贪玩中文网 > 春秋左传杜氏集解辨正 > 春秋左傳杜氏集解辨正上卷

春秋左傳杜氏集解辨正上卷

推荐阅读:生命存在与心灵境界中国哲学原论淮南子译注哲学概论文化意识与道德理性忍不住的新努力商君书译注鬼谷子译注沈从文哲思录孔子与儒家哲学

贪玩中文网 www.tanwanzw.com,最快更新春秋左传杜氏集解辨正最新章节!

    隱公篇第一

    傳:孟子卒。

    不偁薨,不成喪也。

    此傳便文耳,不可以經例説之。又,夫人例偁薨,不能因儀節而改名偁。傳例有通例,有專説,因不成喪而變魯法,此專説一事,别有微意,不可推于别條。

    經:元年春王正月。

    隱雖不即位,然攝行君事,故亦朝廟告朔。告朔朝廟例 注 在襄二十九年。

    元年正月無事必書者,爲不書即位,見所謂謹始也。不爲朝廟、告朔而書,朝廟、告朔,常事也,一年須行十二次,史據此而書,經則常事不書。襄二十九年傳别有義,不可推以説此條。襄二十九年經書公在楚,傳以爲釋不朝正于廟也。按傳以釋不朝正解書「公在楚」,非以解書「春王正月」也,故僖五年傳言公視朔,而經不書春王正月,此明證也。杜氏誤立朝正告朔乃書王正月之例,雖襲漢師之説,究屬非是。

    經 注 :鄭伯克段于鄢。

    言段強大雋傑,據大都以耦國,所謂得雋曰克也。

    傳「雋」乃「獲」之誤字,以爲雋傑,誤。詳莊十一年。

    經:秋七月,天王使宰咺來歸惠公仲子之賵。

    婦人無謚,故以字配姓。

    以字冠姓,内外女在生之通偁,非死乃如此,不當以謚言之。謚當爲爵。生者同以字配姓,傳以爲未薨,不當言謚。

    歸者,不反之辭。

    經「歸」讀同「饋」,非歸入之歸。但泛言歸例,則歸爲得所之辭,非爲不反也。

    經:冬十有二月,祭伯來。

    祭伯,諸侯爲王卿士者。祭國,伯爵也。

    祭爲内諸侯,非外諸侯也。祭,采國,祭公爲三公,祭伯爲監大夫。氏祭,以見爲祭公族,王臣耳。伯非爵,與仲、叔、季同爲字,所謂「天子大夫不名」,非爵也。

    經:公子益師卒。

    《春秋》不以日月爲例,惟卿佐之喪獨託日以見義者,事之得失,既未足以褒貶人君,然亦非死者之罪,無辭可以寄文,而人臣輕賤,死日可畧,故特假日以見義。

    傳有日月例三條,漢師同于二傳,杜亦有數條。但傳詳事實,經例出于説微,多未詳備,當據以推補,不可駁之。説詳《補例》篇。○此條爲日月例明文,此外尚多。漢師所以言日月例者,蓋據本傳,非襲用二傳。杜「惟卿佐之喪」以下云云明説日月有例,故《釋例》亦多此義,是左氏非無其例,特傳詳事實,經例出于師説,此本采録未備,不如二傳之詳耳,當據以推補。杜既云卿佐喪有此例,其云《春秋》不以日月爲例者,是自相矛盾矣。杜氏解經,惡難好易,是其病根,未嘗不知本傳大例同于二傳。三家同説一經,宏綱巨領,具有本源,不能自異,故於二傳簡易明白之條盡用之。至于繁難之例,二傳先師所不能瑩澈者,欲用之則必多未安,欲補之則力有不足,于是悍然不顧,倡言無此例,然後可以化險阻爲坦途,而其私心難昧,知不能如此魯莽,一切不顧,則又首鼠兩端,故此云無此例,而他條及《釋例》中屢言日月例。不知經學當苦心耐勞,極力求通,不可趨求捷徑。如其以例難通,則可通者通之,疑者闕之,尚不失爲謹慎之道。杜氏《釋例》每條中可通者通之,不能通者皆以爲無義例,是于聖經去留參半,取舍兩岐,直是甄别經文而已。且屬存疑,後人可以補苴;别無依據,師心自用,臆分孰爲有例無例、孰爲已修未修,安知所駁不爲經之要例乎!使有人專與杜氏爲難,盡變其説,杜氏不能謂己「親見寶書,備知修改」。原文經文,實不一律,中多不可依據;必於難通之條,實得平易之理,申本傳之佚説,刊何君之游詞,足見三傳盡屬相同,二傳所有之例皆《左傳》所本有,乃爲得也。

    傳:春,王周正月。

    言周,以别于夏、殷。

    傳以「周」字釋「王」字,謂王即「周」字耳。經不舉周,號以王,舉人,如周人偁「王人」是也,非以别于夏、殷。

    傳 注 :不書即位,攝也

    假攝君政,不修即位之禮,故史不書于策。

    即位者,受終繼立之名,亦即《通鑑》所云「即皇帝位」,如《世家》云「子某立」,并非元旦升殿受朝也。杜云不修其禮,直以即位爲御殿之偁,則春秋十二公何以元年乃受朝,以外二百四十年皆無一元旦修禮者乎?即此一端,已見其誤。傳言「不書」者,謂實有其事,而《春秋》不書耳。「即位」紀公之始,必于元年一書,然後 注 公乃實于尸柩之前于去年已即位爲君。一年不二君,故于元年乃言之,全不關其御朝不御朝也。杜説直不知即位之名義,例更不足言已。

    傳:夏,四月,費伯帥師城郎。不書,非公命也。

    傳曰「君舉必書」,然則史之策書皆君命也,今不書于經,亦因史之舊法,故傳釋之。諸魯事,傳釋「不書」,他皆放此。

    據杜此説,分經、史爲二,是也,他條直以史法説經,則非矣。此傳杜亦以爲經不書者,因孔子時不能以公命赴告爲據,故以爲史法。

    此本師不以空言説經之例也。凡二傳「常事不書」、「見者不復見」諸例,直言筆削而已,本師懲空言流弊,恐失其真,故多假託史法言之。此經之史例,非史之史例也。

    此事魯史本書,經削之。魯史有經而無傳者,據魯史立言。如杜氏實未書于史,則直以魯史于魯事每年或一二書,多者亦不過十餘事,殊非情理。況經非公命而書者多,實公命而不書者更多;若泥于公命之言,則是二百四十年魯史實只萬餘字,豈得更云魯史耶!

    傳:鄭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稱「鄭伯」,譏失教也;謂之鄭志,不言出奔,難之也。

    傳言夫子作《春秋》,改舊史以明義。不早爲之所,而養成其惡,故曰「失教」;段實出奔,而以「克」爲文,明鄭伯志在于殺,難言其奔。

    按,杜以史本書鄭伯之弟出奔衛,經言「鄭伯克段于鄢」,爲《春秋》改舊史,是也;但以傳言「書曰」者爲孔子新義,于書「凡」諸條皆以爲周公舊例、史之成法,則大非。蓋言「凡」者是總例,不言「凡」者,偶爲變文,或爲單舉,不可于中妄分新舊。如此傳「如二君故曰克」即「得獲曰克」之變文,後因總發戰伐攻取之全例,故言「凡」,非言「凡」有不同。杜欲言《春秋》改舊史,則當規畫一定,以經義説之,全爲孔子筆削,乃于難通之條則以爲仍舊文、無義例,是《春秋》半爲史文,半爲孔子所改,説已參差。若能以所不改爲合于己意,無論新舊,同源共貫,亦無不可,今乃以不合常例之條概爲史文舊法,孔子當日何不改之,以成一律?不能整齊,則不必輕改;既已筆削,則不應半途而廢。且治經原貴于通,若以爲半可通半不可通,則人以我之不可通者爲正例,又將以我之通者爲不可通矣。如此説經,直同兒戲。

    傳:緩,且子氏未薨。

    子氏,仲子也。薨在二年。

    經夫人死稱「薨」,葬後舉謚,生前則直曰「某氏」。經云仲子,考宫亦曰仲子,是無謚,爲妾母,妾母不偁「薨」。傳云「未薨」者,謂其爲妾,不得偁「薨」。禮不賵人之妾,故名之。未薨,謂不如成風偁薨,則不應賵,非謂未死,以下子氏當之。

    仲子當從《穀梁》,以爲惠公之母,如僖公成風之比,傳所謂孝惠娶于宋也,與桓公母仲子别爲一人。仲爲行字,宜多同者,經魯同時有兩子叔姬,是也。故傳云桓公生而惠公薨,不及仲子,則仲子卒必去薨時少遠也。

    傳 注 :豫凶事,非禮也。

    仲子在而來贈,故曰「豫凶事」。

    豫凶事與上「天子七月」云云,《説苑》引《穀梁》亦有其文,是古别本《穀梁》與傳同,乃解天子諸侯七月五月之故。《王制》:衾絞衰麻,死而後制。天子諸侯尊,儀物備,葬期久,如未死而制,是豫凶事。且《説苑》所引傳文乃説葬王,非謂仲子事,杜説誤。

    夷不告,故不書。

    隱十一年傳例曰:「凡諸侯有命,告則書,不然則否。」史不書于策,故夫子亦不書于經。傳見其事,以明《春秋》例也。他皆倣此。

    赴告爲經例,非史例。本師懲空言之弊,經例書者以爲赴告例,所不書者以爲不赴告。傳有不赴告而書者,又有赴告而不書者,據此可見此經例赴告,非史例也。既爲經作傳,則當全以孔子爲主,不必兼言史例,使後學迷罔。惟當日孔子筆削《春秋》,其説甚明,又經決非魯史之舊,亦甚顯著,故不嫌于假借史法。如經中無伯、子、男,小國則不妨假借伯、子、男以爲名號。杜氏好自立異,以爲依據傳文,實則泥于文字,大失本意。杜以史法不合于經者《春秋》亦仍而不改,則經不純經,史不純史,此説一開,則《春秋》全爲斷爛朝報,不可以義例説之。杜氏尚承舊學,必于難通之條乃言無義例;後人變本加厲,宋、元諸儒并于杜氏之所謂可通、有義例者皆駁之,以爲全無義例。其父殺人,其子必且行劫,皆杜氏爲之備也。

    俗説以左氏爲史官,傳爲史文,杜云傳之所據惟策,可知傳不可以史説之。左氏者,七十子之徒,專詳事實,以補口説所不足,非史官史文,故經事多缺,而經外之事反詳。杜以五十凡爲周公垂法、史書舊章,則全以史法説《春秋》矣。左氏不言凡之例本與凡同,以言凡爲周公例、不言凡爲孔子例,周公作、孔子述,則《春秋》全爲鈔襲史例,孔子不出一謀、發一慮。先儒以爲,言凡不言凡無新舊之異,是也。

    傳:公立而求成焉。

    經無義例,傳直言其歸趣 注 而已。他皆倣此。

    傳言「始通」者釋其事,例則未詳。按傳于言「及」言「會」有凡,又,大夫不書名爲貶,皆有明條,非無義例,此未言者,義例詳後耳。傳偶不言,非遂無義例。

    經無有無義例者。傳之解經,多言一端,義例、事實,史文不皆全説。杜于經下注下皆微者。又凡盟以國者例在僖十九年云云,言義例者三,于傳下乃云無義例,立言未審。當云:傳義例在後,此直言其歸趣而已。

    經:二年春,公會戎于潛。

    戎、狄、蠻、夷,皆氐、羌之别種也。戎而書會者,順其俗以爲禮,皆謂居中國若戎子駒支者。陳留濟陽縣東南有戎城。潛,魯地。

    《春秋》公諱會戎狄,隱、桓世不見夷狄國,知此非實戎。杜以爲,戎種居中國則當繫地,不繫地,則不可以濟陽戎地當之。《春秋》之例,四裔國不見經。凡中國之夷,皆以地繫,如伊雒戎、陸渾戎、山戎,乃爲真戎。不繫地,非真戎矣。

    經:夏,四月,莒人入向。

    將卑師少稱「人」。

    將卑師少稱人,本傳無文,二傳例也。杜氏譏先儒膚引二傳,則己不應引據爲説,今乃合己者引用,不合己者遂駁之,不惟不足以服先儒,後人不審其詳,妄謂本傳無明文者不可用二傳,不知據二傳以補《左》例,杜氏實已如此也。

    經:九月,紀裂繻來逆女。

    逆女或稱使,或不稱使。昏禮不稱主人,史各言其實 注 而書,非例也。他倣此。

    大國稱使,小國不稱使。傳云大夫出奔有玉帛之使乃書,即言此。本傳自有明條,何云非例?昏禮不稱主人,乃《公羊》後師誤説,不求本傳實解,而膚引《公羊》誤説,乃駁先儒之用二傳,過矣!其云「史各隨其實而書」者,蓋不能正《公羊》之誤,故歸之于史,則其所謂史者,不過因不通其説。豈知此固經例,非不可通者耶?

    經:紀子帛、莒子盟于密。

    子帛,裂繻字也。莒、魯有怨,紀侯既昏于魯,使大夫盟莒以和解之。子帛爲魯結好息民,故傳曰「魯故也」;比之内大夫而在莒子上,稱字以嘉之也。

    「帛」與「伯」當爲古今字。杜以子帛爲字,不知經不以「子」爲字,又連舉「帛」字。私心求勝古人,偶因文字小異,遂敢爲異説。莒子,君也,豈可以臣在君上?即謂比之大夫,凡内大夫會諸侯,皆有「會」文以别異之,此不言「會」;屢數紀、莒,與内大夫之比不合。小國大夫稱「人」。來,魯從内録之,乃稱名而不氏,全經一定之例,所謂賤而不書是也。《春秋》惟齊、宋大國大夫有稱子稱字明文。經書紀履緰即嘉之矣,小國大夫斷無稱子稱字以與大國相混之理。至于「子帛」所以連文者,則以明子伯非爵之義。説詳《疏證》。

    經:十有二月乙卯,夫人子氏薨。

    桓未爲君,仲子不應稱夫人。隱讓桓以爲太子,成其母喪,以赴諸侯,故經于此稱夫人也。

    杜誤以子氏爲上仲子,故以爲桓母。子氏當從《穀梁》,爲隱夫人。杜明知桓母不能稱夫人,乃謂以夫人赴于諸侯,經亦從而夫人之,則經爲逢迎君惡,何以爲正名之書?吴、楚稱王,是亦可從而稱王矣。

    不反哭,故不書葬。例在三年。

    不葬當同《穀梁》。經書不書爲筆削例,不因禮節之隆殺而予奪之。傳有明説,有異義,推考傳例,當據明條,如「君氏」傳本有尹氏之説,則君氏爲異義。且本條文義轇轕,實不以不反哭則不葬,豈可又推以説别條?凡立説當于不可拔之地,若以此等爲據,所謂本實先撥也。

    傳:二年,春,公會戎于潛,修惠公之好也。戎請盟,公辭。

    許其修好,而不許其盟。禦夷狄者,不一而足。

    竊用《公羊》而失其本旨,變「許」爲「禦」,尤不通。

    傳:莒子娶于向,向姜不安莒而歸。夏,莒人入向,以姜氏還。

    傳言失昏姻之義。凡得失小故,經無異文,而傳備其事,案文則是非足以爲戒。他皆倣此。

    杜言「無異文」,即二傳不加貶絶而罪惡見者。不加貶絶之意而異其辭,以辟膚引二傳之嫌。

    經:三月,庚戌,天王崩。 先十三日。

    實以壬戌崩,欲諸侯之速至,故遠日以赴。

    遲發喪者有矣,先期之説,最乖情理。疑此爲疑以傳疑之例。本壬戌崩,赴誤爲庚戌,經則承赴,示不敢專改。

    襄二十九年傳:鄭上卿有事,使印段如周會葬。今不書葬,魯不會。

    天王志崩不志葬,不因會葬乃書。

    經:秋,武氏子來求賻。

    武氏子,天子大夫之嗣也。平王喪在殯,新王未得行其爵命,聽于冢宰。故傳曰「王未葬」,釋其所以稱父族,又不稱使也。魯不共奉王喪,致令有求,經直文以示不敬,故傳不復具釋也。

