却能够在烦恼中寻找到一线光明和生机。

    当我们过分强调理性,那么生活中的乐趣必然很难体会到。不论生活如何不幸、困苦,我们都应该对生活抱有一点情义和希望。

    当我们的心安静下来,去倾听生活中的各种声音,那么我们就会发现,从前以为是很刺耳的声音,都会变得很悦耳,比如他人的批评、指责,或者某些误解。其实声音从来都没有减少、改变,而是我们的心境不同于以往,平静祥和的心才能听到生活中更多悦耳的声音。

    切身体验,就是要我们把身与心放到现实生活中去。不要做脱离现实的美梦,而是要把两脚深深地扎进生活的土壤里,然后用双手在这大地上盖起自己的梦想。

    当我们关上心门,任凭内心一片杂乱时,我们确实要不断地领受苦闷,如此一来那可真是解脱无门。但禅家却说,只要我们从自我封闭的小世界里走出来,把心门敞开来,试着让心平定下来,那么身心自由柔软又舒适的感觉就会顿时生起。而这种状态,便是解脱。

    若想不与真实的生命脱节,那么就应该熄灭心头那些无用的妄想。你多多思考如何解决工作上的难题,就要比你想着如何一步登天更契合禅意。因为前者是对生活的思考,而后者,不过是无知的妄想。

    不得不说,有许多束缚和桎梏,是我们自己给自己套上去的。比如,你不断地追求财富,哪怕再累也要追逐,因为你觉得财富才是衡量一个人是否幸福的标准。再比如,你不停地渴求着某位异性的爱情,因为你固执地认为,能够把条件这么好的异性追到手,这样才能彰显自己的能力。可是,你有没有想过,当你跌落自己挖的陷阱时,等待自己的将是无边无际的痛苦呢?

    所谓解脱,便是我们从自己设定的局限中自然而然地走出来。当你觉知到,财富、名利、爱情都不过是生命中的一部分,因而不在对其迷恋执着时,你自己就会从以往的局限中跳脱出来。而当你跳脱出来之后,你收获的将是无边的欢喜。如果那只井底之蛙能够从井里跳出来,那么它看到的必然是另一番大景象,而我们在很多时候,就如同那只井底的蛙。

    生命的意义从来就不在于盲目地奋进,如果你连目标都没有,你再卖力地奔跑又有什么用呢?

    古时候的临济大师曾经说过:“不要把别人的头,安在你自己的脖子上。”人的生命仅有一次,并且它时间有限,又何必要执迷于把自己的日子过得和别人一样呢?别人的日子再好,那也是别人的,但你可以想办法把自己的日子过得更好。

    无论在生活中遇到什么,都不要先去逃避。试着和这些困难面对面,不带任何情绪和评断地去看待它们,然后你会发现,一旦自己敢于面对生活中的任何问题时,问题便不再成为问题。

    怀着心机经营生活,不如单纯自然地创造生活。因为前者只能让人们陷于身心的疲累,而后者却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出人们的热情。

    人们总是把生活看作是一种挣扎,甚至在本该欢欣的时候想到的也是痛苦。其实,不论是快乐还是痛苦,都是瞬间即逝的,但也正因此,快乐的时候应该尽情享受,而痛苦的时候却要对未来抱持着希望。

    孤独感人人皆有,但这没有什么不可忍受的。即便你只身一人生活,依然可以把目光投向生活中的每个角落,并在其中找到乐趣。永远不要指望着依靠别人来停止孤独,也不要以为放纵欲望就可以掩埋孤独。事实上,孤独是人的天性,但在禅家看来,这也正好是让心安静下来,并想明白自己需要的是什么的最佳时机。

    成长总是伴随着痛苦的,你想想,长牙的时候,牙痛不痛?只有在无数次跌倒之后,我们才学会跑步,对不对?但禅者却认为,成长的喜悦远远大过跌倒时的痛苦。毕竟,不带痛苦的人生,是根本没有意义的,而且也是不切合实际的。既然如此,那么为何你一定要排斥痛苦而不是笑着迎接成长呢?

    一个人,只有正确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才能更轻松地生存,更充分地服务社会,使个人价值得以实现。但要想清楚地了解自己,这个并不容易。把别人当作了解自己的镜子,就能获得很好的效果。比如,你被他人的某个缺点、毛病所激怒,那就说明你自身也存在同样的缺点、毛病。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应该对身边的每一个人都道声谢。

    一位禅师对一个满心烦恼的人说:“你看溪水从山上流下,没有东西能够阻止它。山花烂漫,那香气连山峰都挡不住。你满心都是烦恼,何不倒出一些来?这样,你才能把美好的东西给装进去啊。”

    ————摘选自铃木大拙《禅与生活》

    2.做些寻常的事情,还生活本来面目

    古时候的某位禅师有三个弟子,某天,师父问这三人:“我门前有两棵树,荣一棵,枯一棵,你们说是枯的好、还是荣的好?”大徒弟说:“我看荣的好。”二徒弟说:“我看枯的好。”三徒弟笑笑,说道:“枯也由它,荣也由它。”是枯是荣,全是外境,我们左右不了,枯之后是荣,荣之后是枯,看到了这个规律,我们心里也该有底了吧。

