贪玩中文网 > 在受苦的地方绽放 > 第三章 恰到好处的自省,要知道自己想去哪里

第三章 恰到好处的自省,要知道自己想去哪里

推荐阅读:赣第德曼殊斐尔小说集涡堤孩永井荷风异国放浪记夏目漱石浮世与病榻日本侘寂德川时代的文艺与社会“意气”的构造西方文学史十二讲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

贪玩中文网 www.tanwanzw.com,最快更新在受苦的地方绽放最新章节!

    1.凡是躲不开的,那就正视它

    我们的生活又累又苦,但还是要咬牙硬撑下去,对不对?但你为何不自省一下,是只有你一人的生活过得没有滋味吗?很显然,不是!那么,那些将生活过得如诗歌一般的人,他们是如何做到的呢?没有其他原因,只是因为他们过着一种充满自省的生活。

    有人向善峰提问:“我是个一无所知的人,无法停止自己的疑问,请问这该怎么办?”善峰说:“没有谁能够停止生活里的困惑,既然无法停止,那就正视它。”一旦我们发现,学着去正视自己躲不开的事情,那么这些事情也就不会继续困扰我们了。

    神光向达摩求学时说:“弟子内心还没有安顿,请您帮我安心吧。”达摩便说:“把你的心拿来,我才能给你安啊。”我们的心,确实很难安,因为我们常生出许多负面情绪来。但如果我们识别了这些情绪,就能够安抚它们了。最怕的就是,我们明明心理有许多问题,却一直不敢面对,这就会导致问题一直存在。

    弘忍的弟子向他求教:“怎样才能看住自己的心?”弘忍说:“只要守护好它就是了,何必问那么多?”我们在生活中最常见的错误就是,总是喜欢想问题,却缺少直接面对问题的勇气。

    有人向慧海提问:“什么样的心,才算是平静的心。”慧海说:“就好比照物体的镜子,不论物体是什么样的,镜子照射物体的功能都不会受到影响。”我们的心,也应该这样。不论外境如何,都不要把心陷落进去,这样才能保持冷静和清醒,也才能够看清楚问题。

    吃喝是欲望,要生活得更好也是欲望,欲望有什么可怕的呢?以禅者的眼光来看,欲望是躲不开的,既然躲不开,那就正视它,说不定这样就会减少许多不必要的烦恼。

    虽说断除烦恼是个人的事情,但我们也不能对他人的烦恼就袖手旁观,所谓的为社会尽力,并不是要我们都去立下什么丰功伟绩,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切实地帮助别人,也是很有意义的。

    人,应当是有“根”的,但如果人们因为欲望泛滥而把这条根忘掉,就会出现相互之间的迫害、欺诈,于是,人的尊严便丧失了,人与人之间变得冷漠异常。如果说有什么智慧能够让人认清欲望,那么便是禅了。禅能制止那些过多的、泛滥的欲望,而使人保留能够生活下去的正当的欲望。

    对生命的追求,这是人性的闪光,是任何人都不能被剥夺走的权利。但是,在求生的过程中,依然可以见到禅的光芒。因为有了这样的光芒,我们才肯忍受屈辱,因为禅告诉过我们,人生总会是“柳暗花明又一村”。禅给求生者以信念,让求生者能够平顺地度过人生中每一个艰难的时刻。

    不要以为工作与精神活动就一定没有联系,你看,那些在本职工作上做得出色的人,他们的人格品行和精神境界也绝不会差到哪里。有些人,他们总能意识到工作时也可以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并随时调整心态,保持最佳状态,所以这些人最后不仅成了行业中的佼佼者,而且还成为了一个精神世界闪光的人。

    那些有名望、有地位的人,他们最后不过化为一捧冷灰,你看,人生不过匆匆百年,在吵闹不休的世界里平静淡然地生活,这才是真实的幸福。

    “生活着”与“真正的生活”,这是截然不同的两回事。浑浑噩噩地也是活着,但没有活出任何质量来,活得也不明不白。而真正的生活,却是感受到山川草木的存在,活得不那么麻木而且能够看得到生活中的点滴乐趣。

    有些人认为,生活的主要意义就是赚钱谋生。诚然,这个想法也不能说是完全错误,但如果我们只是抱着这样的态度去生活,那么我们又如何能有生活的热情呢?禅家认为,真正的生活,乃是有一种昂扬向上的欲望,这种欲望是一种创造性的力量。

    一个忽视了自然界生命的人,他多半儿也会忽略了自己的自由,不珍惜自己的自由。一个不懂得区别哪些是合理正当的欲望的人,他肯定也不太懂得什么叫作尊重本心去生活。这便是从禅的思维里得出来的启示。

    一颗没有爱的心,是绝对不会爱护他人的,一颗将所有欲望都一概排斥在外的心,绝对会枯萎干涸的。没有欲望的人,并非因为他高尚,而是因为他有一颗僵死的心。

    在欣赏鲜花的时候,如果一朵不起眼的小花也能使你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感受到花的灵气,那么它的存在便是有意义的,是真实的,否则,那便是虚幻的。正如同,当一种欲望催促我们向前行走,催促我们把生活变得更美好,那么它就是有价值的。

    敢于正视自己的欲望,才能在各种欲望中做出区分,这类人,他们的心头总会有些善意存在,因而他们可爱又真实,是值得我们亲近的人。反之,如果有人不敢承认自己的真实想法,那么他的心中常会出现损人利己的盘算,这类人,还是尽早远离比较好。

    所谓智者,理应把自己有限的精力放在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上。而有些人却到处搜罗别人的事情,然后还要把自己的生活与他人的生活加以比较,这种做法实在是可笑、愚蠢又令人叹息啊。

    生活需要一颗灵活敏感的心,但总有人说,太过敏感的人便会生出许多苦恼来。但从禅的观点来看,人的苦恼乃是因为执着所生,而那些心性敏锐却又善于调整欲望的人,是极少会陷入到苦恼的漩涡之中的。

    可能你们觉得生活太操心,太琐碎,也太烦闷了。但是,操心也是一种乐趣呢,如果你只是看到因为操心带来的烦恼,那么你的生活中必定处处是烦恼;但如果,你感受到了操心之后带来的充实感和愉悦感,那么你会觉得这种操心的生活真不错呢!