    傳云「王未葬」,所以釋「賻」字。未爵命、稱父族、王未葬、不稱使,皆用二傳説;「魯不共王喪、致令有求」下,又用《穀梁》「周雖不求,魯不可以不共;魯雖不共,周不可以求之」之説。

    經:八月,庚辰,宋公和卒。

    元年大夫盟于宿,故來赴以名 注 。例在七年。

    傳據同盟以説經者皆爲經例,不謂事實,故小邾屢同盟,經且不記卒,非經見同盟乃名,不同盟不名。十九國皆在同盟之例,有不名者,謂不以同盟之禮待之。傳之言同盟不同盟,不以見經爲斷,如秦穆公云同盟不見經,蓋以諸侯會盟見經者不過千萬中之一二,豈可以此爲據?又,大國皆名,不必贅言同不同。杜于此例所言百餘條皆爲贅文,發凡于此,後不再糾。

    經 注 :癸未,葬宋穆公。

    魯使大夫會葬,故書。

    諸侯卒葬,其例最繁。杜氏苦其煩難,不能畫一,故爲簡便之法,全不考十九國隱見之例。《年表》以不書秦穆卒爲君子惡之,此正《左氏》師説。諸侯卒葬,二傳先師亦苦其難,使有簡便之法,亦早如杜氏趨便易矣!惟其不通,故不敢避難就易。如云使大夫會葬則書,吴、楚之君,魯豈全不使一大夫?何以不書?莒近魯,豈會葬全不一行?故吴、楚之君不書葬,避其號也。夷狄不葬之例,萬不可不補,一補此例,則不得不同二傳矣。

    傳 注 :不赴于諸侯,不反哭于寢,不祔于姑,故不曰薨。不稱夫人,故不言葬。

    夫人喪禮有三:薨則赴于同盟之國,一也;既葬日中自墓反,虞于正寢 注 ,二也;卒哭而祔于祖姑,三也。若此則書曰夫人某氏薨,葬我小君某氏。此備禮之文也。其或不赴、不祔,則爲不成喪,故死不稱夫人薨,葬不言葬我小君某氏。反哭則書葬,不反哭則不書葬。今聲子三禮皆闕,《釋例》論之詳矣。

    以禮節亂書法,最爲荒唐。本爲夫人,例得稱夫人,書薨、言葬小君,一貫之事;稱夫人則必書薨,書薨則必言小君,一定之例也。妾母則稱某氏,不言夫人;不言夫人,則不得書薨、稱小君,一定之例,無或異也。今以禮備不備定稱不稱,則是寵妾嬖人邀一日之私寵,史官曲從過禮,《春秋》亦仍其誤,此奸邪逢迎惡習,豈可説經!姒氏本爲妾母,不赴不祔本爲妾母之禮,云不赴不祔者,即妾母之實據。惟其爲妾,乃不稱夫人。非夫人也,偶不行赴祔之禮,則貶而不稱夫人,不言薨,不言小君;本爲妾也,偶行赴祔殯哭之禮,便可尊之稱夫人、言薨、言小君。傳文據禮而言,本即爲夫人爲妾之分。今不求其意旨所在,誤以隆殺而定書法,至于混亂名實,尚自以爲出于傳説。似此之人,萬不可以讀傳。如此而託之説傳,則傳當冤屈死矣。

    經:四年,春,王二月,莒人伐杞,取牟婁。

    書「取」,言易也。例在襄十三年。

    取邑皆言取,無别稱。傳例「凡克不用師徒曰取,易辭也」。謂不用師徒乃爲易辭,此言「伐杞」,是用師徒,即非此例。杜説誤。

    經 注 :秋,翬帥師會宋公、陳侯、蔡人、衛人伐鄭。

    諸外大夫貶,皆稱人,至于内大夫貶,則皆去族稱名。于記事之體,他國可言某人,而己國之卿佐不得言魯人,此所以爲異也。

    此内外例,傳無文,本二傳説。

    經:九月,衛人殺州吁于濮。

    州吁弑君而立,未列于會,故不稱君。例在成十六年。

    稱君不稱君,不以列會不列會爲斷。伐鄭衛人即州吁,列伐列會,一也。成十六年傳言列會,不過言列會則已會諸侯,以後不應討之,非列會則《春秋》必書君也。

    傳 注 :石碏使告于陳曰:「衛國褊小,老夫耄矣,無能爲也。」

    八十曰耄。稱國小己老。

    《曲禮》曰「大夫七十致仕,曰老」,而傳自稱曰「老夫」;又,「八十曰耄」,此石碏致仕,故傳曰「乃老」,又稱老夫,又稱耄,言已年過七十,將八十也。

    經:夏,四月,葬衛桓公。秋,衛師入郕。

    將卑師衆,但稱師,此史之常也。

    此以二傳例爲史之常法,非也。史文記事當詳,此經例耳,不可以史説。

    經:九月,考仲子之宫。

    欲以爲夫人。諸侯無二嫡。

    此當用《穀梁》説,以爲惠公之母,非桓公母也。説已詳上。

    周制:「諸侯再娶。」再娶則稱夫人,傳所言多,《春秋》乃不再娶,以娣姪從。禮:諸侯夫人卒,娣姪得升爲夫人。孟子已卒,何得言二嫡?如云并嫡,則不獨諸侯乃爲非體。蓋誤變不再娶之文,而不知其不通。

    傳:王使尹氏、武氏助之。翼侯奔隨。

    晉内相攻伐,不告亂,故不書。傳具其事,爲後晉事張本。

    尹氏、武氏連文,即三年經連文之尹氏、武氏。據此,知《左氏》本有作尹之説。世族大夫亦用二傳譏世卿説。《春秋》不早見晉耳,不必以不告不書。本《晉語》之文,先師按年分載,以見《春秋》不早書晉之意,亦非爲後事張本而已。

    傳 注 :四月,鄭人侵衛牧。

    經書夏四月葬衛桓公,今傳直言夏,而更以四月附鄭人侵衛牧者,于下事宜得月,以明事之先後,故不復備舉經文。三年「尹氏卒」,其義亦同。他皆放此。

    葬衛桓公經本在四月,傳不言者,畧之也。侵牧繫四月者,别牘所記有日月之文,故直用其文。二事同在四月,無先後可言。 此即日月例也。杜于經不言日月例,于傳乃言日月例,可見本末失據。

    傳:于是初獻六羽,始用六佾也。

    魯唯文王、周公廟得用八,而他公 注 遂因仍僭而用之。今隱公特立此婦人之廟,詳問衆仲,衆仲因明大典,故傳亦因言始用六佾。其後季氏舞八佾于庭,知惟在仲子廟用六。

    周時禮制不明,上下皆用八,《春秋》新制,乃改爲上下等差之制。因仲子廟偶用六佾,借以示例。此素王改制,《春秋》所以爲萬世法也。

    傳:鄭人以王師會之。

    王師不書,不以告也。

    《春秋》不言王師侵伐,非不告也。此爲天王諱例。

    傳:宋人使來告命。

    告命,策書。

    告,即告知其事。命與令同,謂使我出師。

    傳:叔父有憾于寡人。

    諸侯稱同姓大夫 注 ,長曰伯父,少曰叔父。

    此亦當如《曲禮》諸侯之稱上卿曰伯父,下卿曰叔父,故下有加等之文。使上卿,則無可加,非以長少分伯叔。

    經:宋人取長葛。

    秋取,冬乃告也。上有「伐鄭圍長葛」,長葛,鄭邑可知,故不言鄭也。前年冬圍,不克;今冬乘長葛無備而取之,言易也。

    去年冬圍,今秋乃取,見其難,非易辭。「冬圍不克而還,今冬乘其無備」,説無依據,徒欲與二傳立異耳。

    經:滕侯卒。

    傳例曰:「不書名,未同盟也。」

    諸侯不書名,謂不以同盟之禮待之,非必以見經同盟爲證。杜于諸侯卒皆言同盟不同盟,不知十九國皆得爲同盟。滕、薛初見,有不名者,小國初不待以同盟,至成、哀以下,純待以同盟之禮,此《春秋》三世異辭之例也。

    經:齊侯使其弟年來聘 注 。

    諸聘皆使卿執玉帛以相存問。例在襄九年。

    諸聘皆大國、敵國,傳所謂「大國聘之」是也。小國亦有卿,言朝不言使,故小國通無使聘之文。

    經:秋,公伐邾。天王使凡伯來聘。

    凡伯,周卿士。凡,國;伯,爵也。

    凡爲西周采邑。伯,字也。如以爲爵名,何以畿内見公、子、伯而無侯、男耶?子、伯非爵,王臣不可以五等爵言之。杜氏不知此例。

    經:戎伐凡伯 注 于楚丘以歸。

    戎鳴鐘鼓以伐天子之使。

    杜于傳例膠執其文句,而不通其意旨,所謂食古不化者。「有鐘鼓曰伐」,文見《國語》,謂本討罪用師,據本事,亦因晉趙盾特申此義,不必經之言伐者皆用鐘鼓也。經例伐國乃言伐,伐一人而曰伐,重執天子使也。杜欲變其説,以爲用鐘鼓乃言伐,是孔子修《春秋》須考其用鐘鼓與否,有此理乎?經傳侵伐之有互異者,又何以説之乎?

    但言以歸,非執也。

    避執天子使,言以歸耳,實即執也。以爲非執,正與經意相反。

    傳:謂之禮經。

    此言凡例乃周公所制禮經也。十一年不告之例,又曰不書于策,明禮經皆當書于策。仲尼修《春秋》,皆承策爲經。丘明之傳博采衆記,故始開凡例,特顯此二句。他皆倣此。

    凡言例皆師説,非《左氏》原文。《五行志》引僖二十九年「大雨雹」説曰:「凡物不爲災不書。」又云:「凡雹,皆夏之愆陽,秋之伏陰 注 。」一爲經例凡,一爲禮例凡,乃先師從傳文推考而出之師説,以爲《左氏》尚非,以爲周公之典,尤爲失實。仲尼修《春秋》,皆承爲經,試問有無筆削加損諸例?杜以爲孔子修《春秋》不過畧易數條,餘皆承舊史,豈知《春秋》大與史異,史文當千百倍于《春秋》,孔子《春秋》實于千百條中用其一二條,而又有損益,豈可以史法説之乎?

    經:三月,鄭伯使宛來歸祊。

    宛,鄭大夫。不書氏,未賜族。祊,鄭祀泰山之邑,在琅邪費縣東南。

    不賜族之説非通例,不必再推别條。《春秋》本以氏不氏見尊卑,若推于事實,則尊卑混矣。小國大夫通不氏,亦以未賜族説之,則尊卑混矣。「大夫」二字欠分明,以爲經之大夫耶?同《穀梁》,則實卿也,例得氏;以爲傳之大夫耶?同《公羊》,則例不氏。義例未明,故以含糊取巧。

    經:夏,六月,己亥,蔡侯考父卒。

    諸侯同盟稱名者,非惟見在位二君也。嘗與其父同盟,則亦以名赴其子,亦所以繼好也。蔡未與隱盟,蓋春秋前與惠公盟,故赴以名。

    同盟之説,原據禮待而言,杜以經事證之,誤矣。經無其事,則推本于文;《春秋》無其文,則推于春秋以前。究之書名者,經不皆有盟,經見同盟者,乃不書卒。試問不名者,大國、中國安有此例?不細心體會經文,固執傳文,自生荆棘。只此一例,杜説不下百餘條,易者固無待于言,難者終不能通。此杜氏之大謬也。

    經:辛亥,宿男卒。

    元年,宋、魯大夫盟于宿,宿與盟也。晉荀偃禱于河 注 ,稱齊、晉君名,然後自稱名,知雖大夫出盟,亦當先稱己君之名以啟神明,故薨皆從身盟之例,當告以名也。傳例曰:「赴以名,則亦書之,不然則否,辟不敏也。」今宿赴不以名,故亦不書名。

    不盟不書名,當以此條爲正例。十九國皆同盟會書名,宿與會不書,以宿微國,不列數于盟,故曰不同盟不書名。宿男之不名爲正例,滕、薛、秦之不名,推此例以加之,爲變例。今以宿男例有名,因告不以名,乃不書,全與經傳反。禮:赴辭不稱君名。宿微國,不數,不能謂其在盟;既同盟,不能謂其不赴;以名赴,臣子不能不以名。又,赴文當一律,不必或名或不名。不知同盟之例,自生荆棘如此。杜引傳例云云,則或名或不名盡由史文,全無義例,又何必引《釋例》耶?

    傳:鄭伯請釋泰山之祀而祀周公,以泰山之祊易許田。

    成王營王城,有遷都之志,故賜周公許田,以爲魯國朝宿之邑。

    營洛豈志在遷都?此誤解《周書》,開脱平王耶?抑以逢迎時君耶?恐有字誤。

    傳:秋,會于温,盟于瓦屋。

    會温不書,不以告也。

    會温、盟瓦屋二事相連,當是史全有其文。《春秋》見者不見,惟存盟以見意耳。如以爲不告,則史無其文矣,《左氏》又何從而得之?杜氏之失,在以周公爲主,孔子爲賓,專説史法,不知傳以筆削之文託于赴告。以《春秋》修《春秋》,不據赴告,其説甚明,故假之以立説,而杜氏乃主張此例,至于無所不至也。

    經:挾卒。

    挾,魯大夫,未賜族。

    《春秋》未命例不氏,不關賜族與否。中多公子公孫不氏者,未可以未賜族言之。

    傳:凡雨,自三日以往爲霖。

    此解經書霖 注 也。而經無「霖」字,經誤。

    傳以「霖」字解大雨,又自釋「霖」字耳,因此遂謂經誤,足見杜氏視經如土芥。杜氏據傳改經,是其大誤。 杜據傳改經者十之七八。

    經:春王二月,公會齊侯、鄭伯于中丘。

    傳言正月會,癸丑盟;《釋例》推尋經傳日月,癸丑是正月二十六日,知經「二月」誤。

    支干數目最易遺誤,然杜氏自撰《長曆》,強經就己,所言未必得實。于此一譏,後不再言。

    經:六月,壬戌,公敗宋師于菅。

    書敗,宋未陳也。敗例在莊十一年。

    此内外例也。傳無「未陳」明文,則不必牽涉史例。

    傳:癸丑,盟于鄧。

    公既會而盟,盟不書,非後也。蓋公還,告會而不告盟。

    外事可言赴告,内事不得以赴告爲説,故傳于内所與事不言赴告,以史不待于告。若以告廟之「告」爲此告,則又假借「告」字而用之,皆非也。

    傳:公會齊侯、鄭伯于老桃。

    會不書,不告于廟也。

    畧之則不書,何以言告廟?然則凡經書魯事皆必告廟,傳無明文。

    經:秋,七月,公及齊侯、鄭伯入許。

    還使許叔居之,故不言滅也。

    本滅也,隱、桓之世不言滅,故以「入」言之。又,以許後興,故言「入」以存許。此經義,非史文。

    傳:宋不告命,故不書。凡諸侯有命,告則書,不然則否。

    命者,政令也,國之大事也。承其告辭,史乃書之于策;若所傳聞行言,非將君命,則記在簡牘而已,不得記于典策。此蓋周禮之舊制。

    古史有記事記言之説,皆謂之史。魯史所書之事多矣,孔子擇其足以立教者修以爲經。既已修改,不得再言史法,杜氏以經爲史,則記言與不見經之事皆無所歸宿,故又創爲簡牘之説,以救其窮。然仍歸官所掌,不得不名爲史,不過于舊所謂史者分爲二門,一爲經,一爲不見經之事。改頭换面,徒爲朝三暮四而已。史只有經無傳,而傳中多魯史例不當書之事,此左氏本當日載記傳聞而作,不盡據魯史也。杜以左氏據史而作,因傳多史無之事,以經承史文,因傳多經無之事,故别爲簡牘之説。以經事爲典策,以傳事言語爲簡牘;求其説不得,乃爲之辭。不知左所詳他國事有斷不能見魯之簡牘者,而魯之事實,如莊、僖以上多所闕畧,首尾不備,豈簡牘詳于外而畧于内耶?左氏作傳,不必專讀魯之《春秋》。據魯簡牘爲言,不知,亦不通也。