    香严智闲禅师饱学经论,后来去拜访师兄灵祐禅师时,灵祐禅师对他说:“听说你一向博学广识,现在我问你一个问题吧,在父母未生我之前的本来面目是什么?”智闲听后一时语塞,想不出答案。多年后,有天他在菜园子里除草,忽然锄头碰到了石头,只听“咣当”一声,智闲禅师顿觉身心畅达,终而大彻大悟。原来,这本来面目就是生活本身。

    有个弟子去拜见一位禅师,他问:“弟子请教您个问题,为什么我觉得自己这些年来总是进步缓慢,在禅修上难以有所突破?”禅师拿起茶壶,往杯子里倒水。眼看水快倒满了,可禅师却仍不住手,依旧往杯子里注水。他说:“你心里就和这杯子一样,装满了东西,自然就很难再装下水了。”所以,人生不必太饱满,留有空白,才能有所进步。

    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斥着野心的世界,因为要维护自己的野心,我们对自己的爱便十分强烈。但禅提倡的是一种大爱,这种爱需要做的是消灭自我,它把我们从对自我的执着的爱中带了出来,当对自我执着的爱消失了,因此而产生的痛苦也就减少了。

    慈悲而柔软的心比任何武器都强大,正确、健康的生活方式比横生野心更重要。当人们只是看到野心带来的物质利益,却忽略了野心将自己带入一个又一个的漩涡中,这漩涡的名字就叫烦恼。

    当你迫切地想要拥有某件东西而又不肯付诸行动,这才是对生命的戕害、对生活的扼杀。从禅的角度来说,人的惰性都有改正的可能,只是要看你是否愿意。当你的心念提起时,你会很努力地去追求梦想,而不是怀着梦想不去行动,任其枯萎凋谢,然后又叹息自己愧对光阴。

    生命不过是一个来来往往的过程,在这个过程里,有人离开,有人停下,但并没有什么是真正能够永远留住的。我们只要不去攀附、不去执着、享受生命中的每一刻就好,为什么一定要叹息、要难过呢?

    生命不需要我们刻意地控制,我们只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和心念就好。禅认为,我们真正能把控的只有自身的情绪和心念,至于外物如何,那就随便它吧,反正心怀善意的人总会遇到善意,懂得安享生命的人总能遇见奇迹。

    如何才能不被生活绑架?其实,当你从不切合实际的愿望中跳出来,当你看到空中的明月想到的是“月光多皎洁”而不是明天要应付的差事,当你开始接受自己原本的生活状态而不是盲目羡慕他人的生活时,你就已经踏上了创造生活的旅程。生活在你的心中、手中是一件艺术品,而不是捆绑你的绳索。

    感恩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美好心态,感恩是一种予人温暖的行动。很多人都把感恩当作了一种巧妙、智慧的处世哲学,也有人说感恩是作为一个善良人的基础,还有人以为,不懂感恩的人,就不是完美的人。但禅家的想法很简单,当你有一颗感恩之心时,你才能对自己、对生活更上心。你且看那些不懂感恩的人,他们对自己的生活都不会特别上心,因此他们经常过得很混乱。

    当你遇到误会你的人、刁难你的人,如果你对自己特别有信心的话,是不是也不愿意过多地解释?没错!生活是要付诸行动的,而不是把时间都浪费在毫无意义的打嘴架上。

    你给了别人什么,你就会从别人那里得到什么。你想得到人们的尊重,你就要先从内心开始尊重别人。你想得到爱,你就要先学会爱。你希望在自己遇到困难时被别人帮一把,那么在平时,你就要多去奉献。这个世界很公平,你的收获与付出总是成正比的。这也是为何禅家经常说,有一颗平等包容的心,乃是此生最大的幸运。

    如果你不能在有限的生命中活出真正的价值,那么所谓的自由便是一个空洞的名词。而那些打着自由的旗号,或者空有野心,可实际上什么都不去做的人,更是对生命的亵渎。

    野心如果用得到位,那也不失为一种前进的动力,但如果野心用错了方向,那就不只是给自己带来灾难了。如果是为了让更多人的生活得更好,那么带着野心去做事业也无可厚非,如果只是为了让自己过得更好,那么这样的野心还是不要为妙。

    对于那些足够智慧的人来说,野心再旺盛,也永远是野心,它比不上一颗清净慈悲的心,就好比,苦瓜永远是苦瓜,无论如何都不能使它味道变甜一样。所以,别再给自己的狂妄找借口了,安静下来吧,做些寻常的事情,在寻常的事情里找到乐趣,这样的生活难道不更为安心踏实吗?