    当你看到世上那么多可爱而又无辜的生命遭受痛苦,你心底那慈悲的泉水就会奔涌出来。在禅的世界里,一切生命皆是平等而无高下之分的。

    ————摘选自铃木大拙《禅者的思索》

    2.放下不切实际的期待,它们会让你寸步难行

    仙崖禅师发现自己的一个弟子经常趁着夜色翻出院墙出去闲逛,某一天晚上,这个弟子正要翻墙出去,却被仙崖禅师逮个正着。弟子惶恐至极,仙崖禅师却很宽和地原谅了他。禅师说,他对每一个人都抱有期待,却不过分期待,但这个弟子日后却十分勤奋。你看,如果我们在生活中也不做过分的期待,或许我们的生活将会呈现出不一样的面貌呢。

    真正的安定一心,是不思考是、非、善、恶,是不去计较,也没什么执念。为什么我们总是不能安定一心,因为我们想法很多,但每一种想法对现实人生都没有什么意义,不过是胡思乱想、平添烦恼而已。

    昔日曾有人向禅师求教:“怎么才能轻松自如地生活。”禅师想了想,就说:“这个问题实在难以回答,我看还是不要说了吧。”为什么呢?每一个人的生活,原本就是要经历各种大事小情的,如果说要过着轻松自如的生活,那么这便是一种奢望,因为我们不可能不遇到障碍。抱着这样不合理的期盼,生活如何能轻松呢?

    几个僧人聚在一起闲谈时,其中的一个说,他的抱负就是要尽快地获得觉悟。其他人一听,便觉得他很有志气。这时他们的师父说:“我看你未必能够得到至高无上的觉悟。”这个僧人当下就生气了。你们看,往往是嘴巴上说得最厉害的人,在实践上最是差劲。嘴上的期待不合实际,势必会影响到我们的现实生活。

    如果你的心是鲜活的,那么你一定能够倾听得到春、夏、秋、冬的生命节奏。在禅的世界里,保有敏锐的生命活力,那是一种福气。

    人的苦痛,很大一部分源于不切实际的期待。你不会写诗,却偏偏想成为诗人;你不去学习,却偏偏期待着成为优等生。不切实际的期待,会让人寸步难行,因为你只是活在期待中,却没有踏实地付出行动。

    人,往往就是在一念间从天堂堕落到地狱的。这一念间,如果我们的善念多于恶念,那么我们体验到的就是生命的美好。可是,这种看似短暂的善念,也是需要时间去积累的。

    永远不要期待着不被别人嘲笑,永远不要期待着被所有人赞扬。因为这本身就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面对他人的嘲笑,不同的人自然有不同的看法。有些人难以适应,但有些人偏就能从容接受。因为,真正的强者能够把别人的嘲笑当作促进自己成长的动力,却不会在嘲笑中失去自己前进的方向。因为他们不活在期待中,自然也就不会有所失望。

    我发现人们往往是厚死者而薄生者,但生命的意义不应当更多地放在活着的时候吗?如果你今天活得没意思,那么死后即便是葬礼办得再怎么隆重,那也不过是给别人看的,与你就没有什么关系了。

    每一个人,他都有着向善的义务。如果你看到有孩子虐待小动物而不劝阻,仅仅把这当作是孩子的游戏,那么便是对生命的不尊重。在禅的世界里,一切生命都有其存在的道理,哪怕弱小卑微如蚂蚁,也是如此。

    生活的趣味,源自于对生命的热爱,诸如那些追着拼命逃跑的小动物身后竭力打杀的行为,依我看来除了残忍便没有什么乐趣。但如果把打杀变为保护和救助,生活便顿时充满了意义。因为在对弱小生命的欺凌中,人的残暴本性暴露无遗,而只有当人的心中充满了善意,才距离禅境最近,距离残暴最远。

    禅不应该仅仅成为慰藉心灵的麻醉剂,而应该真正地成为促使人们慈悲、向善、博爱的动力。比如,当我们看到旁人有危险时,我们就能想到他人将要承受的痛苦;或者,看到别人身处困难之中,我们能够对这困难感同身受,这样,自然就会生起向善慈悲的心。有了这样的心,你才能成为受世人喜爱的那一类人,而你自己也会活得更加坦然。

    古时候有位月船禅师,他在被人误解、嘲讽之后却依旧能够保持自己的清净喜悦之心,因为他时刻都活在禅悦中,他是个真正自在的人,因此,他从不计较世人的毁誉,反而把这些看作是磨炼自己心性的“试金石”。现代人如果能有他这种气魄,何愁自己的事业不成就呢?

    常有人说,自己太忙了,想安静都静不下来,所以,应该先忙完手里的事情,然后自然就会平定下来了。我说,其实你本末倒置了,如果你先让身心平静下来,那么你就不会那么忙碌了。用忙碌做借口,是因为你还没有受够忙碌的苦,当你受够了,自然会去追问让心静下来的法子。

    虽说每个人都有各自独特的经历和感受,有着不可复制的生命体验,但如果大家只是将自己封锁起来,不去与人交流,那么自己的生命体验也会越来越苍白。禅告诉我们,要不带评判地去看待他人的经历、感受,因为这样,实际上是在充实自己的生命。

    禅,不是衡量是非的标准,它只是告诉我们:不要抱着一颗是非心,永远活在是非中,这样生活,那可太累了!

    如果你只是盲目地追随他人的生命感受,那么自己就会变成毫无生命力的海绵,你始终在吸收他人的经验和感受,却不曾活出自己的感觉,这对于生命也是无益的。

    只要人们献出爱就终究会有所收获。我们总感觉有很多的不如意,其实那是因为我们贪求得太多而造成的。你关爱别人,别人就会关爱你;你用心对待别人,别人也不会对你太差。真正的善意带来的幸福,总是在付出之后才能感受到的。

    许多人追求的是一种看似完美的生活,但从禅的角度来看,所谓的完美不过是徒然地给生命带来不必要的负重罢了。生命正是因为有了某些残缺才显得更加动人。你想想看,如果你想要什么,就能拥有什么,那么你还能品尝得到奋斗过程的乐趣吗?