    桓公篇第二

    經: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

    諸侯每首歲必有禮于廟,諸 注 遭喪繼位者因此而改元正位,百官以序,故國史亦書即位之事于策。桓公篡立而用常禮,欲自同于遭喪繼位者,《釋例》論之詳矣。

    繼君實于殯後即位,一年不二君,故《春秋》踰年乃書元年、即位,且因此以見正不正。先君去年已薨,新君于元年初見「即位」二字,謂其繼體爲君耳。無論行禮不行禮,例必書此,不指元旦受朝也。使如杜説,則二百四十年朝元旦者不勝書矣。杜不得即位二字之解,故以行禮不行禮爲説。況傳言書不書,是皆即位,《春秋》乃有書不書之異。杜以書爲實即位,不書則未行禮,大失經意。

    經:三月,公會鄭伯于垂。鄭伯以璧假許田。

    知其非禮,故以璧假爲文,時之所隱。

    《春秋》諱其事,以假爲文,杜以「時」言之,意謂魯人諱之,故國史以「假」書之耳。既云孔子修《春秋》,則不必復言史法。杜意以史爲主,實中不祖孔子之病。

    傳:冬,鄭伯拜盟。

    鄭伯若自來,則經不書;若遣使,則當言鄭人,不得稱鄭伯。疑謬誤。

    傳有而經無之事多矣,本係使人,傳歸其事于君者亦多。動言謬誤,非是。

    經:二年,春,王正月,戊申,宋督弑其君與夷,及其大夫孔父。

    孔父稱名者,内不能治其閨門,外則取怨于民,身死而禍及其君。

    孔父,公子嘉字,傳固有明文;名、字相應,同此者亦多。以孔父爲名,意在變《公羊》字爲善例之説而不知。反傳背理,自蹈巨弊。

    經:滕子來朝。

    隱十一年稱侯,今稱子者,蓋時王所黜。

    侯,本爵也;子,託號也。《春秋》貴賤相嫌則異號。前稱侯,因朝不嫌見本爵;此稱子,爲常例,非貶也。《春秋》褒貶全在孔子,不關時王。

    經:三月,公會齊侯、陳侯、鄭伯于稷,以成宋亂。

    成,平也。宋有弑君之亂,故爲會欲以平之。

    成者,未成而成之辭。諸侯討宋亂,公受賂而罷諸侯之師,長養同類,故以成惡惡之。下云以成宋亂,爲賂故立華氏是也。華弑而立之,豈得言平?以成爲平,正與經意相反。其意蓋以内惡當諱,不知桓爲弑賊,《春秋》既已諱之,特于别事爲之起文,所謂微而顯也。如以爲當諱,則納鼎太廟何不諱之?

    經:九月,入杞。

    不稱主帥,微者也。

    不稱主帥者,爲内諱也,不必爲微者。入國大事,必帥師非微者之事。

    經:九月,公及戎盟于唐。冬,公至自唐。

    凡公行還不書至者,皆不告廟也。隱不書至,不敢 注 自同于正君書勞策勳。

    公還告廟,禮也,魯秉周禮,凡行皆多告廟。《春秋》之書不書别有義,非但以志勤惰,傳偶即一告廟言凡發傳,如因郜子 注 來朝言問官,季札來聘言觀樂,不爲問官、觀樂乃書二事。隱、桓以上不致,桓一致,爲變例。因不告廟之文據事説經,與《春秋》本意不合。不致者八十餘事,以爲皆不行告廟禮,亦乖情理。

    傳:故先書弑其君。會于稷,以成宋亂,爲賂故,立華氏也。

    經稱平宋亂者,蓋以魯君受賂立華氏,貪縱之甚,惡其指斥,故遠言始與齊、陳、鄭爲會之本意也。傳言「爲賂故,立華氏」,明經本書平宋亂,爲公諱,諱在受賂立華氏。猶璧假許田爲周公祊故,所謂婉而成章。督未死而賜族,督之妄也。

    立華氏即成宋亂之實,成其亂,非平其亂也。杜自以與傳不合,故託于諱,不知桓公惡,《春秋》惡之,諱其弑君之大惡,不諱成亂之小惡,所謂微而顯也。華氏不氏,因下有華氏,非討賊之義,故削不言華,然華早有氏。賜族例不當以爲通例,至于拘泥其説,以爲督妄,非也。

    傳:民不堪命。孔父嘉爲司馬。

    嘉,孔父字。

    嘉名,孔父字,説詳王氏《名字解詁》。杜欲變稱字善善之例,故與經相反。

    傳:召莊公于鄭而立之,以親鄭。

    莊公,公子馮也,隱三年出居于鄭。馮入宋不書,不告也。

    馮出入皆不書,畧之也。華氏弑君既首之,則馮入可不言,此通例也。不告不書,傳説可以説之,注則不能如此,以告不告無實據也。惟當就經例言之,不必張皇史法,臆言不告。

    傳:「公至自唐」,告于廟也。凡公行,告于宗廟;反,行飲至,舍爵策勳焉,禮也。

    既飲置爵,則書勳勞于策,言速紀有功也。

    傳言公出入之禮耳,此爲禮例,非經例。既無因告乃書、不告不書明文,則不當直言史法,規避取巧。

    經:三年,春,正月,公會齊侯于嬴。

    經之首時必書「王」,明此曆天王所班也。其或廢法違常,失不班曆,故不書「王」。

    左氏舊説,皆以稱「天」書「王」爲經義,乃孔子筆削。杜氏苦其難,卻又費其推求,于是概以爲事實,以爲因事而然,此畏難取巧之大端。後世專宗此義,以爲平易,此説經之大患。書「王」豈特爲頒朔?拘于頒正,其説甚小,不應獨桓公時不頒朔。此等説本傳無文,依杜例原可以不説,今乃説之,是用二傳之意,小變其詞耳。此亦爲用二傳。《穀梁》「桓無王」,賈氏用之,是也;杜特變其説,意在避用二傳之名,不知實用二傳,而轉失其精意。

    經:夫人姜氏至自齊。

    告于廟也。不言翬以至者,齊侯送之,公受之于讙。

    夫人至與公即位、公薨相同,例所必書,不必因其告廟。此大誤也,夫人至例書。夫人至禮多矣,豈特告廟?以公至禮説夫人至亦不合。此以行事説經之失。「不言翬以」以下用二傳説。

    經:冬,齊侯使其弟年來聘。有年。

    五穀皆熟,書「有年」。

    本傳無説,用二傳明文。

    經:夏,天王使宰渠伯糾來聘。

    宰,官;渠,氏;伯糾,名也。王官之宰,當以才授位,而伯糾攝父之職,出聘列國,故書名以譏之。

    伯字,糾名。天子大夫不名,以伯仲見字,如祭伯、召伯、毛伯是也,季友、叔肸亦同此例。以伯、糾同爲名,非。

    今不書秋冬首月,史闕文。他皆倣此。

    以「闕文」説經,自杜氏開之,謬誤傳遺,遂至滔天。是則畏難取巧而已。

    經:五年,春,正月,甲戌,己丑;陳侯鮑卒。

    未同盟而書名者,來赴以名故也。

    不同盟不名例爲滕、薛、杞三小國之專條,方伯以上國皆書名,不必言同盟不同盟。此例杜説多至百條,皆爲贅文。以下倣此。

    經:夏,齊侯、鄭伯如紀。

    外相朝皆言「如」。齊欲滅紀,紀人懼而來告,故書。

    齊、鄭大國,不當朝紀,言「如」以見爲襲,非實朝也,不當以「朝」言之。傳無來告之文,即不必以告立説。此因二傳有「外相如不書」之例,故以告爲説,不知傳言外、如而經不見者,即外相如不書之例。此非如,乃襲紀,故書之。

    經:天王使仍叔之子來聘。

    譏使童子出聘。

    有父不必童子,傳言弱,亦父在之變文,童子豈可出使?鄭大夫傳言弱,謂其位卑,非謂年幼弱也。蓋未命稱係父者,即父在子未命之例也。

    經:秋,蔡人、衛人、陳人從王伐鄭。

    王自爲伐鄭之主,君臣之辭也。王師敗不書,不以告。

    「從王伐鄭」謂諸國從王命而自伐鄭,非謂王征鄭、諸國從也。若王在師,當言征,不當言伐。因王敗中肩,不肯以王當之。王師敗,諱其事不言,豈爲不告乃不書?

    傳:夜,鄭伯使祭足勞王,且問左右。

    祭足即祭仲之字,蓋名仲,字仲足也。「勞王」、「問左右」,言鄭志在苟免,王討之,非也。

    足當爲名。祭伯、祭仲、祭叔,三人天子大夫,爲監于方伯者。二傳以仲爲字,本爲不易之論,杜不信《公羊》行權之説,故以仲爲名;不知仲本不名,不爲賢乃字之。雖不用《公羊》説,仲仍爲字。凡伯、仲、叔字單舉者,經傳皆爲字例。仲,天子大夫,例不名,《公羊》以爲賢乃字,本爲誤説。然不以賢則可,以爲非字則不可。杜自知不安,又以仲足爲字,過矣。以仲爲名,與以孔父爲名,皆爲誤説。以王討爲非,亦是爲高貴鄉公而發。

    傳:仍叔之子 注 ,弱也。

    仍叔之子來聘,童子將命,無速反之心,久留在魯,故經書夏聘,傳釋之于末秋。

    按傳下大雩再出「秋」字,則非以事釋于秋末。蓋傳于夏言「王奪鄭伯政,鄭伯不朝」,則當别敘仍叔之子云云,傳因鄭事,以夏、秋連敘之,既終鄭事,乃别釋仍叔之子條,故下再言「秋」。文義顯然,以爲夏聘秋 注 ,附會,無謂。

    傳:秋,大雩。書,不時也。

    十二公傳惟此年及襄二十六年有兩秋。此發雩祭之例,欲顯天時以相事 注 ,故重言秋,異于凡事。

    上文因連屬鄭事,如紀事本末之例,故再出秋字。以此爲例説之,殊非情事。

    經:秋,八月,壬午,大閱。

    齊爲大國,以戎事徵諸侯之戍,嘉鄭忽 注 ,而忽欲以有功爲班,怒而訴齊。魯人懼之,故以非時簡車馬。

    書以見大閱之禮。鄭師在十年,以爲懼鄭,出附會。

    經:蔡人殺陳佗。

    佗立踰年不稱爵者,篡立,未會諸侯也。傳例在莊二十二年。

    弑賊會諸侯則例稱君,不會則不稱君,此漢師誤説傳義,而杜襲其謬。不稱君,不以君待之。《田敬仲世家》以爲蔡人殺陳佗,《春秋》譏之,是也。踰年不必會諸侯稱君者多矣,即卓子猶且稱君。經言蔡人殺陳佗,杜不詳其事,但釋不稱君,又不就本經求義,而妄以會諸侯爲説,皆其失也。

    傳:使魯爲其班,後鄭。

    魯親班齊饋,則亦使大夫戌齊矣。經不書,蓋史闕文。

    傳有經無之事多矣,不當以闕言之。聖人筆削,又不當説以史法。

    傳:七年春,穀伯、鄧侯來朝。名,賤之也。

    辟陋小國,賤之,禮不足,故書名。以春來,夏乃行朝禮,故經書夏。

    欲變失地名,故爲此説。因禮不足而稱名,是以財賂厚薄爲高下也。白狄禮不足,書來,不言朝。傳書在春,偶失檢耳,非春來夏乃朝。日月小故,杜多附會。

    傳:祭公來,遂逆王后于紀,禮也。

    天子娶于諸侯,使同姓諸侯爲之主。祭公來,受命于魯,故曰禮。

    此用二傳説,本傳無文,本經下説亦同。

    經:九年,春,紀季姜歸于京師。

    書字者,伸父母之尊。

    二傳以不稱王后言季姜,爲自紀言之。師其意而變其文,以書字爲伸父母之尊,便失其旨,亦例有不通。

    傳:九年春 注 ,紀季姜歸于京師。凡諸侯之女行 注 ,惟王后書。

    爲書婦人行例也。適諸侯,雖告魯,猶不書。

    傳陳嬀不書于經。春秋天王多矣,豈止娶二后?史本皆書,經只言二事,以明其禮耳。諸侯嫁女告者多,經例則皆不書,故公子結媵陳人之婦而不書,此經例,何以爲據告?

    傳:先書齊、衛,王爵也。

    鄭主兵而序齊、衛下者,以王爵次之也。《春秋》所以見魯猶秉周禮。

    《春秋》之例,二伯主兵,通及天下,此爲常例。又,鄭爲方伯,見經皆在齊、衛下,以齊、衛稱侯,鄭稱伯也。此爲經例。因其爵稱,乃《春秋》之法,至于傳文則不如此,鄭每序諸侯之上。如以傳爲史,則與經相反。

    經:九月,宋人執鄭祭仲。

    祭,氏;仲,名。不稱行人,聽迫脅以逐君,罪之也。行人例在襄十一年。

    祭仲監者,執國政,又非使宋,何以稱行人?以仲爲名,駁已前見。

    經:突歸于鄭。

    不稱公子,從告也。文連祭仲,故不言鄭。

    不信挈突之説,故以爲從告。祭仲有義例,鄭突有義例,獨突無義例,何所見而云然?

    經:鄭忽出奔衛。

    忽,昭公也。莊公既葬,不稱爵者,鄭人賤之,以名赴。

    諸侯踰年乃稱爵,在喪稱子。鄭在喪例稱伯,不關葬不葬。此從失地例貶之。鄭人賤之,以名赴,杜何所見?殊非經旨。

    經:柔會宋公、陳侯、蔡叔盟于折。

    蔡叔,蔡大夫。叔,名也。

    叔爲字,《春秋》通例也。以叔爲名,敢爲此説者,欲蔡叔與祭仲相對成文耳。誤中生誤,不可詰究矣。

    傳:雍氏宗有寵于宋莊公,故誘祭仲而執之。

    祭仲之如宋,非會非聘,見誘而以行人應命。

    聘、會乃稱行人,有别事則不稱行人。

    經:秋七月丁亥,公會宋公、燕人盟于穀丘。

    燕人,南燕大夫。

    燕人,君也。大國君不會小國大夫。君稱人,以見其微。

    經:八月,壬辰,陳侯躍卒。

    不書葬,魯不會也。

    此説不通,駁已見前,下不詳言。

    經:丙戌,衛侯晉卒。

    重書丙戌,非義例,因史成文也。

    重書丙戌,使非特筆,孔子當日何不刊正之?豈此重複處孔子亦未嘗見之耶?

    經:十有三年,春,二月,公會紀侯、鄭伯。己巳,及齊侯、宋公、衛侯、燕人戰,齊師、宋師、衛師、燕師敗績。

    或稱人,或稱師,史異辭也。

    燕非十九國,又小,故稱人以異其文。本傳本有稱人之例,以爲史異辭,即史亦當有義,豈史任意妄書無義例耶?然則不得謂之秉周禮矣。

    衛宣公未葬,惠公稱爵以接鄰國,非禮也。

    踰年稱侯,不以葬爲斷,故魯于文元年先書公即位,此通例也。杜氏蓋承漢師之誤。又魯于元年書葬我君,亦同此。

    經:御廩災。

    天火曰災,例在宣十六年。

    内皆曰災,不分災、火,不當引内外異辭之例。

    經:乙亥,嘗。

    先其時,亦過也。

    秋八月嘗,時也。以爲先時,誤讀傳文。

    經:五月,鄭伯突出奔蔡。

    突既篡立,權不足以自固,又不倚任祭仲,反與小臣造賊盜之計,故以自奔爲文,罪之也。例在昭三年。

    杜多罪上之言,專爲司馬氏而發。○名乃罪之,自奔爲文,例皆如此。

    經:鄭世子忽復歸于鄭。

    稱世子者,忽爲太子,有母氏之寵,宗卿之援,有功于諸侯,此太子之盛者也。而守介節以失大國之助,知三公子之強,不從祭仲之言,修小善,絜小行,從匹夫之仁,忘社稷之大計,故君子謂之善自爲謀,言不能謀國也。父卒而不能自君,鄭人亦不君之,出則降名以赴,入則逆以太子之禮。始于見逐,終于見殺,三公子更立。亂鄭國者,實忽之由。復歸例在成十八年。

    以不昏爲説,大失經旨。

    出則降名以赴,入則逆以太子之禮,杜氏臆説此言,即以爲昭公之罪,亦冤矣哉!