    每当人们感叹世风日下、道德败坏,世间魔鬼横行的时候,我都想说,禅的世界里从来就没有邪恶的人,更没有魔鬼。一个人的品性就如同一枚硬币的两面,必然是有好有坏,全善、全恶的人是不存在的。那么,你只盯着他人不好的那方面看,可见你也未必就是真的善良之辈。

    曾经有一个对禅学非常痴迷的人来问我,为何他经常跑到各处去聆听禅师的教诲,却依然不见生命有什么改观。我问他:“你只是听了,那么,你做了多少呢?”你可以把禅视作一种处世态度,也可以将它看成是修养身心的手段,或者把禅看成是对人生的启示,但不管你如何看待禅,你都不能只是听别人讲的道理而从来都不去亲身体会、实践。

    有些人说管不住自己的坏脾气,而又深受其苦,于是就想从禅学中找到方法。这个其实很简单,当你发怒时不妨问问自己,你是从出生以来就很容易愤怒,还是当你愤怒时从来就没有观察过它,从来没有想过要对治它。如果是前者,那么这怒火是谁给你的呢?如果是后者,那么愤怒时真正痛苦的人又是谁呢?当你觉悟到,除了自己无人可给自己怒火时,那么你定然会明白,愤怒时真正痛苦的人只能是自己。那么,你还要对自己的坏脾气继续放纵下去吗?

    多少人都把野心与雄心混淆了呢!就像许多人,他们把做事情的过程混淆当作结果一般。当人们习惯性地追求结果时,如果结果不够理想,那么就会非常焦躁、失望、痛苦。但他们往往忽视了做事情的过程,其实也可以从中感受到幸福和成就。所以,这些人他们只有野心,却没有雄心。雄心,是需要一定的眼界和气魄来承担的。

    在追求梦想的路途上,禅带给人们最大的启示,我觉得就是保持淡然平和的心,顺应着事物的变化规律,平静地对待生活中的一切,然后找到解决冲突的方法,将自己融入到社会之中。这是一种禅心,它有生命力,也有弹性,这些又岂是野心能够相比的?若是你的心中充满了光明,那么你看到的一切都将是光明的;如果你的心中满是黑暗,那么生命中也将是一片黑暗。以禅的思维来看,世界上没有什么是“一定要这样”的,可是人们痛苦的根源就在于,一定要让事情符合自己的心意,一定要得到什么东西,他们把这个叫作野心,但在禅家来看,这不过是愚痴的念想而已。

    禅家有一句话非常了不起,叫作:“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你如果想得到非凡的成就,就必须能够经受常人无法承受的一切。就好比那些禅者,哪一个不是承受住了苦修才对生命有所领悟?而那些野心满满又妄自尊大的人,他们的心态就已经预示了他们的结局。所以说,有些时候,你做事情是成是败,都是可以从自己的心态上预测到的。

    一个人最成熟的心态就是,为自己的生活设定切实的目标,但又不会特别执着地计较成败结果。有目标,才能有所追求,让生命有了努力的方向,而当你对结果不是特别计较的时候,你就可以充分享受实现目标的过程。这就是为什么,那些野心极强而能力又不高的人会过得比较痛苦。

    ————摘选自铃木大拙《禅与生活》

    3.只有学会如何放松,才能懂得如何加速

    有个禅僧自认为修为不错,但就是经常被烦恼困住,以至于无法正常修学下去。他的师父说:“你看人们爬山,都是怎么轻便怎么来,不怕走得慢,才能真正走得远。”很可惜,我们一直都看不起行动慢的人,固执地认为他们要么是懒汉,要么就是傻子,其实,或许他们才是真正能够走得长远的人。

    一切对立面都是可以消除、融解的。比如快与慢,在很多时候我们以为不停地忙碌就必然能够有所获得,但实际上,如果我们慢下来、放松下来,说不定才能得到更多。毕竟,人只有学会如何放松,才能懂得如何加速。

    培养安详、随和、自然的心态,而这种心态并不是某个特别的人赋予你的,这是你自己在有过人生经历之后应当沉淀下的一种内在。有了这样的心态,你遇事时才不会张皇失措或者怒气横生。多看自己,向内看自己的念头和习气。当一个人把所有的关注点都放在观察内在时,他就没工夫去理会别人带来的麻烦了。

    古时候有个僧人看书看得入了迷,竟然没发现天色已经黑下来了。这时候,他的师弟走进房间就说:“天色这么黑,师兄怎么不点灯呢?”听师弟这么一说,他的心马上就开始动了种种念头,并发觉看东西很模糊,室内光线很暗。有时候,我们把全部心思都用在一件事情上时,外界如何,就真的是可以忽略掉的了。这个就叫专注,用禅家的话来说,这就是把心放在了当下。如果我们一天之中能够有一个小时的时间这样过活,那么很快地,我们就会在自己的领域内有所成就。

    这个世上的生活方式虽然千差万别,但没有哪一种生活方式是完全错误的,正如同没有哪一种生活方式是完全正确的。你不必把目光停留在他人的生活上,时间那么可贵,还是多花些心思想想,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活才是最重要的。

    世上的事情本就是平等的,所谓差别,不过是人们在各自价值观的判断下的产物。你只要选择自己适合的、自己喜欢的事情做就很好,又何必纠结着要去做自己根本不适合、不喜欢的事情呢?如果仅仅是为了博得别人的夸赞,那么你真的是活错方向了。

    禅家认为,指导生活的方法不应是僵死的,而应该是灵活的,要根据不同的人、时间和原因做出区别。比如,有些工作你要用一种方法来完成,而换了别的工作,就应该用其他方法来完成。禅家讲“不将死法与人”,就说只要能安排好生活便好,没必要把方法固定下来。

    生活中的困境很多,你只有满怀勇气才能挺过去。但在有禅心的人看来,要走出困境也很轻松,只要不把它想象得有多难就好。在很多时候,我们是败在了自己的怯懦面前,所谓的困境,不过是空中偶尔飘过的云翳,它总有散去的时候,或者,我们大步地从云翳的阴影下走出去。

    真正让自己不得自在的东西,正是自己的念头而并非别人施加的外力。当你躺在床上即将入眠时,你头脑中涌起的却是各种妄念,比如某个得罪过你的人,比如某件还没有完成的事情,比如未来一些不可预知的情况。你越想越清醒,但情绪也变得越差。你失眠了,满心烦恼,可这个源头,还不是在你自己身上吗?