    当我们对别人充满善意时,其实这种善意也会回馈到自己身上。怀有慈爱之心的人,总能无悔地活着。

    古时候有句话叫“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在生活中,没有谁能够不犯错,但有时候我们对别人的错误选择宽恕,是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的。禅认为,世上没有罪恶的心灵,而只有不开悟的人,所以,我们要做的是感化,而不是训诫。所以,适当地宽恕别人,耐心地帮助别人,这是很智慧的做法啊!

    如果不扫除无明的黑云,那么我们的心将永远没有和平与安宁了。而这无明的黑云中最显眼的一朵就叫“求不得是苦”。为名利,为金钱,为了各种欲望,我们一直都在“求”,但自己的欲望永远都填不满,于是就会痛苦丛生。要根治它也好办,心头常有“感恩”和“知足”就会有喜悦相伴。

    ————摘选自铃木大拙《禅者的思索》

    3.感到迷茫,只是因为你太懒

    有人对景岑禅师说:“我现在活得很迷茫,恳请您来帮帮我。”景岑禅师说:“如果你该睡觉的时候睡觉,该吃饭的时候吃饭,就不会迷茫了。”这个人他表示不懂。景岑禅师无奈地说:“夏季,要找阴凉的地方休息;冬天,要坐在暖和的火炉旁。”在什么时候,做相应的事,人生就不会有那么多的迷茫了。

    药山惟严静坐时,一个弟子跑来问:“您这是在做什么呢?您又是在想什么呢?”药山惟严说:“我在做我应该做的,想我应该想的。”这个弟子并没有领会老师的意思,只得带着很迷茫的眼神走开了。当你总是关注别人的时候,就会顾不得自己的生活,你说你不迷茫,谁迷茫。

    一个年轻人来找惟严禅师,他说:“我对自己人生的意义完全摸索不到,恳请您能指导我。”惟严说:“我并不能帮助你什么。每个人的人生,只有他自己才能把握。”如果我们不了解这个道理,我们很容易就会四处找名师来指导自己。可是,名师能够给予的只是理论,人生的实践艺术,还得靠自己来探索。

    师兄弟两人外出参访,师弟问:“路在何方?”师兄说:“路在脚下。”师弟又问:“道又在哪里?”师兄回答:“还是在脚下。”师弟抱怨:“我看不到。”师兄劝他:“看好你脚下就好。”人生的路很长,但我们也得一步步地走完,这个过程中,我们不能事事都求别人,所以,还是看好自己脚下的路吧。

    一般的人,他们的内心总是不坚定的,很轻易地就会被外境的变化所左右。始终都是外境的奴隶而不是自心的主人。他们活得那么迷茫又困惑,经常被困住却又无计可施。如果他们能从禅观中去观察这人生、观察这外境,那么很轻易地就会发现:一旦内心坚定如磐石,那么任何外境的风吹草动都不会使自己有所动摇。

    如果你只是热衷于金钱、名利、地位的角逐,而不懂得欣赏生命的美。那么你的内心就不会得到平衡,而是一直在羡慕、妒忌、犹豫等情绪中度过。你的日子没有一天是安静的,你的心也没有一天是安稳的,就好比波涛中颠簸的小船,随时会淹没在欲望的海洋中。

    所以,人是需要在心灵深处安放一个什么来作为中心、作为支撑的。有了这个支撑,心就不会迷失方向,有了这个支撑,心和身就都是自由的,就不会随波逐流。

    我们只有找到生命的意义,这个世界的主人才能成为我们自己,若不然,世界便成为了束缚我们的牢笼。那么生命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呢?虽然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答案,但最后的落脚点必然是慈悲众生,因为个体只有融入到众生的海洋中,才有其存在的意义。当然,禅是肯定个体价值的,但这并不说明,个体就一定要脱离众生才能显出其价值。

    在名与利之外,人生还有更重要的价值,那便是不断提升自己的生命层次。名利固然重要,它们是人生前进的动力,而且名利并不是什么坏东西。名利如果应用得当,一样可以拿去帮助别人,而不会成为生命的负重。用名利来服务他人,这就需要有清醒的意识,要知道名利不过是幻影,是转瞬即逝的,而善意才是真的对未来的生命起重要作用的。

    如果与人类的历史相比的话,我们的生命实在是太短暂了。所以,我们在这短短几十年间就应该尽情地品尝生命的乐趣,如果你怀着这样的想法去生活,那么你的日子就是一首诗、一幅画,你在举手投足中都能感受到生活的乐趣和意义。

    对于如何生活、如何安排自己的时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没有谁愿意别人对自己完全否定,所以,我们不该对他人的观点完全否定,而是要耐心地、不带偏见地去观察;同时,我们也不要期待所有人都能同意自己的观点,毕竟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足够懂自己。禅告诉我们,要用全面的观点去看待事物,并且,多去关注事物美好的一面。

    人的价值和意义就在于认识自己、降伏自己,并且既能度化自己还能度化别人。除此之外,不论你有多少钱,你的地位有多么高,这都是不值得一提的。

    生活中,我们不要对他人给予的伤害斤斤计较,我们要多多地看到他人对自己的那些帮助。有些人,专门看到别人带来的伤害,却对那些帮助视而不见,还要在心底留下无穷仇恨。这可真是种糊涂的活法啊!那么以禅的观点来看,我们是否应该不去在意伤害,而只把别人的帮助铭记在心呢?其实,从禅的角度来看,这样做固然是好,但铭记别人的帮助,不如我们主动去帮助别人。

    慈悲,体现在我们应当帮助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人,而不是为了显示自己慈悲而胡乱地帮忙。善意是讲究条件的,胡乱帮忙的那种“善意”还是越少越好。