    稱世子,明其當立,得天倫之正,所以惡突奪嫡。經義正大,杜乃反以爲譏刺鄭昭,大謬。

    經:許叔入于許。

    許人嘉之,以字告也。

    《春秋》以兄終弟及之詞許之,稱叔,不必言赴告。

    叔本不去國,雖稱入,非國逆例。

    足見凡例當補,不可以一凡盡説諸經。又,國逆乃順逆之逆,杜誤讀爲迎逆,故于傳多不合。

    經:邾人、牟人、葛人來朝。

    三人皆附庸之世子,其君應稱名,故其子降稱人。

    有天王喪來朝,稱人,貶之,董子説是也。杜以爲附庸,已怪;以爲附庸之子,尤怪。同時有三世子來朝,其爲意想所不到。

    經:秋,九月,鄭伯突入于櫟。

    未得國,直書入,無義例也。

    邑固無言歸例,但書入,容是惡之。入爲内弗受,《春秋》惡突言入。凡入皆譏,非無義例。

    經:夏,四月,公會宋公、衛侯、陳侯、蔡侯伐鄭。

    蔡常在衛上,今序陳下,蓋後至。

    陳、蔡、衛三稱侯國,次序無定,杜説似是而非,不能以例其餘。

    經:秋,七月,公至自伐鄭。

    用飲至之禮,故書。

    因經書「至」言飲至之禮,傳「入而飲至」,是也,不爲飲至乃書。傳言禮制,經書别有義例。

    經:冬,城向。

    傳曰:「書,時也。」而下有十一月,舊説因謂傳誤。此城向亦俱是十一月,但本事異,各隨本而書之耳 注 。經書「夏,叔弓如滕。五月,葬滕成公」,傳云:「五月,叔弓如滕。」即知但稱時者,未必與下月異也。

    信如杜説,同一月事,先一事時,後一事月,何不于前事冠以月?此日月例之説也,杜不信日月例,而所言乃如此。劉氏引傳解經,每有失檢之事,而傳文日月最多筆誤。此類以經爲斷。傳文前後本無深義,杜以此爲大例,每于此等立例説之,皆爲贅文。傳以五月叔弓如滕葬滕成公,因葬時連彙言之耳。經書夏,如五月葬,明如例時、葬例月,與會下見日月書監同。經之書夏決在四月,不可據連文之傳以改經例。

    經:十有一月,衛侯朔出奔齊。

    惠公也。朔讒搆取國,故不言二公子逐,罪之也。

    《春秋》君出奔,皆其臣逐之也,從無書臣逐君之文。如杜説,朔無罪,則當云二公子逐之耶?朔亦二公子之君也,《春秋》何嘗 注 有以臣逐君之明文?此爲常例,不言逐爲罪之,故不罪,則當云二公子逐朔耶?怪誕已極。

    經:夏,五月,丙午,及齊師戰于奚。

    皆陣曰戰。

    此魯敗也。内諱敗,不言敗,言戰則敗矣。傳例「未陣曰敗」乃外諸侯平等之例,不可以説魯事。傳據以爲説,皆傳與例合者;傳無明文者,皆非其例,不可推以説之。

    經:癸巳 注 ,葬蔡桓侯。

    稱侯,蓋謬誤。

    以經爲誤,猶爲抄寫之失,以謬爲言,不駡史官,則駡孔子矣,可謂膽大。序云不知以俟後賢 注 ,何不闕疑耶?以一見例,説詳《補證》。

    傳:秋,蔡季自陳歸于蔡,蔡人嘉之也。

    嘉之,故以字告。

    以赴告爲説,後人萬不敢憑空言之,故凡杜言赴告者,今皆以爲《春秋》例。縱使果如杜言,既經孔子之修,亦爲經例。以經説之,可以包赴告,但云赴告即杜氏無義例之説,一仍史之舊文,則《春秋》乃雜湊之史書,無一點是經文矣。

    經:夏,四月,丙子,公薨于齊。

    不言戕,諱之也。戕例在宣十八年。

    鄭君説加虐乃曰戕,不加虐仍爲殺,《春秋》惟一言戕,餘皆言殺,是也。此不當言戕,非爲諱乃不言。

    經:丁酉,公之喪至自齊。

    告廟也。

    公喪至固應告廟,然喪至重事,使或不告,則經果不書耶?以告廟説公至,已爲不通傳義,至以説夫人至、公喪至,則更爲無理之尤矣。

    傳 注 :齊人殺彭生。

    不書,非卿。

    無論是卿非卿,例不書;書,則公見弑于外之事顯,非諱莫如深之意。

    莊公篇第三

    經:夏,單伯送王姬。

    單伯,天子卿也。單,地;伯,爵也。

    單伯,天子大夫,爲監于我者。非卿,單子乃卿。伯,字也。天子大夫不名,故稱字。言送王姬,自其初來言之。單伯從京師至魯,兼送女之事,故言送王姬,如祭仲來兼聘禮也。

    經:秋,築王姬之館于外。

    公在諒闇,慮齊侯當親迎,不忍便以禮接于廟,又不敢逆王命,故築舍于外。

    當日本在内行禮,無待于築,《春秋》諱言其事,故以「于外」外之,不使齊侯與魯爲禮。莊公忘親事仇,無所不至,撥亂反正,爲《春秋》之功,非當日早已外之也。外,如鄭人于楚公子圍事。

    經:王姬歸于齊。

    不書逆,公不與接。

    不書齊侯之逆,諱與齊主昏也,實與公接,諱而不書,杜説適與經反。果如杜説,豈公接便可言耶?

    傳:元年,春,不稱即位,文姜出故也。

    莊公父弑母出,故不忍行即位之禮。據文姜未還,故傳稱文姜出故也。

    父弑不言即位,以見有恩于先君,「文姜出」即爲弑之變文。漢師云:四公皆實即位,孔子修經乃有不書,以爲不行禮,是不得即位二字之解。即位大事,毋論行禮不行禮,必當書之。以此見「文姜出」即與弑之變文。

    姜于是感公意而還,不書,不告廟。

    經言夫人孫于齊,實則夫人至自齊也。公逆之而還,不書至者,方以孫絶之于齊,豈有反書至之理?如杜説,使告廟則必且書至耶?此條尤爲乖謬。

    傳:三月,夫人孫于齊。不稱姜氏,絶,不爲親,禮也。

    姜氏,齊姓。于文姜之義,宜與齊絶,而復奔齊,故于其奔,去姜氏以示義。

    如杜説,文姜正月以後乃歸,三月又孫于齊矣;好異古説,故其失如此。不稱姜氏,尊父以討母,非因孫齊乃貶絶之。姜氏實未孫齊,如杜説,則經去姜氏正爲失刑矣。

    經 注 :夏,公子慶父帥師伐於餘丘。

    於餘丘,國名。莊公時年十五,則慶父,莊公庶兄。

    於餘丘豈得爲國名?此邾邑也。口繫言邾,邾音轉爲於, 句。 餘丘乃邑名。慶父雖幼,自帥師,以爲弑君之先見。此事公在師中,非慶父自將。以爲庶兄,與古説相反。

    經:冬十有二月,夫人姜氏會齊侯于禚。

    夫人行不以禮,故還皆不書,不告廟也。

    以告廟説夫人至,爲節外生枝;因不告廟乃不書至,亦不得經意。

    經:三月,紀伯姬卒。

    隱公二年裂繻所逆者。内女惟諸侯夫人卒葬皆書 注 ,恩成于敵體。

    有所見乃書,餘則否。適大夫者卑,經不藉以見義,故不書耳。内女適諸侯者,不止見經數人也,書卒而已,不書葬。書葬皆有所起,爲一見例。

    經:六月,乙丑,齊侯葬紀伯姬 注 。

    紀季入酅,爲齊附庸,而紀侯大去其國,齊侯加禮初附,以崇厚義,故攝伯姬之喪,而以紀國夫人禮葬之。

    此正説以諸侯禮,反譏先師以諸侯説之,何也?

    經:冬,公及齊人狩于禚。

    公越竟,與齊微者俱狩,失禮可知。

    齊人者,齊侯也,諱與齊侯狩,故貶稱人。以爲微者,大失經旨。

    傳:五年,秋,郳黎來來朝。名,未王命也。

    未受 注 爵命爲諸侯,傳發附庸稱名例也。其後數從齊桓,以尊王室,王命以爲小邾子。

    後稱小邾子,即附庸不能以名通之實證。稱子,子非爵,亦非王命之乃稱子。此爲一見例。

    經:夏,六月,衛侯朔入于衛。

    朔爲諸侯所納,不稱歸,而以國逆爲文。朔懼失衆心,以國逆告也。歸入例在成十八年。

    此書入而名,惡朔也。成十八年「歸入」凡,杜解最誤。歸凡爲諸侯專條,納之乃大夫自某歸之例,不可以諸侯納諸侯爲當言歸。又,國逆而立,乃順逆之逆,非迎逆之逆。故經、傳與杜説不合,據此足見其誤。

    稱名,絶之也。入者,以惡也。傳以惡曰復入,包入而言,内弗受,有拒難之詞,故言入。《春秋》言入,惡之,非仍告詞。

    經:冬,齊人來歸衛俘。

    《公羊》、《穀梁》經傳皆言「衛寶」,此傳亦言「寶」,惟此經言「俘」,疑經誤。

    當求其形近相誤之故,動云「經誤」,則是以經原誤,非字誤之過。

    經:夏,四月,辛卯,夜,恒星不見。

    蓋時無雲,日光不以昏没。

    經云恒星不見,不必更計雲有無矣。夜,二傳作「夕」,與昏字有别。昏時不見星,不足爲異;夜字蓋直貫至夜中,夜明亦不必以日光。

    經:夜中,星隕如雨。

    如,而也。夜半乃有雲,星落而且雨。其數多,皆記異也。

    傳以「如」爲「而」,而雨,星隕且雨也。不必言雲,豈以雨必先雲耶?亦不必言其數多,言多,似以「如雨」爲「似雨」矣。

    經:秋,師還。

    時史善公克己復禮,全軍而歸,故特書師還。

    《穀梁》以還爲善,與傳「君子是以善魯莊公同」。君子,謂作述《春秋》者。傳與二傳本同,杜不以爲經善之,而必歸于史,此蹈以史爲經之弊。

    傳:秋,師還。君子是以善魯莊公。

    傳言經所以即用舊史之文。

    「還」爲經善例,故言君子善之。杜以書「還」爲史,又以爲經仍史文,皆臆造之説。

    杜每以傳爲據國史而作,蓋承東漢以下僞説。今據其説,有十八可疑:據傳言史,只經文一句,所記言行不出史文,一也;傳魯事多經所不書,杜以爲簡牘之文,然簡牘即爲史文,而仍止總綱一語,以下記事悉非史所有,二也;外國不赴告之事,魯所不記,而傳有之,三也;外事赴告必大事,又文不能詳,今傳記外事多及瑣屑,必非魯史所有,四也;如經爲綱、傳爲目,皆爲史文,若《通鑑綱目》之例,則傳説當于見經事例發傳,今傳于見經事或無傳,而詳其説于不見經之條,足見傳文非綱目之比,五也;有經即有傳,而二傳所不詳之事,傳當詳之,今詳則皆詳、畧則皆畧,傳不必本於史文,六也;記事之文多樸質,如二傳言事多樸質之文,今傳浮夸,動引《詩》、《書》禮制爲説,七也;記事之文與經説不合,故二傳記事之文皆與經無干,今傳文皆與經合,爲傳例所本,與時事不合,必非史文,八也;如果史文,詳畧當各相同,今隱、桓之文畧,定、哀之文詳,必非緣史而作,九也;因史作傳,莊公不應七年傳全不及經事,十也;史但言事與經意不必合,今有解經語,必非史文可知,十一也;以爲史文,則全爲周公之典,非仲尼之經,與孔子修《春秋》改制之説不合,十二也;孔子作六經,皆爲素王之制,史爲國制,不能與之皆合,今傳與六經相通,全爲素王之制,與周制不合,十三也;六藝作于孔子,今傳文皆據已定言之,中多六經師説,出于七十子之徒,非史所有,十四也;《國語》分國爲篇,不與六經相應,孔子卒後之傳不附經而行,既無史文,而猶有傳,十五也;魯國史不應詳于外而略於内,今外詳而内畧,十六也;《春秋》不詳越事,而《國語》有《越語》,十七也;如據史作傳,則當編年,依經立傳,今《國語》分國不編年,十八也。凡此十八事,皆爲非史文之證,由是而推,其證無窮。左氏蓋博雅君子,身通六藝,記大而畧小,詳近而畧遠,不獨爲《春秋》作傳。動以國史言之,此東漢以後之僞説,不可以説《春秋》者也。

    經:公及齊大夫盟于蔇。

    來者非一人,故不稱名 注 。

    齊無君,不應稱名耳。凡書來者皆有賓介,不止一人,但書其尊者,豈爲「非一人」乃不名?

    經:九月,齊人取子糾,殺之。

    公子爲賊亂,則書。齊實告殺,而書齊取殺者,時史惡齊志在譎以求管仲,非不忍其親,故極言之。

    稱子,明當立。本魯人自殺之,經諱爲齊所迫,故書齊人取殺,歸惡於齊也,如取田然。責内不自強,方欲立而又殺,不自得。

    經:十年,春,王正月,公敗齊師於長勺。

    齊人雖成列,魯以權譎稽之,列成 注 而不得用,故以未陳爲文。例在十一年。

    考傳文,齊實早成列矣,經不言戰者,此爲内外例,内敗外直言敗,不言戰,不關陳未陳。杜不明内外例,泥於十一年傳文,以爲通例,故雖已陳,猶以未陳之例言之,足見其説不通。未陳,猶言不敢相敵耳。

    經:九月,荆敗蔡師于莘。

    荆,楚本號,後改爲楚。楚僻陋在夷,于此始通中國 注 ,然告命之詞猶未合典禮,故不稱將帥。

    荆爲州名,州舉之説是也。楚爲中國害不始于此,經至此乃書楚,先治中國,後治夷狄也。不稱將帥即州舉之例,《春秋》略之耳。

    經:夏,五月,戊寅,公敗宋師于 。

    傳例曰:「敵未陳曰敗某師。」

    此内例偶與外同者,外以不陳不言戰,内則内敗不言戰。此經以内而遇不陳之事,自當兼以未陳爲説。如杜説,則傳無内外例,而魯之勝外,亦非情理所有。

    經:秋,宋大水。

    公使弔之,故書。

    因書乃記弔事,非因弔乃書外災。王後、外大國、内方伯例得書災,以外夷狄小國,雖告與弔,亦不書之。

    傳:十一年,夏,宋爲乘丘之役故,侵我。公禦之。宋師未陳而薄之,敗諸鄑。凡師 注 ,敵未陳曰敗某師。

    通謂設權譎變詐以勝敵,彼我不得成列,成列而不得用,故以未陳獨敗爲文。

    此爲言敗不言戰本例。凡有内外尊卑大小者,則有變例,如外弑君曰「戕」。鄭補二例,是也。此内外例與事實偶合者耳,杜誤以爲通例。

    傳:皆陳曰戰。

    堅而有備,各得其所,成敗決于志力者也。

    内諱敗言戰,内外例當補。凡無尊卑内外之分,平等之詞,乃用此例。

    經:秋,八月 注 ,甲午,宋萬弑其君捷,及其大夫仇牧。

    萬及仇牧皆宋卿。仇牧稱名,不警而遇賊,無善事可稱 注 。

    萬非卿。仇牧能殉君難,死不避難,直書而美自見。弑事出于倉卒,乃以不警譏之,過矣。亦爲死北闕之難者而發。

    經:單伯會伐宋。

    既伐宋,單伯乃至,故曰會伐宋。單伯,周大夫。

    單伯,天子大夫,爲監于魯者。言會伐,内大夫之例,若周大夫,不得言會伐。齊請師於周,天子乃命魯以監者帥師會之,非王臣帥王師以會伐也。

    經:冬,單伯會齊侯、宋公、衛侯、鄭伯于鄄。

    齊桓修霸業,卒平宋亂,宋人服從,欲歸功天子,故赴以單伯會諸侯爲文。

    單伯,監魯者,故經言會諸侯。魯臣自當如此,豈因赴而然。

    經:冬,十有二月,會齊侯、宋公、陳侯、衛侯、鄭伯、許男、滑伯、滕子,同盟于幽。

    陳國小,每盟會 注 皆在衛下,齊桓始霸,楚亦始強,陳侯介于二大國之間,而爲三恪之客,故齊桓因而進之,遂班在衛上,終於《春秋》。

    陳、衛、蔡三國次序無定,以起其餘之有定。陳非小國,經偶書衛上耳,豈齊侯進之耶?諸侯次序不用三恪説。

    經:邾子克卒。

    克,儀父名。稱子者,蓋齊桓請王命 注 以爲諸侯,再同盟。

    《春秋》進之,不必言齊桓請命,此本漢師説而誤者。據此,知杜于先師説合己者用之,異己者駁之,實多用舊説。

    經:十有七年,春,齊人執鄭詹。

    詹爲鄭執政大臣,詣齊見執,不稱行人,罪之也。行人例在襄十一年。

    詹不氏,二傳微者之説是也。以爲執政大臣,何所據而云然?以爲詣齊見執,更爲臆造。

    經:夏,齊人殲于遂。

    齊人戍遂,翫而無備,遂人討而盡殺之,故時史因以自盡爲文。

    此《春秋》特筆,以爲翫敵之戒。時史之文,何以知之?