    要从妄念的枷锁中解脱出来,就要做到心不二用。睡觉时就是睡觉,工作时就是工作,应该做什么事情时,就安心地专注在一件事情上。人的精力很有限,你不可能心中装着其他的事情还能做好手头的工作。把一颗心分成几个部分,这便产生了妄念,凭空地就给身心套上了锁链。

    诚然,我们的生命有着许多缺陷,但这些缺陷却是由我们自己造成的。无节制的贪欲、常年的怨恨以及永不满足地求取。比如当你对某件物品生了贪欲后,你就应该想到任何一件物品都不是永久存在的,自己又何必将有限的时间耗费在无限的贪求中呢?

    我们的生活不过是一种混乱和挣扎,因为我们找不到让自己超脱自在、喜悦平静的方法。生活中的“俗务”确实很多,柴米油盐这些琐碎也确实令人心烦。但你转念去想,至少你还有工作可以安身立命,至少你还有家人陪伴,你的烦恼,说不定就是别人眼中的奢求,你还有什么不满意的呢?你如此去想,烦恼不就减少了许多吗?要学会在烦恼中找到清凉,这不是自我安慰,而是对生命的关怀。

    中国古代有位名气很大的赵州禅师,一次有人不远千里来问法,他起身就去倒水、上厕所,回来后说:“你看,诸如倒水、上厕所这种事情,是没人可以代替的。所以,世间一切事情无论大小,都要靠自己去实践,而不是嘴上说说就可以的。”当你感叹着别人获得的成绩时,请不要忘了,你与别人并不差什么,你只要踏实地努力,踏实地做事,你一样可以有所成就,放下怨天尤人的情绪,好好地工作生活才对得起生命。

    你学着别人的样子过活,即便过得再好,那也不是你自己的生活,你又有什么可骄傲的呢?

    愉悦感是自内心生发的,它与外境无关。你能随时随地观察到妄念,并且熄灭那些不合实际却徒增愁绪的念头,你就能够一直快乐下去。

    有人向一位禅师求教,怎样做才算是治学的正确态度。禅师用瓶子装了一些水,又放进去一个盐块,很快地,盐块就溶化在水里了。他说:“努力用功是不错的,但最智慧的还是要给自己留有余地,而不是把生命给填充得满满的。”

    ————摘选自铃木大拙《禅与生活》

    4.凡是能让自己产生强烈情绪的事物,都是值得留意的

    从前有个学僧名叫道岫,虽然他在修持上很下功夫,但始终没有领悟。他打算辞别恩师,去其他地方修学,他的恩师说:“难道你换个地方,就一定能有所领悟吗?”道岫一时不知如何回答。其实,在哪里生活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是否能在自己的生活中发现最细微之处的感触。

    某位禅师在山上居住,没想到这么简朴的生活居然也能招来小偷。当然,这个小偷什么都没偷走。小偷愤愤地骂道:“可真穷啊。”禅师却说:“我还有天上月光呢。”当我们抱怨自己生活过得不如他人时,我们是否真的发现了自己生活中独有的美呢?

    生命中最大的乐趣,就是善于在生活细节中发现美感。你可曾观察过街边的孩童,他们总会因为一点小发现就快乐惊喜。如果你也能有孩子一般纯真的心念,同样也会在生活的细节中发现快乐。

    人的嫉妒心理是多么可怕啊,它能够遮蔽所有智慧的光芒。你看到某个人很顺利地就完成工作,或是一下子就做成一个大生意,你就开始嫉妒人家。可你是否想过,他们的成功都是不断积累的结果啊!一分积累就会有一分的成就,你有嫉妒人的工夫,倒不如把精力用在积累善因上。

    有些人为了使自己免受伤害,就将自己的心封闭成一道墙。可是,任何能够伤害我们的东西,都不在外部,而在内心。好比有人骂了你,你就耿耿于怀,即便事情过去了好久,你也依然放不下这种怨恨。在这种情况下,伤害自己的便是执念,而你所怨恨的那个人,早把此事忘记了,到头来你受的便是双重伤害,多不划算!

    如果你不执着,不攀缘,就不会有任何烦恼缠裹着你。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生活中有那么多足以感动、足以震撼的东西你不去欣赏,却偏偏要黏滞在不快乐的事情上,这又能怨谁呢?