    生活是没有苦恼的,只有稀里糊涂地活着才会有苦恼。生活是一种享受、一种创造,而活着,就只是僵死一般地度日了。

    真正幸福的人从来不炫耀,就好比山谷里那最清幽的花儿,从不会因为无人欣赏自己,而选择永不开放。

    行善和帮助别人的程度与我们投入多少物资是没联系的。你若是付出了一颗真心,便已经足够了。不需要比较,因为没有什么比真心更可贵。

    ————摘选自铃木大拙《禅者的思索》

    4.别只顾得赶路,却忘记了对这个世界展露笑容

    师兄云游四方时来到了师弟所在的禅堂,可是师弟已不如以往那般精进,师兄便劝他要努力精进,才算不辜负一世的光阴。可师弟完全听不进去,因为他的内心,完全被过去的成就给塞满了。如果我们不及时地清理掉过去的荣耀,总有一天,我们也会远离初心的。

    慧能说,我们的心,不要被外境所牵绊。其实是在说,我们不应该给外境给干扰了,因为我们的心志容易动摇,很容易就会背弃了最初的信念从而把自己带入了歧途。

    黄檗希运禅师经常讲说无心的妙处,一个人听不懂,就专程前来向他请教。希运说:“若是无心,过往的事情便不会成为我们生命中的困扰了,我们前行时,也就不会特别吃力了。”人,往往是在多心多劳之后能明白无心无忧的好。

    一个和尚问首山:“虚空的意义是什么?”首山说:“虚空的意义就在于,它警示我们过去的、现在的、未来的,都会成为生命中的过往,根本不值得留恋。”这个和尚又说:“那么,如果我们死抓住过往不放呢?”首山站起来说:“手上端着热水,你怕烫吗?如果不死抓住过往,就好比端着热水会被烫一样。”

    首山禅师的一个弟子说:“很长时间以来,弟子都活在沉迷之中,恳请您能给我指出方向。”首山说:“我怎么有这个闲工夫?”这个弟子很不满意,但首山说的没错啊,每个人都应该自己来解决生命中的问题,而不能完全地指望着别人。这个,就是一种承担。

    现代人最大的弊病就是太过于以自我为中心了,一旦他人不能满足自己,便怨恨丛生。禅认为,人是可以自己满足自己的,比如心性的光明与宁静,对生命的创造,对生活的热情,这些都不是别人能够赐予自己的。

    有人抱怨说目前做的工作太辛苦,而且也不是自己喜欢的,因此很苦恼。但如果你不马上做出决定的话你将会更加苦恼,并且持续地苦恼下去。禅认为,要么与苦恼的成因握手言和,要么就果断地抽身离去。虽然我们不可能对自己的人生完全掌握,但在必要的时候,还是可以选择当一次主人翁的。

    生与死是根本无法分离的,正是因为它们那连续不断的活动才构成生命的每一个瞬间,如此看来,生命真正的价值就在每一个瞬间,由此可见,在每一个瞬间,我们都应该遵从本心去生活。选择真正喜欢的事情,喜欢真正喜欢的人,遇到麻烦的人和事不必烦恼,因为快乐总会过去,所以我们千万要珍惜;因为烦恼也会过去,所以我们不必为此着急。

    许多人都在追求“永生”,这可真是荒唐得很,在生命的每一个当下你都获得不快乐,你要永生,那岂不是要一直都不快乐下去吗?

    当身陷困境时,人们想的不是如何自救,而是如何逃避。逃避不过是自欺欺人罢了,禅告诉我们,人是需要有所担当的。在困境之中,往往最能看出一个人是否和禅相契合,那些于困境中从容应对的人,无论他以后过着怎样的生活,都不会过得太差,因为他有一颗禅心,能够在困境中制造希望,从而走出困境。

    禅从不教人逃避,它告诉人们,要以一种肯定的方法来获得“正觉”。比如,你能觉察到痛苦的真实来源并且尝试着化解痛苦,而不是等待别人把你从苦海中拉出来,这就是一种正觉,是一种自立自强的正觉。

    一边工作,一边修行,同样是可以获得心灵安宁的。既然禅是不离生活的,那么工作中同样有禅。但人们只是看到工作中烦恼的一面,却没有看到工作给自己带来的乐趣和成长。以禅的眼光来看,看待任何事物问题都要全面去看,如果你只是把目光集中在烦恼、琐碎上,那么你过得不快乐,这又能怨谁呢?

    我们苦恼的原因自然是千差万别的,但有一点却是共通的:把自己幸福与否的决定权交给别人。你有一桩不幸福的婚姻,你希望伴侣能改变这种状况;你有一份薪资很低又很劳累的工作,你希望老板帮你改变你的生活。那么,我很想知道,你为自己的幸福生活,做了什么决定呢?如果什么都没做,那么你的那些抱怨又是从何而来的呢?

    痛苦和烦恼的经验,就是厌世思想的根本原因。可是,结束生命就一定会终结痛苦吗?在临死的时候,人的痛苦经验要比往日更强烈。正是因为有了痛苦,我们才会想到如何灭除痛苦。就好比,我们只有在生病时,才会开始关心身体健康,生病反而促成了我们对健康的守护。痛苦是可以转化的,你不妨试试去看痛苦背后的东西。

    我们大多数的烦恼是怎么来的呢?是因为我们把好坏完全地对立起来,并想舍弃坏的那一方面。我们盲目地妄想抛弃自己不想要的那一方,而从来没有想过超越。这好比我们痛恨别离,但却没有看到别离背后隐藏着的是新的际遇。什么时候我们学会了全面地看问题,什么时候,我们的烦恼才会少一些。

    有人说,自己喜欢的人偏要分离,自己憎恶的人偏要遇见,这真是一桩烦恼的事。可是,你要知道,人生际遇并不会按照你自己的好恶嫌厌而进行,所以,就不要在烦恼之上再添烦恼了,试着发现你憎恶的人身上也有美好的一面,这个才是正道。

    过于强调精神,那么就很容易导致个人主义;过于强调物质,那么就易于陷入享乐主义。最好就是将精神和物质融合起来,不使两者有任何偏废。禅告诉我们,世界上是不存在对立的,所谓对立,不过是观念上的偏颇罢了。