    傳:虢公、晉侯、鄭伯使原莊公逆王后於陳。陳嬀歸於京師。

    虢、晉朝王,鄭伯又以齊執其卿,故求王爲援,皆在周,倡義爲王定昏。陳人敬從 注 。得同姓宗國之禮,故傳詳其事。不書,不告。

    此諸侯女惟王后行不書之確證。有所見乃書,非不告也。鄭伯以執其卿求援于周,傳何常有此義?

    經:秋,公子結媵陳人之婦于鄄,遂及齊侯、宋公盟。

    公子結,魯大夫。《公羊》、《穀梁》皆以爲魯女 注 媵陳侯之婦,其稱陳人之婦,未入國,畧言也。大夫出竟,有可以安社稷、利國家者,則專之可也 注 。結在鄄聞齊、宋有會,權事之宜,去其本職,遂與二君爲盟,故備書之。本非魯公意,而又失媵陳之好,故冬各來伐。

    直抄二傳,乃譏漢師膚引二傳,何也?本傳無文,先師引二傳相補,一也。何以許自引,不許先師引之耶?

    經:夫人姜氏如莒。

    非父母國而往,書姦。

    無傳,闕疑可也。逆詐之言,恐爲誣謗。

    經:秋,七月,戊戌,夫人姜氏薨。

    薨寢祔姑,赴于諸侯,故具小君禮書之。

    本爲夫人,自應稱夫人,豈以一時禮節厚薄而亂嫡庶之名分耶?誤解傳文,故爲此謬説。

    經:癸丑,葬我小君文姜。

    反哭成喪,故稱小君。

    夫人、小君,一稱也,苟非反哭成喪,則不稱小君耶?誤解傳文,其謬如此。

    經:秋,七月,丙申,及齊高徯盟于防。

    高徯,齊之貴卿,而 注 與魯之微者盟。齊桓謙接諸侯,以崇霸業。

    諱公與大夫盟耳,非微者,以微者之盟不日。

    經:冬,公如齊納幣。

    母喪未再期而圖昏,二傳不見所譏,左氏又無傳,失禮明故。

    足見本傳無文。杜據二傳爲説,何必譏先師膚引二傳。

    經:祭叔來聘。

    《穀梁》以祭叔爲祭公,來聘魯。天子内臣不得外交,故不言使,不與其得使聘。

    祭公爲王臣三公。祭叔者,稱字,天子大夫,與祭伯、祭仲同氏祭。以見王臣爲監之例。公、叔尊卑相懸,以祭叔爲祭公,誣《穀梁》甚矣!《穀梁》云内臣,即謂爲魯監者耳,非謂爲天子内臣也。

    經:荆人來聘。

    不書荆子使某來聘,君臣同辭者 注 ,蓋楚之始通,未成其禮。

    州舉稱人,小進之,言聘,次乃書君;使不氏大夫,終乃有大夫名氏。此《春秋》漸進之例,用夏變夷之道。

    經:蕭叔朝公。

    叔,名。

    叔非名,與祭仲、祭叔、孔父同。

    傳:非是,君不舉矣,君舉必書。

    書于策。

    此爲史法大例,説云非公命不書、公不與不書,皆從此出。史文君舉必書,一年之中,必成卷帙;如下言公不視朔,則以前皆視朔矣,即此一事,一年當書十二次,則其餘可推。經文甚少,皆孔子削之也。

    經:八月,丁丑,夫人姜氏入。

    《公羊傳》以爲姜氏要公,不與公俱入,蓋以孟任故。

    用《公羊》明説,忽又易楚女爲孟任,進退失據。

    經:郭公。

    蓋經闕誤也。自曹覊以下,《公》、《穀》之説既不了,又不可通之于左氏,故不采用。

    此杜氏情屈求白之詞,足見倚二傳爲重。

    經:冬,公子友如陳。

    諸魯出朝聘皆書如。不果彼國,必成其禮,故不稱朝聘,《春秋》之常也。公子友,莊公之母弟,稱公子者,史策之通言。母弟至親,異于他臣,其相殺害,則稱弟以示義。至于嘉好之事,兄弟篤睦,非例所與。或稱弟,或稱公子,仍舊史之文也。母弟例在宣十七年。

    朝聘言如,内外之例如此。公如朝,大夫如聘,無待言,豈因不果成禮乃不言之?經成不成皆言如也,以史策爲言,非説經之體。公子稱方以爲例,忽又不以爲例。魯事既不可以赴告言,則直以爲史文無例,《春秋》亦無例矣。

    傳:夏,六月,辛未,朔,日有食之。鼓,用牲于社,非常也。

    非常鼓之月。《長曆》推之,辛未實七月朔。置閏失所,故致月錯。

    杜氏《長曆》,所謂畫鬼神也,駁者已多。今于此類一并從畧。

    經:曹殺其大夫。

    不稱名,非其罪。例在文七年。

    惟卿爲大夫,曹小國,非卿,故不名以起之。杜以不名爲無罪,誤以大國例説小國。

    經:夏,六月,公會齊侯、宋公、陳侯、鄭伯,同盟于幽。秋,公子友如陳,葬原仲。

    原仲,陳大夫。原,氏;仲,字也。禮,臣既卒不名,故稱字。季友違禮會外大夫葬 注 ,具見其事,亦所以知譏。

    原爲王畿邑名,傳證最多。原仲,天子爲監于陳之大夫也,故不名,非以卒不名。禮有不名之譏,説不可以例名。凡列國大夫單稱字,氏王采者、監者。

    經:杞伯來朝。

    杞稱伯者,蓋爲時王所黜。

    上稱侯,爲見本侯,此稱伯,爲託號。侯、子、伯,一也,豈爲時王乃稱伯不稱侯?

    經:二十有八年,春,王三月,甲寅,齊人伐衛。衛人及齊人戰,衛人敗績。

    齊侯稱人者,諱取賂而還,以賤者告。不地者,史失之。

    齊侯稱人,貶之也。杜以諸侯不以稱人爲貶,非也。不地者,戰于城下,既出衛,可以不地,奈何以爲史失?

    經:大無麥禾。

    書于冬者,五穀畢入,計食不足而後書也。

    易以避凶年築臺之言,而爲此説。

    傳:二十九年,春,新作延廏。書,不時也。

    經無「作」字,蓋闕。

    傳以「作」字釋「新」字耳,經三傳皆同,何得輕言闕誤?據傳文以疑經,非也。

    經:七月,癸巳,公子牙卒。

    飲酖而死,不以罪告,故得書卒。書日者,公有疾,不責公不與小斂。

    傳于内事無赴告之例。此以告爲告罪,謂告廟不以罪,可謂迂曲之至,不知乃《春秋》諱之也。大夫卒日,正也,諱之從正卒例,不必以小斂爲説。

    經:八月,癸亥,公薨于路寢。

    路寢,正寢也。公薨皆書其所,詳凶變。

    弑則不言地,所言未審。

    經:冬,十月,己未,子般卒。

    子般,莊公太子。先君未葬,故不稱爵。不書殺,諱之也。

    葬則稱爵,杜此説最謬。二傳云:未葬稱子某,既葬稱子,是也。

    經:公子慶父如齊。

    慶父既殺子般,季友出奔,國人不與,故懼而適齊,欲以求援。時無君,假赴告之禮而行。

    何以見假赴告而行?赴告本爲傳中史例,傳有明文者,言之可也,無明文者不可言。杜好用其説,幾欲全經皆爲史文,其謬甚矣。

    閔公篇第四

    經:季子來歸。

    季子,公子友之字。季子忠于社稷,爲國人所思,故賢而字之 注 。

    季爲字,子者尊稱,二傳「字不如子」是也。卒書季友,爲名、字并見,非季子爲字。得其所曰歸,内有難,喜之,故言來歸,如女子大歸不返。

    經:九月,夫人姜氏孫于邾 注 。

    哀姜外淫,故孫稱姜氏。

    按,如杜意,當云:文姜弑君,故去姜氏;哀姜罪輕,故稱姜氏。

    經:齊高子來盟。

    蓋高徯也。齊侯使來平魯亂,僖公新立,因遂結盟,故不稱使也。魯人貴之,故不書名。子,男子之美稱。

    《曲禮》:大夫入天子國曰「某士」,自稱曰「陪臣某」,于外曰「子」。鄭君説:子,有德之稱,《春秋》曰:「齊高子來盟。」按,稱子本爲禮制,庶邦小侯于外曰「子」,四夷雖大曰「子」,大國大夫于外曰「子」,足見子非爵。《春秋》「子」非爵,爲尊稱,不徒曰「男子之美稱」也。

    僖公篇第五

    經:八月,公會齊侯、宋公、鄭伯、曹伯、邾人于檉。

    公及其會而不書盟,還不以盟告。

    齊桓盟多不歃血,經言「會」以嘉之。公實與盟,則史當書盟。告謂告廟,豈史不據事實,又從告廟之詞而録之耶?

    經:冬,十月,壬午,公子友帥師敗莒師于酈,獲莒拏。

    拏,莒子之弟。不書弟者,非卿;非卿,則不應書。

    傳云非卿,謂非大夫卿之比,不謂拏非莒卿也。小國無大夫,從内録之乃見,見則不氏,故不言公子,不言弟。小國卿卑,亦不言氏。非小國卿則當書弟也。

    經:十有二月,丁巳,夫人氏之喪至自齊。

    僖公請而葬之,故告于廟而書「喪至」也。齊侯既殺哀姜,以其尸歸,絶之于魯,僖公請其喪而還。不稱「姜」,闕文。

    喪至大事,例書,不爲告廟。不稱姜,絶之。不稱姜氏既爲例,則不稱姜亦例矣,豈可以爲闕文?

    傳:元年,春,不稱即位,公出故也。

    國亂,身出復入,故即位之禮有闕。

    公出在去年,入亦在去年。于正月言公出,追敘禍亂,以明繼弑,所謂不以空言説經也。凡言「不稱」、「不書」,實皆有其事而經不書之詞;若無其事,傳不得云「不書」、「不稱」。此削例也,公實即位,而經不書之耳。去年出、入與今年即位行禮、不行禮亦不相干。

    傳:公出復入,不書,諱之也。諱國惡 注 ,禮也。

    掩惡揚善,義存君親,故通有諱例,皆當時臣子率意而隱,故無淺深常準。聖賢從之,以通人理,有時而 注 聽之可也。

    《春秋》爲魯諱之,不必疑非良史直筆,又不必以爲《春秋》皆仍史文。

    傳:邢人潰,出奔師。

    奔聶北之師也。邢潰不書,不告也。

    不書邢潰,爲齊桓諱。見者不復見,言邢遷而潰可見,非不告不書。總之,傳無赴告明文,則不必推演其事。

    傳:凡侯伯,救患、分災、討罪,禮也。

    侯伯,州長也。

    侯伯,二伯也。

    經:二年,春,王正月 注 ,城楚丘。

    楚丘,衛邑。不言城衛,衛未遷。

    城楚丘,是遷衛也,不言城衛者,楚丘異地,不可言城衛也。云衛未遷,未詳其意。

    經:夏,五月,辛巳,葬我小君哀姜。

    反哭成喪 注 ,故稱小君。例在定十五年。

    夫人例稱小君,非因反哭乃稱。杜誤讀定十五年傳文,而故爲此謬説。

    傳:公懼,變色;禁之,不可。公怒,歸之,未絶之也。蔡人嫁之 注 。

    爲明年齊侵蔡傳。

    本與四年傳文相連,因以傳附經割裂之,故爲此注,在劉本已然。特杜以傳附經,愈形割裂耳。

    經:四年,秋,及江人、黄人伐陳。

    受齊命討陳之罪 注 ,而以「與謀」爲文者,時齊不行,使魯爲主。與謀例在宣七年。

    按,受齊命,則不得爲與謀。且傳例「與謀曰及」,及爲「以」之字誤。 説詳《五十凡考》。 故凡齊、晉皆無與謀之文。此之言「及」,由内及外之辭,以齊桓與諸侯及江、黄也,非魯别有謀,師説皆誤。

    經:五年,春,晉侯殺其世子申生。

    稱晉侯,惡用讒。書春,從告。

    凡殺不目君,因殺其世子、母弟,乃目君,蓋其親也,不可目國。不因讒乃稱晉侯。經于晉初見有緩書之例,不可以告言之。

    經:秋,八月,諸侯盟于首止。

    王之世子尊與王同,齊桓行霸,翼戴天子,尊崇王室,故殊貴世子。

    以世子同王,尊卑無别矣。但云將繼體爲君,尊之異于王臣耳。

    經:冬,晉人執虞公。

    晉侯修虞之祀 注 ,而歸其職貢于王,故不以滅同姓爲譏。

    《春秋》之例,見者不復見。滅同姓之例,于衛從重者一見之,故餘則從畧。謂因修祀職貢乃不譏,經無此意;滅爲大事,不因此小善遂不以爲罪。

    傳:十二月,丙子,朔,晉滅虢。虢公醜奔京師。

    不書,不告也。

    言滅下陽而虞、虢舉,故不書滅虞、虢,非因不告;使告,不將重言一滅乎?