    人我是非、苦乐喜忧,这些东西本是极为平常的,谁的生命中不曾经历过呢?可为什么偏偏是自己要因此而烦恼呢?说到底,还是因为自己不明白事理。禅家倒是觉得,就让这些人我是非、苦乐喜忧在自己的生命中不断地出现着、存在着,不去攀缘就可以了。当你仰望月亮时从不会去想要抓住那光亮吧?因为你知道,这月光不会永久存在,是不应当执着的。同样的,看待是非苦乐,也应该有这样的心态。

    若要做一个“生活中的禅者”,我们就要对自己的念头、情绪和行为保持着警觉性。我们在平时生活中,总是处于一种无意识的状态。对自己的念头和行为根本就不曾留心过。与其在伤害自己和他人之后再去忏悔,倒不如从一开始就把控好自己的心念和言行,带有负面力量的心念必须及时停止,但最智慧的做法还是在每一个时刻里都心怀着善念。

    凡是那些让自己产生强烈情绪的事物,都是值得我们留意的。因为在强烈情绪的背后,是一颗起伏不定的心。要想做成世间事,先要把心安定下来。当心不平定时,你可以试试禅家的方法:轻轻地呼吸,数着呼吸的次数,暂时把自己与当下生活隔离开,然后再去看待这起伏的情绪。那么你会发现,平定自己的心,比改变世界要简单得多。

    一个真真正正的好人不仅是心存善意的,也是对这个世间众生给予方便的。你给众生多少方便,就是给自己造了多少条路。当你看到有人遇到困难却总能得到帮助时,就应该以此来激励自己,一定也要做个尽力帮助别人的人,这样才不至于在困境中久久徘徊。

    我们应该学会安静,学着去爱周遭的一切,学着去包容,去吸收,去创造,去观察生命并且在生活的细节处找到存在的意义。当一个人,真正具备了这些品性的时候,不论他身处何方,是否富有,他都能生活得很幸福,并且还会把这幸福传染给身边的人。

    我们不应该顽固地生活在理智中,而应该生活在意志中。有时候,所谓的理智可能是毫无结果的钻牛角尖,除了带来不断的烦恼和偏执之外什么都不会留给我们。因此只要保持适当的理智就好。但如果没有意志,那我们做什么都不会坚持下去了。比如欣赏周遭的美好,在生活的细微处找到感动自心之处,这都需要对生命的强烈意志。

    生活意志不够强的人,总是带着戾气和绝望看待生命,生命于他们而言成为了煎熬。禅的一些训练,正是为了增强人们的意志,这需要我们从生活的安适中走出来,将自己暴露在困境之中。这种自我磨炼的结果便是,意志增强了,包容度也增加了。如果一个人同时具备了这两种心性,那么我觉得他不论在哪里都能够很好地生活下去。

    世间的一切纠纷和苦恼,不外乎是在自我执着的圈子里打转。他刚才的那句话是什么意思?他现在的这个决定对我有什么影响?他做的那件事情是否损害了我的利益……即便只是别人的无心一句话,无关痛痒的一个决定,都会让我们的心波澜不断。但你所谓的损害、影响等,不过都是自己的揣测而已,事情没发生之前,一切都是未知的,为何要在未知中惊恐不安呢?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总会被人伤害,被人冤枉,陷入苦难的境地,承受身心的痛苦。但是从禅家的角度来说,这也是我们反观自心的机会。你看,不可能每一个人都顺心,也不可能有谁一辈子不受伤害,别人能挺过去,为什么自己就不能呢?你如此去想,就是在给自己的意志打气,瞬间就变得坚强无畏起来了。

    你且看那富有显赫的人,再看那位高权重的人,他们和你一样,内心充满了苦恼,身心被烦恼所缠。但你和他们又有所不同,即便是在困境中,也会试着在身边的寻常事物中寻找到点滴乐趣,比如清晨路边带露珠的牵牛花,还有拂面而过的阵阵清风。这一切都是大自然的馈赠,也是生活细节处的美好,为何不安心受用呢?

    ————摘选自铃木大拙《禅与生活》

    5.踏实地为每种可能创造条件

    一个人无论多么富有。他都留不住每一个逝去的今天;一个人多么贫穷,他都同样地拥有数不清的明天。心门若敞开,每一个清晨,都将是生命的全新开始;心门若关闭,即便你拥有再多的明天,那也不过是毫无意义地混日子而已。

    世间的一切人、事、物,无不是根据内因外缘而生起、存在又消失的。比如,暑热天气来了,我们不能阻止它不到来,春暖花开的时节再好,我们也无法使其无限延长。我们只要保持着欣赏的态度,去观察、感受这些变化就好。即便有些变化给我们带来了苦恼,可我们也该知道,它有到来的时候,自然也有离去的时候啊。烦什么呢?