    让自己喜欢的,就要一直相守;让自己憎恶的,就一定不要遇见;使自己高兴的事情,就要天天发生;使自己痛苦的事情,最好永远不要出现。这不过是愚人的美梦罢了,有智慧的人应该丢弃这样的偏见。

    人们总说,戴着面具做人才最安全。但这样无非是让自己生活在虚假和疲累中,从而和最初的自己越来越远,乃至忘记了自己的初心。在禅的世界里,唯有真实的,才是最宝贵的。一个人若不敢做真实的自己,那么便是对生命的浪费。

    在很多时候,从自身立场出发而不可理解的事情,却能在换位思考之后得到理解。这就说明,我们在生活中不要把目光局限在自己身上,要学会打开视野、打开心胸去看待事情。禅的世界里没有局限,只有包容。

    如果你连自己的脾气、毛病、缺点、错误都无法改变,你又何谈改变命运、改变他人呢?如果你真的认为,要把所有的毛病、缺点都改掉很困难,那也不必觉得羞愧,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不可能马上就改掉所有毛病,你只要谦卑些,但又保有尊严,那么你还是会得到人们的喜爱的。

    闲暇时,我喜欢看窗外的树木,看它们那样无忧无虑的生长,我便感觉能够和它们共同生活在这地球上,真的是一种快乐。如果你也能像我这样去看待身边的一草一木、一花一鸟,甚至是每一个人,那么你的心中便不会有那么多险隘而偏颇的想法了。

    我家的庭院里有一个池塘,里面有游鱼数尾。每当我看着它们在水面上跳跃时,我都会感受到生命的活力,我会感叹:“啊!生活真美好啊!”你们看,当我们把目光投放到身边的那些看似不起眼的事情时,也能从中感受到快乐。可见,快乐是常在的,只是我们缺少一颗审视快乐的心。

    禅与生命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融合,你带着功利心和目的性去寻找它,那是不会找到的。当你和友人举杯闲聊时,当你与伴侣甜蜜相对时,哪怕当你为了改变生活而操劳时,你都能感觉得到体内有一股流动的能量,这个,便唤作禅。

    如果连眼下的生活都没有规划好,那么谈论什么“最高理想”“至高的精神”,便都是徒然的。哪怕未来被你描绘的再好,那也不过是未来的图景,就好比水中月、镜中花一样。

    在东京的街头,我发现有很多人在急匆匆地赶路,或者说,他们是在跑着走路。他们的表情,麻木、冷漠又僵硬,很明显,他们是很难发现生活中的诸多快乐的,因为他们活得太匆忙了。他们甚至没有发现,只要抬起头,就能看到温暖的阳光。在很多时候,我们就是这样,只顾得赶路,却忘记了对这个世界露出笑容。

    世上的很多人,都称不得是“坏人”,如果我们肯摘下自己的有色眼镜,放下自己的偏见去看待身边人的话,我们会发现,世间的人,还是可爱者甚多。

    在很多时候,并不是别人在折磨我们自己,而是我们用自己的价值观去评判对方的是非、对错,是我们在折磨自己。

    ————摘选自铃木大拙《禅者的思索》

    5.人生最美丽的刹那是从受过苦的地方绽放

    一个学僧对他师父诉苦,说自己无法理解禅对生活有什么启示和意义。他的师父首山禅师就说:“要走便走,要坐就坐。”然而学僧并不明白师父说的是什么意思。其实,首山禅师的话再明白不过了:禅带给我们的体验是自由自在的,不必做什么思虑,能找到自在无碍的感觉就可以了。

    在一个寒冬的清晨,两个禅僧看着将要落雪的天空,一个说:“真是冷,怎样才能不冷呢?”另一个说:“等春天到来就可以了。”寒冬总会过去的,人生最美丽的刹那也是从受过苦的地方绽放。

    有个年轻人专程来到一个智者那里,他希望智者能给自己一些启示。可智者却很不高兴,他说:“我背痛得厉害。”年轻人就说:“看来,人衰老之后各种痛苦就会伴随而来。”智者笑了:“人生中的痛苦,是不分年龄的。但是,在细微之处,你仍可以发现生命的美好。”

    曾经有人问我:“在工作、生活中发现了让自己真正欢喜的事物,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我回答:“这就好比洞见了禅的光明,我的整个身心都充满了能量,我觉得我要赶快跑起来,因为我已经找到了一种创造的感觉。”

    面对这个五光十色的世界,我只是感到阵阵怀疑,东西这么多,但我们真正需要的却很少,可为何人们还是觉得不满足呢?原来他们生活在一个叫作“攀比”的世界中啊。

    我们的心已经被扭曲了,因为我们想要的只是结果,而不是过程;我们想要的只是物质享乐,而却要忽略为获得物质而付出的辛劳。我们最大的错误就是把生活当作了一桩交易,在禅的世界里,生活是用来创造、用来感受的,而我们却把它当作了做买卖的市场。

    谁才是我们人生的主人?很显然,是我们自己。不论幸福或者不幸,自己的人生都应该交由自己把握,但很多人的愚蠢之处就在于,把自己的人生交给了所谓的神灵。

    人是从自然中走出来的,人也应该在自然中生活,真正要放松身心的话,那就来到大自然之中,鸟鸣、花香和溪流,这些都不必花钱,但它们却能告诉我们,什么才是真正的生活。

    人生中本来就充满了相互冲突、相互厮杀,禅从来也不否认这些,禅认为,只有先承认这些的存在,然后才能找到解决的办法。人有烦恼很正常,去化解烦恼就好,没有必要因为生活中有烦恼就不要生活了。

    人,一旦生出了傲慢的心理,那么原本应有的人之为人的尊贵就会沦为成自卑。这种自卑的意识使自己看不到其他人的光芒,也使自己永远地生活在他人的眼色和评断之中。若要真正不卑不亢地生活,那就要先认清自己,对此,你不妨这样想:我和别人没有什么根本不同,但如果没有他人的帮助,我也将一事无成。永远不要把自己和他人对立起来,那么傲慢和自卑就将离你而去。