    經:秋,楚人圍許。

    楚子不親圍,以圍者告。

    據傳言楚子,圍則稱人,爲貶之。《春秋》舉圍,非從告辭。杜以諸侯不以稱人爲貶,故于傳十四條有明文者亦改之。敢于自信,而駁傳。

    經:七年,春,齊人伐鄭。夏,小邾子來朝。

    邾之别封,故曰小邾。

    本爲别國異封,經則藉以見附庸之例。不稱郳,孟子所謂不能以名通、附于大國曰附庸者是也,故直稱小邾。

    經 注 :鄭殺其大夫申侯。

    申侯,鄭卿。專利而不厭,故稱名以殺,罪之也。例在文六年。

    文六年凡當專爲宋國例,不當推説别條。申侯當爲寄公,非卿之稱名也。

    經:八年,春,王正月,公會王人、齊侯、宋公、衛侯、許男、曹伯、陳世子款盟于洮。

    王人與諸侯盟,不譏者,王室有難故。

    《春秋》避盟王,世子王臣在盟,無譏詞。杜此説無據。

    經:鄭伯乞盟。

    新服未與會,故不序列,别言乞盟。

    未至而使人求盟,故書乞盟。若至,則序之,非至而不序。

    經:秋,七月,禘于太廟,用致夫人。

    夫人淫而與弑 注 ,不薨于寢,于禮不應致。

    不薨于寢,謂文姜薨于夷也。其云不薨于寢,即與弑而見討于齊之實證。傳不實目其罪,而以不薨于寢之微文説之,非不薨于寢便不致也。不薨于寢乃尋常之事,何得因此絶之于廟?杜乃據此以爲通例,過矣。

    經:夏,公會宰周公、齊侯、宋子、衛侯、鄭伯、許男、曹伯于葵丘。

    天子三公不字。

    《公羊》:天子三公稱公。易稱公爲不字,便失其理。

    經:秋,七月,乙酉,伯姬卒。

    《公羊》、《穀梁》曰:未適人,故不稱國。已許嫁,則以成人之禮書 注 ,不復殤也。婦人許嫁而笄,猶丈夫之冠。

    明用二傳,以補本傳所不足。未適人二語,説者之辭,非二傳明文。

    經:冬,晉里克殺其君之子奚齊。

    獻公未葬,奚齊未成君,故稱「君之子奚齊」。受命繼位,無罪,故里克稱名。

    未踰年例不稱名,舍之稱君乃變例。目曰「君之子」,惡其不正。未踰年,無正稱,詞窮也。

    傳:王使宰孔賜齊侯胙。

    尊之,比二王後。

    二伯之禮,不必言「二王後」。

    傳:使孔賜伯舅胙。

    天子謂異姓諸侯曰伯舅。

    天子謂異姓二伯曰伯舅,方伯曰叔舅,文見《曲禮》。以諸侯言之,失其尊卑之次。

    傳:令不及魯,故不書。

    前已發不書例,今又重發 注 ,嫌霸者異于凡諸侯。

    令,與「命」同。以令爲言,獨見此條,與赴告不同,此史例也。然則書二伯兵事不及魯者,皆爲史所不書,而《春秋》筆之矣。

    經:狄滅温,温子奔衛。

    蓋中國之狄滅而居其土地。

    此晉滅之,託于狄耳,故温爲晉所據。

    經:晉里克弑其君卓,及其大夫荀息。

    荀息稱名者,雖欲復言,本無遠謀,從君于昏。

    漢師以爲善荀息者,直書其事而自見,不在稱名稱字,今欲駁其説,但譏荀息可也,不必言稱名不稱名。杜既改孔父稱字爲稱名、不爲善例,則于此不必以名爲説可也。是凡殺大夫稱名者不爲例矣。若以名爲罪之,亦誤讀七年傳文。

    經:晉殺其大夫里克。

    奚齊者,先君所命,卓子又以在國嗣位,罪未爲無道,而里克親爲三怨之主,累弑二君,故稱名以罪之。

    不去大夫,稱人以殺者,殺之不以其罪。經不以稱名爲罪,杜誤據宋大夫「非其罪也」傳。

    經:十有一年,春,晉殺其大夫丕鄭父。

    以私怨謀亂國,書名,罪之。

    大夫殺惟宋、曹二國不名,乃有别例。杜誤讀傳文,以爲不名無罪,名則爲罪。然則惟二國大夫有無罪之人,餘皆有罪,又何必屢發傳耶!豈諸國大夫毫無一無罪者耶?不知經例,莫此爲甚。

    經:秋,八月,辛卯,沙鹿崩。

    沙鹿,山名。陽平元城縣東有沙鹿土山,在晉地。災害繫于所災所害,故不繫國。

    「名山大川不以封」,故不繫國。

    傳:十四年,春,諸侯城緣陵,而遷杞焉。不書其人,有闕也。

    闕,謂器用不具 注 ,城池未固而去,爲惠不終也。

    闕即離至不可得序,所謂散詞也。本謂其人有闕,不指器用。

    澶淵之會,既而無歸,大夫不書,而國别稱人,今此總曰諸侯,君臣之詞。

    按,本經不書其人而言諸侯,此畧例,猶稱諸侯,則非貶例矣。澶淵,大夫也,而稱人,此貶之也。兩不書其人,文同而意異。稱諸侯爲畧,非貶,故三見此例,貶例則多。既言貶,則君臣皆得同辭,貶爲奪爵,君貶,與微者相同。既言褒貶,則有進退,不可以君臣之詞説之。杜氏此例頗知決嫌明疑之處,特以施于貶例,遂失其旨耳。此大例,杜誤者數十條。

    經:十有一月,壬戌,晉侯及秦伯戰于韓,獲晉侯。

    例:得大夫曰獲。晉侯背施無親,愎諫違卜,故貶絶,下從衆臣之例。

    傳例:君曰滅,大夫曰獲,君臣之辭也。杜氏又云:大夫生死皆曰獲,則君生稱獲,死稱滅,正例也。以君稱獲爲從衆臣之辭例,然則生獲君當以何爲正稱?

    經:十有六年,春,王正月,戊申,朔,隕石于宋,五。

    聞其隕,視之石,數之五,各隨其聞見先後 注 而記之。莊七年,星隕如雨,見星之隕而隊于四遠若山若水,不見在地之騐,此則見在地之騐,而不見始隕之星 注 。

    此隱括二傳文而説之。

    經:是月,六鷁退飛,過宋都。

    是月,隕石之月。重言「是月」,嫌同日。

    此杜氏日月例。

    經:三月,壬申,公子季友卒。

    稱字者,貴之。公與小斂,故書日。

    當云公子例。字與名并見者,賢之也。不小斂故不日,乃卿降禮之詞,不可推于他條。即以君禮于臣言之,不止一事,如言與小斂,是不與大斂也。

    經:冬,邢人、狄人伐衛。

    狄稱人者,史異詞。傳無義例。

    狄稱人,善之。從中國則中國之,此中外大例也。即使史文異詞,亦當有意,若以史含糊書之,孔子亦囫圇仍之,則《春秋》誠可置高閣矣!杜不知進退美惡之説,故趨此巧便耳。

    經:宋人執滕子嬰齊。

    稱人以執,宋以罪及民告。例在成十五年。傳例不以名爲義,書名不書名,皆從赴 注 。

    稱人爲伯討,不稱人非伯討,指齊、晉二國而言,以外不在此例。此非伯討,宋稱人者,宋與二伯異例,説以二伯例,非也。宋非二伯而執諸侯,其失易見,美惡不嫌同詞也。諸侯生稱名爲惡詞,傳有明文,以諸侯不以名不名爲例。杜之誤説,概歸從史,取巧便耳。

    稱人稱爵亦《春秋》之例,非據赴詞。《春秋》諸侯不生名,傳以衛侯燬名爲滅同姓罪之,何得云從赴?稱人稱名皆從赴,是直無義例可言矣。

    經:夏,六月,宋人、曹人、邾人盟于曹南。

    曹雖與盟而猶不服,不肯致餼,無地主之禮,故不以國地,而曰曹南,所以及秋而見圍。

    曹南地名,非國也,如魯濟、邾瑕。以地地爲地國,誤矣。全以實事説之,亦謬。

    經:己酉,邾人執鄫子,用之。

    稱人以執,宋以罪及民告也。鄫雖失大國會盟之信,然宋用之,爲罰已虐,故直書用之,言若用畜産也。不書社,赴不及也。

    二伯乃以稱人爲伯討,以邾人執鄫子,其失易見,故稱人以貶邾子也。若稱爵,嫌以尊臨之,非以罪及民告。不言社,不可以訓不見之也。言用者,存其大而畧其細,不没其實也,豈是從赴告之文?

    經:西宫災。

    西宫,公 注 别宫也。天火曰災。例在宣十六年。

    釋西宫當引古説。内無火例,不當以外例言之。與「御廩災」同誤。

    經:執宋公以伐宋。

    不言楚執宋公者,宋無德而争盟,爲諸侯所疾,故 注 總見衆國共執之文。

    不使楚得執中國。不書楚,所以存中國,豈反譏宋公?

    經:楚人使宜申來獻捷。

    獻宋捷也。不言宋者,秋伐宋,冬獻捷,事不異年,從可知。不稱楚子,使來不稱君命行禮。

    不稱楚使,貶之也。以夷狄獻中國捷,故不目宋,爲中國諱也。戎捷衛寶,須得目之。楚稱人,貶楚子也。既書使,正以君命行禮,何反云不以君命耶?

    經:秋,八月,丁未,及邾人戰于升陘。

    邾人縣公胄于魚門,故深恥之。不言公,又不言師敗績。

    内不言戰,言戰則敗,故不可以「皆陳」説之。不言公,不言師敗,爲内諱也。

    經:冬,十有一月,己巳,朔,宋公及楚人戰于泓,宋師敗績。

    楚告命,不以主帥人數,故略稱人。

    尊宋抑楚,故畧稱人,此中外例也,非楚告以人也。杜以諸侯無稱人之例,爲此一説,其誤者數十條。

    經:秋,楚人伐陳。冬十有一月,杞子卒。

    杞入春秋稱侯,莊二十七年絀稱伯,至此用夷禮,貶稱子。

    襄十六年傳:會鄭伯,爲夷故也。下傳云:鄭伯傅王,用平禮也。用夷禮即用平禮之變文,夷謂平等,謂伯、子、男同等,非夷狄之夷也。

    傳:十一月,杞成公卒。書曰「子」,杞,夷也。

    成公始行夷禮以終其身,故于卒貶之。杞實稱伯,仲尼以文貶稱子,故傳言「書曰子」以明之。

    他條皆以爲從史、從赴、無義例,此獨以爲仲尼貶之稱子,何所見而云然?用夷禮别一義,此當與「鄭伯夷故也」同一例。

    傳:赴以名,則亦書之。

    謂未同盟。

    未同盟而書以名,則是與例相反,然則名不必以同盟爲定。蓋上文所謂「凡諸侯同盟,死則赴以名,禮也」,謂禮制如此,史依此而書,乃史法也。此句及下文皆謂經例,謂經許以同盟,則仍史書之,不然則否。是史多有名,而經削之也。

    不然則否,

    謂同盟而不以名告。

    不然者,謂經不以同盟待之。此無論史本有名亦削之不録也。據禮,赴詞無名,臣子不能名君父。杜説誤解傳意,與禮相反,于經例亦進退失據。

    辟不敏也。

    敏,猶審也。同盟然後告名,赴者之禮也。承赴,然後書策,史官之制也。内外之宜不同,故傳重詳其義。

    辟,法也,與譏、貶同意,「辟不敏」謂惡其不敏而黜罰之。此句指用夷禮爲説。杜説皆譏,駁詳《補證》。

    傳:戊申,使殺懷公于高梁。不書,亦不告也。

    再發不告者,言外諸侯入及見殺,亦皆須告乃書于策。

    傳于晉事,自隱、桓以來言之詳矣,經則至僖世乃見,此《春秋》遲見晉之大例。經書之則以爲告,不書則以爲不告,此經例以赴告爲筆削,非果晉不告魯也;經之書不書原不以赴告爲例也。時魯與晉不通,故傳發此例。經不筆之,故經、史相同。據經言,亦爲畧之。凡與魯相通之國而不書者,則是經削,非史不書矣。

    傳:管、蔡、郕、霍、魯、衛、毛、聃、郜、雍、曹、滕、畢、原、酆、郇,文之昭也。

    十六國皆文王子也 注 。

    十六國兼畿内畿外言之。周人世卿,天子畿内皆世,如外諸侯。毛、原皆在畿内,杜以爲諸侯入爲卿士者非。陳原仲以原爲氏,故爲方伯、監大夫,鄭原繁當亦監大夫,與原仲同氏原。

    凡、蔣、邢、茅、胙、祭,周公之胤也。

    胤,嗣也。

    杜以凡、祭爲諸侯入爲卿士者,非。

    傳:敢告叔父

    天子謂同姓諸侯曰叔父。

    魯爲方伯,故稱叔父。《曲禮》:九州之長,同姓天子謂之叔父,異姓謂之叔舅。據此足以定二伯方伯之制。但云諸侯,便與二伯稱伯父者無分别。

    經:宋蕩伯姬來逆婦。

    稱婦,姑存之辭 注 。婦人越竟逆婦 注 ,非禮,故書。

    姑存之辭,譏娶母黨也。非母黨,則姑在與否畧矣。

    經:宋殺其大夫。

    其事則未聞 注 。于例爲大夫無罪,故不稱名。

    此杜最謬之説。因其罪 注 而不書其名,何以獨在曹、宋三國?何以宋屢見不名?餘國皆書名,則全爲有罪矣。以名不名定有罪無罪,是稱人以殺稱國以殺、言大夫不言大夫通不爲例矣。

    大夫有罪無罪以名不名爲例,此爲宋國專例。宋大夫惟大夫例不名,而間有名者,所謂欲蓋彌彰,惡事,故以有名爲罪。至子二伯、方伯以下諸國,不在此例矣。

    經:秋,楚人圍陳,納頓子于頓。

    子玉稱人,從告。頓子不言歸,興師見納故。

    子玉稱人,貶之,以大夫例諸侯。納之曰歸,説諸侯,亦失其解。説詳《五十凡考》。

    經:冬,十有二月,癸亥,公會衛子、莒慶,盟于洮。

    衛文公既葬,成公不稱爵者,述父之志,降名從未成君,故書子以善之 注 。莒慶不稱氏,未賜族。

    未踰年君,公侯之國例得稱子。小國大夫例不氏,傳所謂賤而不書者也,奈何以未賜族説之?

    傳:十二月,盟于洮,修衛文公之好,且及莒平也。

    衛文公將平之,未及而卒;成公追成父志,降名以行事,故曰修文公之好。

    郢書燕説,影響支離。

    經:夏,齊人伐我北鄙。

    孝公未入魯竟,先使微者伐之。

    貶之稱人,不必以爲入竟、未入竟。兵事君專之,有命已得稱君,豈必待其親至?使如杜説,則目君以殺者皆君自操刃矣。不信進退例,以諸侯無稱人之説,其誤至此。

    經:冬,楚人、陳侯、蔡侯、鄭伯、許男圍宋。

    傳言楚子使子玉去宋,經書人者,恥不得志,以微者告。猶序諸侯之上,楚主兵故。

    《春秋》内中國外夷狄,傳文原有中外之分。杜氏力反舊説,凡尊中國貶夷狄諸文,皆以爲據赴、無義例,中外大例,幾無一語及之,非也。此稱人者,貶楚子也。貶得臣,亦所以貶諸侯也。以諸侯從夷狄圍中國,故深惡之也。傳言楚子及諸侯圍宋,非主得臣也。

    經:十有二月,甲戌,公會諸侯,盟于宋。

    諸侯伐宋,公與楚有好,而往會之,非後期。宋方見圍,無嫌于與盟,故直以宋地。

    傳:二十七年,春 注 ,杞桓公來朝,用夷禮,故曰子。

    杞,先代之後,而迫于東夷,風俗雜壞,言語衣服有時而夷,故杞子卒,傳言其夷也。今稱朝者,始于朝禮,終而不全,異于介葛盧,故惟貶其爵。

    《曲禮》:夷狄「雖大曰子」,故《春秋》有夷狄稱子之例。一説經言伯言子本爲一等,以爲夷狄,不合經義,然則用夷禮與用平禮同,當讀同「會鄭伯夷故也」之夷,故用平等之禮,非夷狄之夷,方與經合。以伯爲爵,不知經例,經例子貴于伯,二傳所謂「字不如子」是也。

    傳:不廢喪紀,禮也。

    弔贈之數不有廢。

    齊、魯新有怨,齊不必來赴,魯亦不必往弔。會葬經書之者爲筆,特以明不可以小怨廢喪紀。小怨不廢喪紀,爲合禮制;有仇,則廢之可也。

    經:二十有八年,春,晉侯侵曹。晉侯伐衛。

    再舉晉侯者,曹、衛兩來告。

    但以告言,遂事亦當兩來告,不言遂而再目晉侯,《穀梁》説是也。經不言遂,有别義,不可以赴告説之。

    經:夏,四月,己巳,晉侯、齊師、宋師、秦師及楚人戰于城濮,楚師敗績。

    宋公、齊國歸父、秦小子憗既次城濮,以師屬晉 注 ,不與戰也。子玉及陳、蔡之師不書,楚人恥敗 注 ,告文畧也。

    經言三國師,是與戰之文不審,何以必云不與戰?不書陳、蔡之師,常例也。《春秋》書楚師多有從國不言者,不忍以中國從夷狄故也。因傳言陳、蔡,可以定此例。此乃隱見中外大例,不關告文。