    中国有个成语叫“适者生存”,这个“适”便是随顺着外部环境而不断调整自己。能够随遇而安的人,并非是真的不上进,而是他们知道,既然外部条件不可更改,那么随顺着外部条件来调整自心、调整计划,这也是一样的啊。人要灵活地活着,而不要死板地候着。真正的禅者生活,就是这样的。

    对于生命发生的一些事,我们都有不能做主的时候,但我们依然可以选择向善生活,向着光明前行。一个人经历了什么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他是否还有选择坚强和乐观的勇气。

    世间的种种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有着内在、外在的联系,而人的一生也处在不断的流转变化中。因此每一天都可以看作是生命的新起点,不论过去如何失败,至少在我们睁开双眼迎接今天的时候,都意味着我们又迎来一个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

    我想怎样就怎样、一切都要按照我的意志运转、无论什么事都要由我做主,这些话听起来是不是觉得很可笑。因为世间的一切自有它们的运行规律,又岂是人力可以随便改变的?但不幸的人,相当一部分人的痛苦,正是因为这些愚痴的念头作怪,而且他们自己都意识不到。

    同样是新的一天降临,有些人满怀喜悦地准备创造新生活,有些人却沉迷在过去的时光里叹息或怨恨。如果说,生命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那么前者的生命体验必然要比后者更丰盛。而前者,用禅家的观点来看,是真正懂生活、会生活的人。

    人的意志是从艰苦磨砺中锻炼出来的,你看那些生活顺风顺水的人,稍有不顺就烦恼丛生,稍有成就便忘乎所以,他们不懂得珍惜,往往因此而错过生命真正的转机。而那些经历过困苦的人,他们将每一天看作是生命的礼物,努力地活着,使生命不断向上发展。在困苦境遇中磨炼出的平常心,总能让他们平稳地渡过一个个风口浪尖。

    面对世间的万事万物,人们要么是处心积虑地抛弃,要么是不择手段地求取。但是有求便有苦,因此禅家认为,在每天清晨能够想清楚自己需要什么而又不过分求取的人,都是很幸福的。

    如果你一心想要做成某事,与其焦虑难安倒不如勇敢地创造条件,从禅的角度来说,万事万物莫不是种种条件的聚合,如果条件不成熟,事情自然是办不成的。但条件也是可以创造的,只看你是否能踏实地去做,还是无所事事地抱怨。

    总有些人把“无所求”当作自己懒惰松懈的借口。禅家所说的“无所求”并非是说让我们什么都不做,你不劳动、不工作,又如何维持生活呢?无所求是要我们积极地做事情、踏实地创造条件,顺其自然地就会有结果。只问耕耘不求结果,这才是人生应有的态度。

    一旦你的心中有所迷惑,在为人处事时就会表现出各种的执着,因而给自己的身心带来许多痛苦。不迷惑的心理状态,就是知道一切都在变化之中,虽然无力改变一切条件,但至少可以努力地改变某些条件或创造某些条件。什么都不做,只是等着事情出现转机,这便太愚蠢了,然而这类人还是为数不少的。

    善良的心念、善良的行为,总能使人沉浸在幸福愉悦之中,现代人一边慨叹善良难寻,但又不肯反思自己的言行心念。善良并不是你期待别人给你带来好处,而是你能发自内心地先去关爱别人。

    人们事事都是为自己而求、为自己而忙碌,在与人相处时也多是从自我的角度出发。在禅者看来,这种彻头彻尾的自私行为将会给自己带来许多麻烦和损失。最正确的做法不是一味地牺牲自己,也不是过分地为自己贪求,而是在为人处事时实现自己与他人的双赢,这也是禅门所说的“自他两利”。如果在每个清晨,你先想到的是如何利益他人,那么这一天对你来说,便是创造善意的过程。

    有了欲求,就会有苦有乐。但这并不能说欲求就应该统统消灭掉,因为并不是所有的欲求都是错误的。那些具有正向意义的欲求是我们应当提倡的。所以,在每一个清晨醒来时,能够把正当和不当的欲求区别开的人,必然是智慧的人,他必然会带着正向欲求开始一天全新的生活,而生命中每一个崭新的早晨,对他来说都是营造美好人生的开端。

    昨天如何,已经成为了过去,不论悲喜,不论成败,都不再回来。所以,那些在今天的晨光中为昨日流泪的人,最不可原谅,因为他们不仅浪费了昨天,也浪费了今日。

    对于一个踏实生活的人来说,一生之中只有“今天”才最重要,一天之中只有“当下”才最可贵,因为只有这两个时间,才是人生的真实起点。

    以前有位学僧,他为了能让自己内心清净,没有杂念,就刻意地躲开一切事务,也不和别人往来。某天他的师父在禅房里打扫,他却一动不动,于是师父就说:“我这么忙,你却不来帮忙。”学僧说:“您即便再怎么努力打扫,屋子里依然会有灰尘。”师父说:“不论你再怎么逃避,内心还是会有烦恼。所以,何苦这样呢?”

    ————摘选自铃木大拙《禅与生活》

    6.直截了当地去生活是对生命的尊重

    我们的每一个念头,都会导致做出相应的言行,而我们的言行又会带来相应的结果。既然起心、动念是如此重要,那我们每天就多说一些感恩的话吧,但一定要发自内心才好。你的真诚和善意,总会给你的人生带来意外的收获。

    如果我们总是把念头执着在自己身上,就会经常地把自己摆在第一位,把他人摆在第二位,进而便只看得到自己的利益,而看不到他人的利益,再然后,就会为了自己的利益侵犯他人的利益。可是即便得到了快乐,这快乐也是很短暂的,但却要为这短暂的快乐背负无限的心灵负担,这可真不值得啊!