    一个弟子问:“什么才是人的本来面目?”师父说:“且看顾好你的心。”弟子正沉思时,师父忽然大喝一声,弟子惊得浑身一颤。师父笑了:“这就是你的本来面目。”在很多时候,我们都裹在伪装之后,只有在某些瞬间,我们才能展露出自己的真实面孔。这样的时刻越多,我们才能活得越轻松快乐。

    ————摘选自铃木大拙《禅者的思索》

    6.你怀有的善意慈悲,总会反馈到自己的身上

    最好的人生,应该是既能面对幸福,也能直面痛苦,这样活着,才没有危险。只要幸福不要痛苦,怎么说来都是很愚痴的念头。

    事实上,对于弱者的同情和可怜,这并不能称为“慈悲”,真正的慈悲是以智慧为基础的。比如,你看到乞丐很可怜,你给了他一块钱,但这对他的生命并没有什么明显改观。如果你在施舍的同时,给他一句鼓励,一个笑容,甚至能够给他某种技能,这才是真正慈悲的表现。

    对于人生,其实没必要轻易地下结论。可能在某一个时期,你确实没有什么收获,或者失去了很多,就这一个时期来看,你觉得自己是个失败者。但从禅的角度来看,这不过是生命的过去时态,你难道不应该告诉自己:“没关系,我还有未来吗?”

    我们总是为了一些永远没有正确答案的问题而大伤脑筋,比如是物质重要,还是精神重要,但可悲的是,从来没人发觉自己很愚蠢,哪怕是因为这些毫无意义的问题而错失了生活的美好风景,也不会有所愧悔。

    能够有一份养活自己的工作,我们就应该感恩、珍惜了。在经济滑坡的那段时间里,多少人都在因为生活问题而焦急不安。所以,当你在职场上遇到了烦恼,可千万不要只是盯着烦恼不放,如果没了工作,你的烦恼恐怕只会更多。

    生活是需要确立一个目标的,只有这样,我们才会在生活中锐意进取,在受挫时依然前进。只是生活目标的确立,必然要切合实际,任何脱离实际的目标都无异于是空想而已。所以我认为,真正的慈悲就是:当你搭建起空中楼阁时,有人能毫不留情地拆穿,并且点醒你。对于这种人,我一向将其尊为良师益友。

    生活就是个道场,它承载着我们的欢欣,也施加给我们痛苦。但禅者看来,痛苦与欢欣并不是截然对立的。比如,你失去了恋人,这是件痛苦的事,可如果你运用禅的智慧来思考,便能觉知,失去旧的便等于迎来新的,生命总是在不断成长,所以,失去的那个必然已经不在适合自己了。如此去想,痛苦的经验便成为了身心成长的阶梯。

    人们盲目地征服自然,但却连自己的习气和毛病都征服不了。人们盲目地相信自己,结果造成了种种自然灾害。虽然肯定人们的自我能力,但人也要认识到自我能力也有不足的时候。如果我们想到的是与自然和谐相处,就不会生出征服自然的心,这就好比,我们想到的是征服自身的习气毛病,那么我们每一天便都活在进步之中。

    从世俗角度来看,人际关系问题确实很麻烦,但从禅的角度来说,世上的人不过是同质吸引的,好人遇好人,恶人碰恶人。任何一个出现在我们生活里的人,都会带给我们一些收获,只不过有些收获呈现出来的是不愉快和痛苦。但如果你在不愉快的背后看到对自我成长有益的部分,那么你便是如禅者一般地认清了人际关系的复杂性。于是,你便不会盲目地责备他人,而是满怀慈悲地对待别人,即便别人给你带来了刁难。

    世间事物都有各自的内因、外缘,没有哪个人能够独立于社会、独立于他人而存在、生活的。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就不会觉得自己与他人处于一种无聊的关系中。如果,你能把他人纳入到自己的生命轨迹中,并认识到自己与他人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那么你就能保持一种慈悲、谦虚的姿态,此时,善缘就会大大出现。

    智慧的人时时都有一种“自己是过客”的感觉,他会觉得,没有什么事情是非自己不可的,也没有什么东西,是自己能够永久占有的。当有了这样的心理准备,你才能在生活中保持着身心的弹性,从而过得自由洒脱。

    当我们缺少慈悲心时,就会因他人的一点伤害而痛不欲生,我们在烦恼的火焰里承受着煎熬,却忘记了人与人之间原本是可以敞开心扉来对话的。唯有那些从禅的角度看待人际关系问题的人,才会意识到这些问题,他们能够真正做到心怀慈悲地与人交往。

    猫如果进入狗的世界,那么它便会困惑;鱼儿如果遇到牛和马,那么它就会觉得陷入了险境。不同世界的生命必然有不同的体验、感受和认知,你又为何要期待别人都理解你呢?人与人之间保持着一点距离,反而更有助于维系人际的关系。

    嫉妒、吝啬等品性在人性中是根深蒂固的存在,要想一下子将它们清理干净,这并不合乎常理,一般人也做不到。但是,从禅的智慧来看,嫉妒、吝啬这些不良品性,无非是人被自身的目光局限住而已。如果能像一个禅者那样看待他人与自己的关系,就会意识到人并不是孤立的存在,你怀有的善意慈悲,总会反馈到自己的身上。

    人不能离开大地而生存,同样的,人也不能丢开慈悲心来生活。离开了大地,人便无从着落,丢失了慈悲心,人便终日生活在暴戾和纷争中。我想,这样的人生,是最没意义的。

    在生活中,你总是要做出一些牺牲,但这些牺牲却又会在以后的人生中以其他形式回报到自己身上。可遗憾的是,绝大多数人只是看到了自己的牺牲,却忽略了善意总会收到回报。于是,愤懑和抱怨不断,于是,原本应该平静的生活都被自己搅扰得一片不安。

    自然而然的心境才能创造出自然而然的生活,不带偏执、不去攀比的生活才能让我们最大限度地感受生命的美好,当我们有了这样的心境,又创造出如此这般的生活,我们便能够学会在任何问题面前都保持着清醒和平静,一切问题才能迎刃而解。