    經:楚殺其大夫得臣。

    子玉違其君命以取敗,稱名以殺,罪之。

    以稱名爲罪,則齊、晉、陳、衛、蔡、鄭、莒、秦、楚無一可逃罪矣,惟宋、曹二國乃有無罪大夫,此誤以宋專條推説餘國矣。

    經:公朝于王所。

    王在踐土,非京師,故曰王所。

    下即以河陽爲京師,不當以京師爲王城。此言不朝而召王耳。

    經:衛元咺出奔晉。

    元咺,衛大夫,雖爲叔武訟訴,失君臣之節,故無賢文。奔例在宣十年。

    杜所云「賢文」不知何所指,豈謂稱字耶?不知衛大夫無稱字例。

    經:公會晉侯、齊侯、宋公、蔡侯、鄭伯、陳子、莒子、邾子、秦人于温。

    陳共公稱子,先君未葬,例在九年。宋襄公稱子,自在本班。陳共公稱子,降在鄭下。陳懷公稱子,而在鄭上。傳無義例,蓋主會所次,非褒貶也。

    陳、衛敘序無定,雖有喪,常在鄭上,陳共公一在鄭下,此乃敘序以年之例,即此便爲例。主會次序暗襲《公羊》「其序則主會者爲之」 注 。語參舉以見其變,即此便爲義例,非必一定乃爲義例。

    經:壬申,公朝于王所。

    壬申,十月十日。有日而無月,史闕文。

    不用二傳日不繫月之説,以爲史闕,則經不足貴矣。不明古説,要能自立,如但以闕文從史説之,則説如不説。

    傳:鄭伯傅王,用平禮也。

    傅,相也。以周平王享晉文侯仇之禮享晉侯。

    「會鄭伯」傳云「夷故也」,説者云:夷,平也。此傳云「用平禮」,即杞子傳云「用夷禮」,夷,平也。稱爲叔父,猶以方伯之禮待之,襄以後乃稱伯父,故曰用平禮。非周平王之禮。

    傳:王命尹氏及王子虎、内史叔興父策命晉侯爲侯伯。

    以策書命晉侯爲伯也。《周禮》「九命作伯」。

    侯伯,二伯也。二伯同姓當稱伯父,此稱叔父者,以晉初起,統外方伯,用平禮,故始稱叔父。自襄公以下,乃稱伯父。

    傳:甯武子爲輔,鍼莊子爲坐,士榮爲大士。

    大士,治獄官也。

    大士若治獄官,不勝,不當殺之。下云「及其獄官」,蓋傳云爲當謂見事,不追敘在位之官職。

    傳:且明德也。

    隱其召君之闕,欲以明晉之功德。河陽之狩,趙盾之弑,泄冶之罪,皆違凡變例,以起大義危疑之理,故特稱仲尼以明之。

    孔子筆削,全經皆然,非獨此三條乃當説以改作。杜僅據此三條爲言者,欲以見凡不言者多爲史文也。

    經:二十有九年,春,介葛廬來。

    不稱朝,不見公,且不能行朝禮。雖不見公,國賓禮之,故書。

    史例有衛侯來會葬不見公故不書之傳,乃經例不書大國來,其云不見公不書,是傳不以空言説經之事託之于不見公耳,無不見公則不書之説。如此條即云不見公,而經書之,知經自有筆削,不據史文也。如以賓禮之,衛侯遠來,豈有不賓禮之者乎?《春秋》筆削,自與史法不同。

    經:秋,衛殺其大夫元咺及公子瑕。

    咺見殺稱名者,訟君求直,又先歸立公子瑕,非國人所與,罪之也。瑕立經年,未會諸侯,故不稱君。

    咺之有罪無罪,不從稱名見之。瑕不稱君,無意爲君也,故以咺及之。殺大夫稱名爲罪,諸侯立未會諸侯不稱君,皆杜最不通之説。

    經:晉人、秦人圍鄭。

    各使微者圍鄭,故稱人。

    傳明言晉侯、秦伯,鄭燭之武亦説秦伯,此爲貶之,則稱人。乃以圍鄭爲使微者,不用貶例,故其誤至此。

    傳:東門襄仲將聘于周,遂初聘于晉。

    公既命襄仲聘周,未行,故曰「將」;又命自周聘晉,故曰「遂」。自入春秋,魯始聘晉,故曰「初」。

    此不惟聘晉之始,亦如京師之始。襄仲本聘晉,如晉,道由京師,故以京師首之。傳不敢先君而後臣,故爲此説,而言外見實如晉,而文託重于周也。杜説殊不得微意。

    經:三十有 注 一年,春,取濟西田。

    晉分曹田以賜魯,故不繫曹。

    本爲魯田,昔爲曹,今得侵地,故不繫曹。曹取魯田,「公追戎于濟西」是也。

    不用師徒,故曰取 注 。

    克國不用師徒,乃不言滅、入而曰取,取邑則無論用師不用師皆言取,全經大例,衆所共知。杜云「不用師徒故曰取」,誤以國例説邑矣。當云「晉分于我,故不用師徒而取之。凡邑,不用師徒曰取」。「邑」當爲「國」字之誤。杜據誤字爲説,故諸條皆誤。説詳《五十凡考》。

    經:秋,衛人及狄盟。

    不地者,就狄廬帳盟。

    不地者,盟于狄地,不當以廬帳言之。

    經:夏,四月,辛巳,晉人及姜戎敗秦師于殽。

    晉侯諱背喪用兵,故通以賤者告。姜戎,姜姓之戎,居晉南鄙,戎子駒支之先也。晉人角之,諸戎掎之 注 ,不同陳,故言「及」。

    《春秋》貶之耳,非以微告也。言「及姜戎」,戎,微也,豈以不同陳故 言「及」?以大及小爲常例,不必言其陳不陳,又何論其同不同。

    經:晉人敗狄于箕。

    郤缺,稱人者,未爲卿。

    不用敗例,故爲此説,不知此三世例。晉文初亡,政在諸侯,大夫帥師不目,自陽處父以後乃目之,自不關爲卿不爲卿。

    傳:葬僖公,緩。

    今在此,簡編倒錯。

    此劉氏引傳解經時失檢者。此爲傳文大例,如此者數十百條。

    文公篇第六

    經: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

    先君未葬,而公即位,不可曠年無君。

    踰年得即位,不以葬爲斷。未殯則不得即位,凡在殯後,皆得即位。

    經:天王使叔服來會葬。

    叔,氏;服,字。

    叔爲伯仲,服乃實字。

    經:天王使毛伯來錫公命。

    毛,國;伯,爵。諸侯爲王卿士者。

    毛,畿内世卿,非外諸侯。誤讀傳文,以爲外諸侯,如鄭、虢之比。

    經:晉侯伐衛。

    晉襄公先告諸侯而伐衛。雖大夫親伐,而稱「晉侯」,從告辭也。

    二伯事皆以君爲主,宣、成以後,大夫乃專征伐。此非從告辭。

    經:衛人伐晉。

    衛孔達爲政,不共盟主,興兵鄰國,受討喪邑,故貶稱人。

    貶稱人,是也。他條不言褒貶以爲從赴告者,非。

    經:秋,公孫敖會晉侯于戚。

    禮:卿不會公侯,而《春秋》魯大夫皆不貶者,體例已舉,故據用魯史成文而已。内稱公,卒稱薨,皆用魯史。

    此内外例,本傳無文,用二傳相補。

    經:冬,十月,丁未,楚世子商臣弑其君頵。

    商臣,穆王也。弑君例在宣四年。

    以子弑父,尤爲大變,不得以「稱名罪之」爲説。

    經:二年,春,王二月,甲子,晉侯及秦師戰于彭衙,秦師敗績。

    孟明名氏不見,非命卿也。

    大夫帥師,非中國大夫不見于經。孟明,卿也,以秦國例不書之。

    經:三月,乙巳,及晉處父盟。

    處父爲晉正卿,不能匡君以禮,而親與公盟,故貶其族。族去,則非卿,故以微人常稱爲耦,以直厭不直。

    晉爲二伯,比公,其臣尊同天子之卿,比魯君爵秩相等,公如晉言朝晉。以卿與公盟,正得其當,何以責處父非禮?此《春秋》内外例。内尊其君,于相嫌之地别異之,故去處父氏,以申公之尊。此經意如此,不可以直不直言之。

    經:公子遂如齊納幣。

    傳曰:禮也。僖公喪終此年十一月,則納幣在十二月也。《士昏》禮六 ,其一納采,納徵始有「玄纁束帛」,諸侯則謂之納幣,其禮與士禮不同。蓋公爲太子時已行昏禮。

    傳譏服中生子,則喪中不得議昏。傳言「禮」者,專謂娶元妃爲禮,爲全經禮制發傳,不專爲本事。杜以《公羊》「譏喪娶」,謂議昏在早,不用其説,故以爲太子時已行昏禮;不知其説仍與傳即位禮不合,仍當以譏喪娶説補足之。

    傳:秋,八月,丁卯,大事于太廟,躋僖公,逆祀也。

    僖 注 是閔兄,不得爲父子。嘗爲臣,位應在下,令居閔上 注 ,故曰逆祀。

    爲人後者爲之子,臣、子一也。「不得爲父子」,何以傳以祖禰父子言之?

    傳:凡君即位,好舅甥,脩昏姻,娶元妃以奉粢盛,孝也。

    謂諒闇既終,嘉好之事通于外内,外内之禮始備。此除凶之即位也。于是遣卿申好舅甥之國,脩禮以昏姻也。元妃,嫡夫人。奉粢盛,共祭祀。

    三年喪畢,乃行吉禮。祭,經猶譏,何況昏娶?此傳言即位娶元妃之禮,以爲太子妃,不升爲夫人之禮。

    經:夏,五月,王子虎卒。

    不書爵者,天王赴也。翟泉之盟,雖輒假王命 注 ,周王因以同盟之例爲赴。

    王子,猶内之稱公子,親之,不舉爵號,卒應名。王子即如爵,書王子以明尊卑,又以起王子猛卒,爲奪其尊之辭。不得爲同盟乃卒。

    經:秦人伐晉。

    晉人恥不出,以微者告。

    秦用師例稱人。

    經:雨螽于宋。

    自上而墮,有似于雨。宋人以其死爲得天祐 注 ,喜而來告,故書。

    此爲記異,非因宋告乃書。宋人亦不以此爲喜也。

    傳:夏,四月,乙亥,王叔文公卒,來赴,弔如同盟,禮也。

    王子虎與僖公同盟于翟泉,文公是同盟之子,故赴以名。傳因王子虎異于諸侯,王叔又未與文公盟,故于此顯示體例也。經書五月,又不書日,從赴也 注 。

    言如同盟,則不必實同盟。傳之言同盟,不以見經爲據,杜以爲因父及子,非也。傳有日,經無者,畧之。

    經:冬,十有一月,壬寅,夫人風氏薨。

    僖公母,風姓也。赴同祔姑,故稱夫人。

    已立爲夫人,故稱夫人,不謂偶行其禮乃稱。果爲夫人,亦不因不行其禮不稱夫人。杜誤解傳文。

    傳:公曰:「同盟滅,雖不能救,敢不矜乎?吾自懼也。」

    秦、江同盟。不告,故不書。

    傳之言同盟,不以見經爲據,同盟者甚多,不皆書也。以爲不告不書,非是。

    經:王使召伯來會葬。

    召伯,天子卿也。召,采地;伯,爵也。來不及葬,不譏者,不失五月之内。

    稱伯,字也;稱字,天子大夫,非卿。葬時來會于葬地,故先書葬,後書會葬。

    經:晉殺其大夫陽處父。

    處父侵官,宜爲國討,故不言賈季殺。

    二傳之説爲是,杜説殺大夫例最謬。

    經:閏月不告月,猶朝于廟。

    諸侯每月必告朔聽政,因朝宗廟。文公以閏非常月,故闕不告朔。

    如泥君舉必書之例,則此一事全經當書二千餘次,豈復成爲經?君舉乃書,則不舉不書,此乃書不舉。

    傳:閏月不告朔,非禮也。

    經稱「告月」,傳稱「告朔」,明告月必以朔。

    以非正月,故言月不言朔。當用《穀梁》説。告朔必以朔,不待言。

    經:七年,春,公伐邾。三月,甲戌。取須句。

    須句,魯之封内屬國也。僖公反其君之後,邾復滅之,書「取」,易也。例在襄十三年。

    言伐而後言取,則非易也。

    經:宋人殺其大夫。

    宋人攻昭公,并殺二大夫,故以非罪書。

    不名,本與曹大夫不名相起,以見非大夫,此爲正説。據傳以爲衆辭,故不名。且言非其罪,是論其事之得失,何嘗以不名爲非罪?更無以此爲通例徧説全經。凡殺大夫名者,皆有罪耶?

    經:戊子,晉人及秦人戰于令狐。

    趙盾廢嫡而外求君,故貶稱「人」。晉諱背先蔑,而夜薄秦師,以戰告。

    言戰不言勝敗,畧之也。此夜薄秦而以戰爲言,足見「皆陳曰戰,未陳曰敗」之非通例。如通例,則當云「晉人敗秦人于令狐」矣。

    經:冬,徐伐莒。

    不書將帥,徐夷告辭畧。

    《春秋》之死不必言告辭。

    傳:書曰「宋人殺其大夫」,不稱名,衆也,且言非其罪也。

    不稱殺者及死者名 注 ,殺者衆,故名不可知;死者無罪,則例不稱名。

    傳明文云「不稱名,衆也」,以衆爲不名之正解,且言「非其罪」,是言其事之得失不于不稱名言之。杜乃以不名爲無罪之通例,不惟説本條,推之不名之曹大夫,并推之有名大夫;枝葉雖繁,本根初不平實,此杜之巨謬也。

    經:乙酉,公子遂會雒戎,盟于暴。

    公子遂不受命而盟,宜去族,善其解國患,故稱公子以貴之。

    暗襲二傳公子結之説以説暴盟,望文生訓,非也。

    經:宋人殺其大夫司馬,宋司城來奔。

    司馬死不舍節,司城奉身而退,故皆書官而不名,貴之。

    經書司馬、司城與書宰,以備三公之制,《春秋》惟見三官名,意本在此,而傳以不舍節、公以司城逆意諸爲説者,事實也。孔子曰:「其事則齊桓晉文,其義則某竊取。」因有其事,書官以别取義,經意與事實不相背也。

    傳:冬,襄仲會晉趙孟,盟于衡雍,報扈之盟也。遂會伊雒之戎。

    伊雒之戎將伐魯,公子遂不及復君,故專命與之盟。

    「戎將伐魯」,臆造事實,又自生善惡。

    傳:書曰「公子遂」,珍之也。

    珍,貴也。大夫出竟,有可以安社稷利國家者,專之可也 注 。

    不言公子,則當言遂會伊雒之戎盟于暴,遂嫌爲名,又嫌爲遂事,辭窮,故稱公子。珍之者,以遂盟戎,舉公子,見其尊貴。二事皆君命,不可以《公羊》「公子結要盟」之説説之。

    傳:公以其官逆之,皆復之,亦書以官,皆貴之也。

    卿違從大夫,公賢其效節,故以本官逆之,請宋而復之。司城官屬悉來奔,故言「皆復」。

    「皆復」之「皆」字因下「皆」字誤衍,傳無官屬悉來之文,不可以别傳之説牽混言之。

    經:九年,春,毛伯來求金。

    求金以共葬事。雖踰年而未葬,故不稱王使。

    于葬變除,此杜氏短喪之説。經意不以葬爲斷,所謂三年不稱王也。

    經:晉人殺其大夫先都。

    以作亂討,故書名。

    書名,正也。以此爲罪,冤獄多矣。

    經:冬,楚子使椒來聘。

    稱君以使大夫,其禮辭與中國同。椒不書氏,史畧文。

    初稱人聘,進稱君使不氏大夫聘,終稱名氏大夫聘,以次而如 注 ,《春秋》之序也,豈史文之畧也?