    在当代社会里,禅的精神并没有与现实生活脱节。我们的力量、智慧、才干,只有奉献于社会才称得上真正有意义。因为,一滴海水的力量总是微弱的,而只有它汇入海洋,才能找到存在的意义。人也是如此,只为自己的利益而做出的努力,它的价值实在是太微小了。

    在每一个善念生起时,在每一个善行落实时,我们都在自己有限的生命中,找到了无限的意义。单独个体的力量总是有限的,但如果大家把力量合在一起,那么将成为一股洪流,在这洪流之中,大家的利益都能得到保证。

    在我们过去的人生里,总会犯下错误、做了错事。这些错误不能被挽回,我们心头的重负也不是一两天就能放下的。但我们却可以在真诚的忏悔中净化自己的心灵。知道忏悔的人,就如同一块璞玉,在经过磨砺后放出异彩,而这类人,也是我们最为可亲、可近的朋友,至少他们的内心是充满善意和良知的。

    人生里既有欢喜又有悲愁,有得到也有失去,没有什么是一成不变的,也没有什么是不可改变的。一旦黏着,就意味着限制住了自己的人生发展。比如你失业了,这个事情很糟糕,但你如果意识到失业也是新的开始,就会鼓起勇气开始人生的新局面。人怎么会一辈子都在失去呢?有失、有得才是常态,除非是你贪求的太多。

    我们应当怀着宁静淡泊的心态,来努力完成世间的每一件事情。而那些不认真、不努力的人,必然也是内心不能宁静的人。

    一个人的成功,离不开机缘,但机缘在哪里呢?你只要准备好该准备的,然后留心你的生活,便能找到无数个机缘。机缘都是靠着自己留心生活才得到的,而不要指望着有什么人能“赏赐”给你。

    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上,许多人都是在等机会,但机会为什么一定要等呢?还有,为什么你就那么自信,机会能降临到自己头上呢?没有勤奋、上进的心,没有充足的准备,即便机会到了眼前,对你来说又有什么用呢?

    直截了当地去生活才是对生命的尊重!如果你把时间浪费在畏惧、犹豫和焦虑上,结果很可能是,你一件事情都没做,人生价值没有实现,最终不得不承认自己一事无成这个事实。但你永远不会想到,原本你只要勇敢地生活,直截了当地做事,就能够避免这种忧伤结局的。

    只有那真正无私忘我的人才可能做到珍惜光阴。他们明白自己的职责,敢于承担自己的言行。当其他人都在祈祷获得命运女神的眷顾时,这些无私忘我的人却在想着怎么奉献自己。一个真正的禅者,他明白奉献自我的重要性,在禅的世界里,一切都不是矛盾对立的,比如自我和他人,这两者从来都是互相的。所以,禅意生活离不开无私的心。

    如果你不修正自己的心念,任凭那些负面念头操控自己,那么自己的生活中除了无奈挣扎就再没有其他可能了。心内的负面想法需要靠自己来改正,别人谁都无法帮忙。比如,你觉得某人对你有意见,那只是你虚构假设出来的情况。你被虚假的情况搞得烦恼丛生,因此从引起烦恼的心念中解脱出来,还是要靠自己。

    外部条件,从来没有什么绝对的好与坏。禅意的生活,并不是一直生活在舒适里,也不是一直遇到有利自己的条件,而是能把不好的条件变得有利于自己。禅者是随着外部条件而创造条件,想办法自己拯救自己;愚痴的人却期待着某一天能出现奇迹,靠着外力能把自己在困境中拯救出来。究竟谁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明眼人一看便知。

    我们如果不放下自己的偏见,那么就会一辈子生活在一个小圈子里。比如,你只接受自己喜欢的人、接受自己想听的话、接受对自己有好处的事物,那么你就会把自己给困住。生活中哪有那么多的随心所欲,敢于接受一切,无论是悲是喜,那才是禅者的生活。

    一个避世而居的人偶遇到一个禅师。他说自己为了保持内心的清净安宁,所以已经许久不和人往来了。禅师却说:“内心清净和安宁并非是这样来的。你只是一味地避开噪杂,可见你心中也是一片噪杂;若你真的内心清净,又何必要避开尘世呢?”

    ————摘选自铃木大拙《禅与生活》

    7.在坏的际遇里看到好的方向

    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他懂得对自己的心念和言行负起责任来,他明白生活里的一切境遇都是自己心念言行招致来的结果。因此,他肯反省自身,他也明白只有内心充实安静,生活才能过得踏实安然。他不是用钱去买来快乐幸福,而是他本身就是幸福的源头。

    中国古代有位道信禅师,他说,真正的禅者都是“守一不移”的。把这个观点拿到当代社会来看,我们不难发现,要做好所有的工作,都应该是如此:心守一事,不动不摇。而那种做做停停、神不守舍的做事态度,应该是我们尽力避免的。

    当我们把心专注在一个对象上,心就会安静下来,停止散乱。比如,把心停驻在感恩、善意上,停驻在对美好事物的观察上。久而久之,你会发现,自己的心再不似以往那般容易躁动。内心越安宁,生活就越安乐。