    在现代社会里讲求一颗慈悲心,这并不是老生常谈,或者俗不可耐,而是非常符合实际需要的一件事!有了慈悲心,你才能在职场上不被那些坏情绪干扰,你在家庭生活中才会带着饱满愉悦的心情为家人操劳。你以为慈悲心不过是嘴上说说便罢了,但你且去看看那些真正有慈悲心的人便可知道,他们真的是生活在平和与喜悦之中。

    一旦人们站在狭隘、偏执的立场上,就会感觉生命中是非无穷,祸福无尽,内心的焦虑越来越深,生命变得黯淡无光彩。其实并非是这个世界充满了是非,而是人们的心头充满了是非。

    虽然科学技术也能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人的“自由”,但如果心灵世界不得自由,还存在着种种羁绊,那么科学技术所带来的自由也不过是昙花一现。真正的阻碍,永远在于内心。所以,即便再怎么忙碌,也要给自己留点时间,去“观”心啊。

    经常有一些年轻学人向一位老僧提问,请教一些人生哲理,老僧最后说:“只要你们抛弃那颗依赖心,自己去寻找答案,那么,生命才能真正地属于你们。”他的弟子说:“为何师父不从一开始就拒绝回答这些人的提问呢?”老僧说:“我不忍。”这是个既智慧又慈悲的人,而我们的生活中缺少的就是这类人。

    一个僧人请教他的老师:“为何人的心量会有大小的分别?”禅师说:“你先在心里造一堵城墙,然后再造一根汗毛。”弟子说他造好了。禅师便说:“不论是在内心造城墙还是造汗毛,用的都是你自己的心,可见,你的心真是可大可小呢。”这是说明,我们的心量大小完全是可以由自己控制的,并不是靠着别人来达到。

    ————摘选自铃木大拙《禅者的思索》

    7.放空心念,你要的岁月都会给你

    天越来越冷了,这天一个路人经过村口时发现一个老者用水瓢从水缸里往外舀水。他问:“您这是忙什么呢?”老者说:“天气冷了,水容易结冰,如果水在缸里装得太满,就会把水缸撑破,所以我要舀出一些水来。”当我们的内心被各种念头充斥、挤塞着,我们的心也会难受的,所以,要找个适当的时间放空心念。

    一个小和尚跑去问师父,他说自己不开心了,想知道怎么才能开心起来。他的师父听后笑了:“把不开心的放下,剩下的不就是开心的了吗?”小和尚听后也笑了起来。我们无法选择遇见什么人,也无法选择生活中的经历,但我们可以选择记住什么,遗忘什么。

    云岩烧水煮茶时,道吾问他:“煮茶给谁喝呢?”云岩说:“煮茶自然是因为有人需要喝茶。”道吾又说:“那为什么不让他自己来煮?”云岩说:“这不是还有我在嘛。”其实他们俩的对话说的无非就是这样一个道理:要想得到什么,就要先做什么,不假手以人,才能真正地独立自主。

    客观存在和现实生活,实际上是没有高下优劣之分的,这种分别,乃是从攀比之中产生的,又因为攀比,人们才有了高傲或卑下的心理。

    知识和技术虽然对于个人、社会来说很重要,但如果我们只是追求这些而忽略掉其他的,那么我们的生活依然会陷入一片黯淡之中,比如,我们忽略了和平、光明和自心的调整修习,而徒有知识技术,我们一样找不到生命的乐趣和生活的意义。

    其他人的生活其实可以成为映照我们内心世界的一面镜子。通过这面镜子,我们可以看到生活里的苦和乐,也可以看到我们对生活的要求。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评判什么,就说明内心畏惧什么。但如果只是不带主观色彩地去观察别人的生活,那么便相当于是对这个世界更多了一些了解,也就相当于是充实、丰富了自己的生命。

    失去人生的方向,这从来就不是什么稀罕事儿。且看那些每天都给自己制订计划,却又一个计划都没有完成的人,你就能知道,没有方向感的人生将是多么虚无。

    在人生步入低谷时,我们总觉得自己走投无路,山穷水尽,认为人生注定是霉运相伴,幸福无望了。可是你有没有想过,正是因为自己过于纠结外境的好坏,因此才错过了人生中的精彩呢?正因为关注点投错了方向,所以才觉得自己生活不幸福。可见,心不被外境所迷乱,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

    能够安安静静地坐着,或欣赏窗外风景,或聆听大自然的妙音,沉浸在自由无牵绊的内心世界里,这对都市人来说,是一种多么难得的享受啊!当越来越多的人把纵酒高歌、任性胡为当作自由的标志时,他们的内心反而是离自由是最远的。而那种安宁平和的心境,才最接近幸福的体验。

    在生活中,当我们真正有所发现时,往往在退一步之后。比如,在处理人际关系上的问题时,如果我们从这段关系中跳脱出来,以局外人的角度去看待,反而更易看清楚关系中存在的问题。从禅的智慧来说,退步即是向前,保持距离才能有所靠近。与其追求物质生活的安逸,倒不如让内心变得无忧无虑。然而,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就要内心无所畏惧。以禅的眼光来看,内心无所畏惧,必然要无所执着,而不执着,说破了无非就是明白了一切事物、一切存在和关系都有始有终,我们既然无法控制它们什么时候消失,那就趁它们还在时,好好地珍惜,好好地感受,便足矣了。

    大部分人都想求个安稳生活,这个倒也容易,你一心地生活,不要左顾右盼,不要心猿意马,不要让自己的心时刻被欲望牵着走,那么你的生活就是安定快乐的。

    那些低调、谦卑,不喜欢张扬、不喜欢炫耀的人,往往最有智慧,办事也比较靠谱,这类人是我们应当亲近的对象。但最关键的还在于,我们应该成为这样的人。多亲近生命境界高的人,这并不是人生目的,而是使自己不断进步的一种途径。

    越是在现代社会,越应该有一些行脚僧的精神。这种精神就是,将自己的心融入到自然中、融入到眼前的一切事物中。这种精神肯定的是一种专注,肯定的也是一种珍惜当下时光的人生态度。比如在我们工作时,把心的活动投注在工作中,这个过程就不再那么枯燥,而是多了创造的趣味性。当我们以这种精神来安排生活,那么我们的生活也就不再是死水一潭,而是一股流动的清泉。

    有知识而无智慧的人在这个社会真是越来越多了,也许他们能凭借自己的能力获得高收入、得到高职位,但他们却因为找不到排解烦恼的方法而得不到快乐,他们的人生处处都被捆绑着、被束缚着。但更可怕的却是,竟然还有更多的人,以这种人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

    眼见着身边喜欢出门旅行的人越来越多,但大家真的能享受旅行的快乐吗?我看未必!