    經:十年,春,王三月,辛卯,臧孫辰卒。

    公與小斂,故書日。

    傳有不推于他條之説,此類是也。

    傳:襄仲聘于宋,且言司城蕩意諸而復之。

    八年 注 意諸來奔,歸不書,史失之。

    凡大夫來奔者,歸例不書,豈可以爲史失之據?此足見杜于經例多不通。

    傳:冬,十月,甲午,敗狄于鹹,獲長狄僑如 注 。

    不書,賤夷狄也。

    不以爲告畧,歸于孔子者,爲爲内事也。惜不以此推于他條。

    經:杞伯來朝。

    復稱伯,舍夷禮。

    伯、子、男一也,非舍夷禮。

    經:冬,十有二月,戊午,晉人、秦人戰于河曲。

    稱「人」,秦、晉無功,以微者告也。「皆陳曰戰」,例在莊十一年。

    稱「人」,畧之,非以微者告。言戰不言敗,亦畧之。據傳文,非皆陳。

    傳:故書曰:「郕伯來奔。」不書地,尊諸侯也。

    既尊以爲諸侯,故不復見其竊邑之罪。

    杜于經下云「稱爵,見公以諸侯禮迎之」,以禮節變名稱,此杜氏之巨謬。據傳而論,郕伯以去年卒,太子當立,而自安于夫鍾,故今書郕人乃别立君,而世子以地來奔。郕爲小國,稱伯,公因其以地來,尊崇,逆以諸侯大國之禮,故曰「非禮」。書曰「郕伯」,見其非諸侯大國之君。謂之郕伯,原其已踰年,得稱君,非經以逆禮而書人之子以其父之爵也。可稱郕伯,經乃書之;因書伯,可見以侯禮逆之爲失禮。大夫以地則當言以地,今不言者,尊君也。君得專地,大夫不得專地,故君不言以地,而三叛則言地也。

    經:夏,五月,乙亥,齊侯潘卒。

    乙亥,四月二十九日。書五月,從赴。

    明係《長曆》推算之誤,以爲從赴,然則五月無乙亥,赴何以遲二日?遂以本月所無之日赴耶?

    經:秋,七月,有星孛入于北斗 注 。

    既見而後 注 入北斗。

    斗有杓,故言入。與他孛同,非有見而後入之異。

    經:晉人納捷菑于邾,弗克納。

    邾有成君,晉趙盾不度于義,而大興諸侯之師,涉邾之竟,見辭而退。雖有服義之善,所興者廣,所害者衆,故貶稱人。

    本傳無文,本二傳説。

    經:九月,甲申,公孫敖卒于齊。

    既許復之,故從大夫例書卒。

    此亦書日,何以不云「公與小斂」耶?知書日不以小斂爲據。專説益師,不可推于他條。

    經:公子商人弑其君舍。

    舍未踰年而稱君者,先君既葬,舍已即位。例在宣四年。

    成舍爲君,所以重商人之弑。以葬爲書君,經無此例,傳無明説。且昭公葬不書,五月卒,七月弑,相去二月,不必在葬後。

    經:冬,單伯如齊。

    單伯,周卿士。爲魯如齊,故書。

    書如齊,是内臣之例。若外大夫爲魯事往者多矣,不書「如」,一定之例也。

    經:齊人執單伯。

    諸侯無執王使之義,故不依行人例。

    單伯,監大夫也,與内臣執同例。

    傳:十四年,春,頃王崩。周公閱與王孫蘇争政,故不赴。凡崩、薨,不赴則不書;禍、福,不告亦不書。懲不敬也。

    欲使怠慢者自戒 注 。

    争政不赴,説見《史記》。此皆爲削例,所以懲創其事,故不書。

    傳:書曰「宋子哀來奔」,貴之也。

    貴其不食汙君之禄,辟禍速也。

    子哀來奔,二傳無説,傳以爲高哀,則高氏,哀名。稱曰子哀,如王人子突以子配名,如子般、子野之比。美其事,故褒之稱子;亦以宋爲大國,可以稱子。如齊大國稱高子,宋孔父稱字。子哀稱子,皆實可稱字稱子,乃稱之。

    傳:冬,單伯如齊,請子叔姬,齊人執之。

    恨魯恃王勢以求女故。

    單伯,爲魯監。襄仲告王,請以王寵求昭姬,王不特遣使,以單伯王臣、在魯,即命單伯以王命往,故經書「如」、「執」,皆從内臣之例。杜不得此例,遂以單伯爲王臣,全與經例相反矣。

    經 注 :單伯至自齊。

    此内臣執而致之之例,若王臣,例不言至。單伯王臣,而爲監于魯,故經書同内臣。杜不知此義。

    傳:齊人許單伯請而赦之,使來致命。

    以單伯執節不移,且畏晉,故許之。

    并致,將歸子叔姬。

    傳:書曰「單伯至自齊」,貴之也。

    單伯爲魯拘執,既免而不廢禮,終來致命,故貴而告廟。

    大夫執者則致,是經常例,不必言告廟。

    傳:凡勝國,曰「滅之」;獲大城焉 注 ,曰「入之」。

    得大都而不有。

    大城當指國言,非以外之大都。

    傳:凡諸侯會,公不與,不書,諱君惡也。

    謂國無難,不會義事,故爲惡。不書,謂不國别序諸侯 注 。

    不與,謂公至會爲諸侯所外,恥辱深,故不書,爲諱惡。若外會,公不與而書者多矣,不以諱,惟爲諸侯所外,乃諱之。 照經本改。

    經:夏,五月,公四不視朔。

    《春秋》十二公,以疾不視朔非一也,義無所取,故特舉此以表行事。

    此于筆削隱見之例畧有所窺,惜不能推盡其餘。

    經:冬,十有一月,宋人弑其君杵臼。

    稱君,君無道也。例在宣四年。

    二傳稱人以弑,衆失君之辭,以衆弑則君無道可知;書臣以弑,是以一人弑君,故以爲臣之罪。本傳「稱君君無道」,君當爲「人」之誤字。本經書人以弑,傳云「書曰宋人弑其君杵臼,君無道也」,可知君爲人字之誤。經有書人、稱臣二者之異,然莫不稱君。據宣四年書「鄭公子歸生弑其君」,此稱臣也,與本經惟一稱人、一稱名爲異,其稱君皆同,不能謂稱君爲「君無道」。杜據誤字爲説,故不得稱君之實。

    傳:書曰「宋人弑其君杵臼」,君無道也。

    始例發于臣之罪,今稱國人,故重明君罪。

    杜據誤本「稱君君無道」爲説,故語欠明晰。當云:稱人以弑,衆弑君之辭,故曰君無道。傳例曰:稱人,君無道也。

    經:十有七年 注 ,春,晉人、衛人、陳人、鄭人伐宋。

    自閔、僖以下終于《春秋》,陳侯常在衛侯上,今大夫會在衛下。傳不言陳公孫寧 注 後至,則寧位非上卿故也。

    經:齊侯伐我西鄙。

    西,當爲「北」,蓋經誤。

    四鄙之例,莒在東,邾在南,齊在西北。「齊人伐我西鄙」五見于經,此常例也。此「西」字二傳所同,傳并無明説,今據傳改經,可謂荒唐。

    經:夏,五月,戊戌,齊人弑其君商人。

    不稱盜,罪商人。

    傳例:凡弑君稱人,君無道。

    經:冬,十月,子卒。

    先君既葬不稱君者,魯人諱弑,以未成君書之。子,在喪之稱。

    自生例而自解之,皆無稽之談。

    經:莒弑其君庶其。

    稱君,君無道也。

    此小國例稱國弑,如大國稱人;稱人弑,如大國稱臣。杜説甚誤。

    傳:公冉務人曰:「若君命,可死;非君命,何聽?」弗聽,乃入,殺而埋之馬矢之中。

    惠伯死不書者,史畏襄仲,不敢書殺惠伯。

    以此責太史,恐未平允。

    傳:「夫人姜氏歸于齊」,大歸也。

    惡、視之母出姜也。嫌與有罪出者異,故復發傳。

    有罪皆言「孫」,不相嫌;嫌則當云「嫌與有罪出者同」,不當云「異」,恐係字誤。

    注  告朔朝廟例:按《春秋左氏傳》此條杜注,「朝廟」作「朝正」,當據改。

    注  經:原無,據文例擬補。

    注  傳:原無,據文例擬補。

    注  然後:詳文意,此「後」字似衍,當删。

    注  傳:原無,據文例擬補。下條「傳」字同。

    注  歸趣:《左傳》杜注作「歸宿」,當據改。又杜注「傳」上有「故」字,當據補。

    注  言其實:《左傳》杜注作「隨其實」,當據改。

    注  來赴以名:「來」字原脱,據《左傳》杜注補。

    注  經:原無,據文例補。

    注  傳:原無,據文例補。

    注  虞于正寢:據《左傳》杜注,此句之下有「所謂反哭於寢」六字,當補入。

    注  經:原無,據文例補。下條「經」字同。

    注  傳:原無,據文例補。

    注  傳:原無,據文例補。此下四條「傳」皆同。

    注  他公:原作「他人」,據《左傳》杜注改。

    注  稱同姓大夫:「稱」字原脱,據《左傳》杜注補。

    注  使其弟年來聘:「來」字原脱,據《左傳》補。

    注  戎伐凡伯:「伐」原誤作「發」,據《左傳》改。

    注  夏之愆陽,秋之伏陰:《漢書·五行志》作「冬之愆陽,夏之伏陰」,當據改。

    注  禱于河:《左傳》杜注作「禱河」,則「于」字當删。

    注  此解經書霖:「經」字原脱,據《左傳》杜注補。

    注  諸:原作「諸侯」,據《左傳》杜注删。

    注  不敢:《左傳》杜注作「謙不敢」,此脱「謙」字。

    注  郜子:疑爲「郯子」之誤。

    注  仍叔之子:原誤倒作「仍叔子之」,據《左傳》乙。

    注  夏聘秋:據文意,「秋」下似脱「釋」字。

    注  顯天時以相事:「相事」原誤作「指事」,據《左傳》杜注改。

    注  嘉鄭忽:《左傳》杜注作「嘉美鄭忽」,當據補「美」字。

    注  九年春:「春」字原脱,據《左傳》補。

    注  凡諸侯之女行:「行」字原脱,據《左傳》補。

    注  各隨本而書之耳:原作「各隨本事而書之」,據《左傳》杜注删、補。

    注  嘗:原作「常」,據文意改。

    注  癸巳:原作「癸未」,據《左傳》經文改。

    注  以俟後賢:「俟」原作「待」,據杜預《春秋左氏傳序》改。

    注  傳:原誤作「經」。

    注  經:原誤作「傳」。下條「經」同。

    注  卒葬皆書:「葬」字原脱,據《左傳》杜注補。

    注  齊侯葬紀伯姬:「侯」字原脱,據《左傳》經文補。

    注  受:原脱,據《左傳》杜注補。

    注  故不稱名:原作「故不名」,據《左傳》杜注補「稱」字。

    注  列成:原作「成列」,據《左傳》杜注乙。

    注  始通中國:據《左傳》杜注,「中國」作「上國」,當據改。

    注  凡師:「師」字原脱,據《左傳》傳文補。

    注  八月:原作「七月」,據《左傳》經文改。

    注  無善事可稱:《左傳》杜注作「無善事可褒」,當據改。

    注  盟會:原作「會盟」,據《左傳》杜注乙。

    注  蓋齊桓請王命:「蓋」字原脱,據《左傳》杜注補。

    注  敬從:原作「敬服」,據《左傳》杜注改。

    注  皆以爲魯女:「爲」字原脱,據《左傳》杜注補。

    注  則專之可也:「則」字原脱,據《左傳》杜注補。

    注  而:此字原脱,據《左傳》杜注補。

    注  君臣同辭者:「者」原作「也」,據《左傳》杜注改。

    注  會外大夫葬:「外」字原脱,據《左傳》杜注補。

    注  賢而字之:「字」原誤作「立」,據《左傳》杜注改。

    注  夫人姜氏孫于邾:原作「夫人孫于齊」,據《左傳》經文改補。

    注  諱國惡:「國」原作「君」,據《左傳》傳文改。

    注  而:此字原脱,據《左傳》杜注補。

    注  王正月:原誤作「王二月」,據《左傳》經文改。

    注  反哭成喪:「成喪」原誤作「成哀」,據《左傳》杜注改。

    注  蔡人嫁之:「之」下原衍一「也」字,據《左傳》傳文删。

    注  受齊命討陳之罪:「討陳之罪」四字原脱,據《左傳》杜注補。

    注  修虞之祀:「祀」原誤作「禮」,據《左傳》杜注改。

    注  經:原無,據文例補。

    注  淫而與弑:《左傳》杜注作「淫而與殺」,當據改。

    注  以成人之禮書:句末原衍一「之」字,據《左傳》杜注删。

    注  又重發:《左傳》杜注「又」作「復」,當據改。

    注  謂器用不具:「謂」字原脱,據《左傳》杜注補。

    注  先後:原脱,據《左傳》杜注補。

    注  而不見始隕之星:「而」字原脱,據《左傳》杜注補。

    注  皆從赴:「皆」字原脱,據《左傳》杜注補。

    注  公:原脱,據《左傳》杜注補。

    注  故:原脱,據《左傳》杜注補。

    注  皆文王子:原作「皆文王之子」,衍一「之」字,據《左傳》杜注删。

    注  姑存之辭:原作「姑在之詞」,據《左傳》杜注改。下《辨正》中「姑存之辭」亦因之而改。

    注  逆婦:原作「迎婦」,據《左傳》杜注補。

    注  其事則未聞:「未聞」原作「不聞」,據《左傳》杜注改。

    注  因其罪:據上下文意,似當作「因其無罪」。

    注  書子以善之:「書子」原作「稱子」,據《左傳》杜注改。

    注  此「春」字原脱,據《左傳》傳文補。

    注  以師屬晉:「屬晉」原作「屬夷」,據《左傳》杜注改。

    注  楚人恥敗:「人」字原脱,據《左傳》杜注補。

    注  「其序」云云,見《公羊傳·昭公十二年》,原文作「其序則齊桓晉文,其會則主會者爲之也」。

    注  有:原脱,據《左傳》經文補。

    注  故曰取:「故」字原脱,據《左傳》杜注補。

    注  諸戎掎之:「掎」原誤作「犄」,據《左傳》杜注改。

    注  僖:原作「僖公」,據《左傳》杜注删改。

    注  令居閔上:「令」原誤作「今」,據《左傳》杜注改。

    注  雖輒假王命:「雖」字原脱,據《左傳》杜注補。

    注  得天祐:「祐」原誤作「祜」,據《左傳》杜注改。

    注  從赴也:「也」原誤作「告」,據《左傳》杜注改。

    注  不稱殺者及死者名:原作「不稱略殺者者名」,據《左傳》杜注改。

    注  專之可也:「也」字原脱,據《左傳》杜注補。

    注  以次而如:據文意,似應作「以次而加」,因形近致誤也。

    注  八年:原作「八月」,據《左傳》杜注改。

    注  僑如:原作「矯如」,據《左傳》改。

    注  有星孛入于北斗:「入」字原脱,據《左傳》經文補。

    注  後:據《十三經注疏校勘記》,當作「移」。

    注  自戒:原誤作「日戒」,據《左傳》杜注改。

    注  經:原作「傳」,據文例改。

    注  獲大城焉:「焉」字原脱,據《左傳》傳文補。

    注  謂不國别序諸侯:「謂」字原脱,據《左傳》杜注補。

    注  十有七年:原誤作「十有一年」,據《左傳》經文改。

    注  陳公孫寧:原誤作「衛公孫寧」,據《左傳》杜注改。

本站推荐:尚书考异孝经注疏古经解钩沉春秋毛氏传春秋本义习斋四存编春秋左氏传说淮南子译注古文孝经指解四书辨疑

春秋左传杜氏集解辨正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贪玩中文网只为原作者廖平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廖平并收藏春秋左传杜氏集解辨正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