    当我们有烦恼、困惑、痛苦时,我们才会想到平和安宁的心境有多么重要。就好比,只有我们失去所爱时,才会懂得珍惜;只有我们生病时,才想到健康。可是,心境并不是说平静时就能平静的。所以我们平时要养成静心的习惯,这个道理很简单,你只要专注于自己的呼吸,不要被脑子里来来去去的念头牵着鼻子走就好。

    切不可过分显露自己。因为我们如果过分地显露自己的小聪明,就只能看到自己的优点而看不到缺点,如此便会滋生出骄傲自满之心。你带着这样的心去生活、工作,你还能平静下来吗?在你眼里,别人都是愚钝的,只有你自己最聪明,你还会结交到朋友吗?恐怕早就沦为众矢之的了吧。

    现代社会里虽然竞争很激烈,但我们依然不要丢弃与人为善的准则。竞争,那只是一种途径,尽管残酷,却也能给我们带来很多有益的东西。竞争让我们看到自身的不足,看到他人的长处,看到真正适合自己走的路,但是,如果你只是看到竞争中的残酷,失败后的伤痛,那么你终其一生都难以有所进步。

    人的心念在哪里,他努力的方向就在哪里。你把心念放在读书上,你就会成为一个优秀的学生;你把心念放在工作上,就必然会成为一个出色的员工。心念集中时,人才是真正地创造着、生活着。然而,我们的心念纷纷扰扰,总是来回变化。今天想从事这个职业,明天想应聘那个职位,想了许多,但真正落实了的事情却不见踪影。

    平静内心,就应当先从净化自己的心灵入手。净化心灵的途径有很多种,可以去感恩,可以去忏悔,可以去反省,但如果只是嘴上说得好听,却没有落实到生活中,这依然算不上净化心灵。善意只有成为实际行为才能有意义,不要把善意永远地藏在心里,在适当的时候,也应该将其表现出来。

    遇到坏的际遇这不是什么问题,问题是,你能不能在坏的际遇里看到好的方向。禅者在黑暗中也能看见光,哪怕这光再微小。生命里的转机是要靠自己创造的,但在这之前,你应该先有一颗遇事不慌、平定的心。

    要平定自心的杂乱不可以只是停留在口头上。当你在生活里遇到问题,心慌意乱时,最简便的方法就是暂时从问题中抽离出来,只是体会着生命在当下的存在,想想大自然中的一切,想想曾经历过的开心事。你越是执着在问题上,就越是会被问题局限住、捆绑住。人应该适当地让自己松口气,等心安定了,什么问题解决不了呢?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生命能够来一次飞跃,但如果没有平时的积累,又何谈飞跃呢?只有把功夫放在平日里,学识也好,能力也罢,都需要一点一滴地积累。了解禅文化的人都知道,禅有顿悟和渐悟,但如果没有量的积累,就不会有质的飞跃。因此,只有那踏实的人最接近成功,只有从小处就不断努力的人才最智慧。

    在内心不安静、不平定时,我们就如无头苍蝇一般,在生活里乱飞乱撞,没有目标,没有方向。因为你内心不平静,自然就会被纷纷生起的虚妄念头牵着鼻子走。你看别人做什么,你也想做,而完全不顾自己的真实想法和实际能力。这时候,心便是昏昧的。当你平定了心念,知道自己擅长什么、兴趣爱好是什么、真正向往的生活是怎样,你便有了前进的方向。你看,心安静了,人生才能安定。

    带有盲目性的生活最是耗费心神。但世人依旧在盲目性的生活里四处乱转。他们宁可每天连轴转,忙着一些看不到结果的事,也不愿安安静静地坐下来,听听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禅的生活,便是一切都顺其自然的生活,我们顺着自己的本性生活和模仿别人来生活,这是两种境界,而前一种才符合禅意生活。

    每个人生活里的问题,首先的还是要从心上去解决。你看别人不顺眼,就试着换个角度去看待他,说不定还会对其报以欣赏的态度;你认为某事让自己心烦,那就想想从这件事中自己能有什么收获,或许你会对之报以感恩之情;你咒骂生活太无趣,那就先让自己变成有趣的人。世间没有完全不好的人、事、物,只是你还没发现它们隐藏着的可爱的一面。

    有人问我,如何才能活得不那么累。我很奇怪啊,我一点儿没感觉到生活很累,反而还觉得生活让我有了创造自己人生的机会,我高兴还来不及呢!其实,生活并不会让人觉得累,只是我们太久没有让心休息了。

    北宋的王安石,曾力主改革,但却遭到罢免,虽然后来再次上台,但不久之后又被辞退。在几经宦海沉浮之后,他反而把心态调整得比较淡然了。所以,我们无法避免在生活中遭遇创痛,但是否能够疗愈创痛、疗愈到什么程度,可是全看我们自己了。

    ————摘选自铃木大拙《禅与生活》

本站推荐:洛丽塔十字军骑士少年弃儿汤姆琼斯史基地边缘大象的证词曾国藩传野鸭小妹妹国盗物语

在受苦的地方绽放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贪玩中文网只为原作者铃木大拙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铃木大拙并收藏在受苦的地方绽放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