    旅行不仅仅是见识途中的美景和趣事,更是要经受各种各样的考验。人生的旅途也是如此,没有风险又怎么能成为人生?

    ————摘选自铃木大拙《禅者的思索》

    8.越是痛苦,越需要找一种方式抵达内心

    一个屡屡失意的年轻人来到禅院,希望能够得到禅师的指点。禅师便请他品茶。但这个人说茶水喝起来很苦。禅师不说话,只是不停地给他杯子里续水。三杯茶喝完,年轻人才说:“这茶可真香!”禅师笑了:“若不是先前那几杯沸水冲泡,又怎么会有这茶香呢?”越是失意,我们越是应该想到,失意的背后乃是惊喜的到来。

    一个愁眉苦脸的人说:“生活就像是重担,我肩头的担子太沉重了。”一个禅僧听到后就说:“那就放下吧。”这个人又说:“那我岂不是脱离生活了。”禅僧回答:“那就再担起来吧。”

    行脚,不仅仅是简单的迈开双脚走路,而且还是给心灵放假,把心灵暂且从忙乱中抽离出来。人怕闲,更怕忙,最怕的就是忙得停不下来,甚至忘记了人生的意义本不在于忙碌,而在于慢慢地欣赏生活、创造生活。

    在生活中实现心灵与身体、心灵与外物的完美融合,这是一种真实而富于创造性的生活。在这样的生活中,你领悟到有舍必然有得,你领悟到有慈悲心者必能得人心,你领悟到生命的每一天都是新鲜而富有激情的。

    在现代社会,人们总是怀疑行脚带来的教育价值。但真正有过行脚经验的人都知道,双脚在大地上踏实地行走时,那颗曾经悬着的心才能真正地踏实下来,行脚就是告诉我们做人也好,生活也好,应该脚踏实地才好。

    人生就是一场不间断的冒险,但这冒险更多的是心灵的冒险,谁能够不断地发现生活中的美,不断地接受新鲜事物,不断地将新思潮纳入自己的脑中,谁便是这场人生冒险的赢家。

    经常听到人们抱怨说这个时代越来越差了,但我想说的是,我们每个人都要承担起时代环境的好坏、善恶,同时,我们也对这个时代环境负有一定的责任。你可以选择善良、选择美好、选择慈悲,但如果你没有选择,还要怪这个社会不好,那只能说你自己太无知浅薄了。

    只有保证身体的健康,才能保持心灵的充实和活力,身与心从来就是一体的。所以,忙于劳作的身体,其心灵必然也是清爽灵活的,但这一直有个前提,那便是适当地劳作,也适当地休息。从不劳动工作与一直劳动工作,都是极端的行为,都应该尽力避免。

    人们在忙于积累财富的同时,是否也应该反思一下自己的行为。如果我们不知节制,不懂悔悟,总有一天会因为自己的贪心与偏执而失去曾经辛苦积累的一切。贪得必失,任何行为一旦过度,都将把结果带向反面。

    我发现有许多自诩聪明的人做事情时却是颠倒主次的,比如,当与人发生矛盾时,不是先着手处理矛盾,而是指天抱怨一番;在遇到工作上的问题时,不是先解决问题,而是先找个地方痛饮几杯。赶牛车行路时,牛车不前进,我们应该赶牛而不是打车,可惜这么简单的道理,却不是人人都知道的。

    放眼看去,我们的生活便是道场,生活中的一切都在向我们传递着道理。有心之人,他总能在平淡无奇的生活里有所收获,而无心的人,无论是多么透彻深刻的道理,他都不会留意的。年岁大,未必懂的就多,倒是那些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有心人,才真正没有白白生活。

    现代社会的拜物思潮真的是很腐蚀人心,当我们的生活中仅仅只剩下对物质的追求时,我们的心灵距离平和、安乐就越远了。

    在生活中可以存在许多曲折和误解,但这些曲折和误解却可以用糊涂一点的心去看待。别人骂了你,你就要回骂过去;别人误会你,你就一直怨恨着;别人给你带来不快,你就发誓必定要报仇。这样的心,充满了毒汁,用如此心态生活,将来的人生必然也并不会好过。真正明智的做法是:随时保持着心灵的柔和、谦逊,以及对待生命的热诚。

    曾经有人问我:“如何面对生活中不断出现的烦恼?”我对他说:“烦恼本来不过如此嘛!”你看,正是因为自己心里记挂着,所以才被烦恼纠缠住。如果你不理会,不在意,更不执着,那么烦恼不过如同天上的乌云,一阵风吹过,就不见了。

    在打扫庭院里的垃圾时,要想着清理内心的垃圾;在剪除花园里的杂草时,要想着剪除内心的杂草;在抹去桌子上的灰尘时,要想到抹去心灵上的尘垢。心头那些如毒草一般的念头,便是我们应当清除的垃圾、杂草和尘垢,分分钟钟都不离开生活,但也不离开对心灵的觉照。

    我发现很多人都有这个毛病,包括我自己在内:明明是自己内心不宁静、易生气,反而还要责备身边的人惹恼了自己,责怪外境与自己作对。事实上,如果我们不与自己作对、不跟自己为难,世界上就无人能够与我们作对、为难。生活里的一切问题,其实无非都是心的问题。

    ————摘选自铃木大拙《禅者的思索》

本站推荐:洛丽塔十字军骑士少年弃儿汤姆琼斯史基地边缘大象的证词曾国藩传野鸭小妹妹国盗物语

在受苦的地方绽放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贪玩中文网只为原作者铃木大拙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铃木大拙并收藏在受苦的地方绽放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