贪玩中文网 > 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 > 第二十三 司空圖 附唐人論詩雜著 [1]

第二十三 司空圖 附唐人論詩雜著 [1]

推荐阅读:孙子兵法三十六计陆陇其家训译注酸甜苦辣咸大杂烩美学漫步老古董人物志译注古琴疏中麓画品

贪玩中文网 www.tanwanzw.com,最快更新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最新章节!

    司空圖字表聖,河中虞鄉人,咸通末進士,僖宗時用爲知制誥、中書舍人,後歸隱中條山,唐亡,不食而卒。表聖有《與王駕論詩書》《與李生論詩書》,及《詩品》二十四則。表聖詩文迥然與唐末諸人不同,故蘇軾稱其淵雅有承平之遺風。又云:“表聖自列其詩之有得於文字之表者二十四韻,恨當時不識其妙。”《四庫提要》亦稱其持論非晚唐所及,《詩品》亦深解詩理。

    表聖《與王駕論詩書》,明胡應麟論爲“擷重概輕,繇巨約細,品藻不過十數公,而初盛中晚,肯綮悉投,名勝略盡”。至《與李生論詩書》,則後人所論味外味之説所自出也。録表聖之論於次:

    國初,主上好文雅,風流特甚,沈、宋、始興之後,傑出于江寧,宏肆于李、杜,極矣。右丞、蘇州,趨味澄敻,若清風之出岫。大曆十數公,抑又其次焉。元、白力勍而氣孱,乃都市豪估耳。劉公夢得、楊公巨源,亦各有勝會。閬仙、東野、劉得仁輩,時得佳致,亦足滌煩。厥後所聞,逾褊淺矣。(《與王駕論詩書》)

    文之難而詩之難尤難,古今之喻多矣,而愚以爲辨於味而後可以言詩也。江嶺之南,凡足資於適口者,若醯非不酸也,止於酸而已,若鹺非不鹹也,止於鹹而已。中華之人,所以充饑而遽輟者,知其鹹酸之外,醇美者有所乏耳。彼江嶺之人習之而不辨也,宜哉。詩貫六義,則諷諭抑揚,渟蓄淵雅,皆在其間矣。然直致所得,以格自奇,前輩諸集,亦不專工於此,矧其下者耶!王右丞、韋蘇州,澄澹精緻,格在其中,豈妨於遒舉哉?賈閬仙誠有警句,然視其全篇,意思殊餒,大抵務於蹇澀,方可致才,亦爲體之不備也,矧其下者哉!噫,近而不浮,遠而不盡,然後可以言韻外之致耳。(《與李生論詩書》) [2]

    《詩品》一書,可謂爲詩的哲學論,于詩人之人生觀,以及詩之作法,詩之品題,一一言及,驟觀似無端緒可尋,今將《二十四詩品》,排比於次:

    一、論詩人之生活:《疏野》《曠達》《沖淡》。

    二、論詩人之思想:《高古》《超詣》。

    三、論詩人與自然之機關:《自然》《精神》。

    四、論作品陰柔之類:《典雅》《沈著》《清奇》《飄逸》《綺麗》《纖穠》。陽剛之美:《雄渾》《悲慨》《豪放》《勁健》。

    五、論作法:《縝密》《委曲》《實境》《洗煉》《流動》《含蓄》《形容》。

    盛唐詩人身處太平之時,胸中之趣,自有得於意言之表者。元白之時,天下已亂,發而爲新樂府,譏刺諷諫,猶冀得邀當局之垂聽,謀現狀之改進。及于表聖,時則大亂已成,哀歌楚調,同爲無補,於是抹殺現實而另造一詩人之幻境,以之自遣,《二十四詩品》之作,蓋以此也。《曠達》云:“生者百歲,相去幾何?歡樂苦短,憂愁實多,何如樽酒,日往煙蘿?”即指示此出路。在此虚幻之境地,遂有虚幻之人生,如云:

    窈窕深谷,時見美人。————《纖穠》

    畸人乘真,手把芙蓉。————《高古》

    幽人空山,過雨采蘋。————《自然》

    高人惠中,令色絪緼。御風蓬葉,泛彼無垠。————《飄逸》

    此虚幻之人生,又皆有虚幻之人生觀,如云:

    素處以默,妙機其微。————《沖淡》

    黄唐在獨,落落玄宗。————《高古》

    體素儲潔,乘月返真。————《洗煉》

    少有道氣,終與俗違。————《超詣》

    王士禛《香祖筆記》云:“表聖論詩,有《二十四品》,余最喜‘不著一字,盡得風流’八字。”又云:“‘采采流水,蓬蓬遠春’二語,形容詩境亦絶妙。”“詩境”二字,漁洋特爲拈出。趙執信《談龍録》則云:“觀其所第二十四品,設格甚寬,後人得以各從其所近,非第以‘不著一字,盡得風流’爲極則也。”今以表聖之書考之,知漁洋所云之詩境,僅爲表聖所舉種種幻境之一部。《綺麗》云:“月明華屋,畫橋碧陰,金樽酒滿,伴客彈琴。”《高古》云:“月出東斗,好風相從。太華夜碧,人聞清鐘。”《勁健》云:“巫峽千尋,走雲連風。”《豪放》云:“天風浪浪,海山蒼蒼。”何一而非詩境,惜漁洋之未及知也。 [3]

    漁洋論詩,獨主神韻,擷取《詩品》諸語,張其宗風,一若表聖之言,與漁洋若合符契者。考之表聖集中,則又不然,今録其《詩賦贊》於次,亦可見其持論之不主一格矣:

    知道非詩,詩未爲奇,研昏練爽,戛魄淒肌。神而不知,知而難狀,揮之八垠,卷之萬象。河渾沇清,放恣縱横,濤怒霆蹴,掀鼇倒鯨。鑱空擢壁,琤冰擲戟,鼓煦呵春,霞溶露滴。鄰女有嬉,補袖而舞,色絲屢空,續以麻絇。鼠革丁丁,焮之則穴,蟻聚汲汲,積而成垤。上有日月,下有風雅,歷眩自是,非吾心也。

    唐人論詩雜著,今存於世者,有《二南密旨》(題賈島撰),《文苑詩格》(題白樂天撰),《詩格》、《詩中密旨》(題王昌齡撰),《評詩格》(題李嶠撰),《詩議》、《詩評》、《詩式》(題僧皎然撰),《緣情手鑒詩格》(題李洪宣撰),《風騷要式》(題徐衍撰),《風騷旨格》(題齊己撰),《詩格》(題僧文彧撰),《流類手鑒》(題僧虚中撰),《詩評》(題僧景淳撰),《詩中旨格》(題王玄撰),《詩格》(題王叡撰),《詩要格律》(題王夢簡撰),《雅道機要》(題徐寅撰),《金針詩格》(題白樂天撰)等諸編,大抵出於假託,然其爲唐末之作,則似可信,宋蔡寬夫《詩話》所謂“唐末五代俗流以詩自名者,多好妄立格法,取前人詩句爲例,議論鋒出”者也。 [4]

    就諸書論之,皎然《詩式》之論較高,嘗謂詩有四不,四深,二要,二廢,四離,六迷,六至,七德,五格,十九體。其言四不,二要,七德,十九體者,語尤有見 [5] 。附録於次 [6] :

    氣高而不怒,怒則失於風流。力勁而不露,露則傷於斤斧。情多而不暗,暗則蹶於拙鈍。才贍而不疏,疏則損於筋脈。

    要力全而不苦澀。要氣足而不怒張。

    詩有七德:一識理;二高古;三典麗;四風流;五精神;六質幹;七體裁。

    辨體有一十九字:高(風韻切暢曰高)。逸(體格閑放曰逸)。貞(放詞正直曰貞)。忠(臨危不變曰忠)。節(持節不改曰節)。志(立志不改曰志)。氣(風情耿耿曰氣)。情(緣情不盡曰情)。思(氣多含蓄曰思)。德(詞温而正曰德)。誡(檢束防閑曰誡)。閑(情性疏野曰閑)。達(心跡曠誕曰達)。悲(傷甚曰悲)。怨(詞理淒切曰怨)。意(立言曰意)。力(體裁勁健曰力)。靜(非如松風不動、林狖未鳴,乃謂意中之靜)。遠(非謂淼淼望水、杳杳看山,乃謂意中之遠)。 [7]

    《風騷旨格》論詩有六義,十體,十勢,二十式,四十門,六斷,三格。其言勢者有獅子返擲勢,猛虎踞林勢,丹鳳銜珠勢,毒龍顧尾勢,孤雁失群勢,洪河側掌勢,龍鳳交吟勢,猛虎投澗勢,龍潛巨浸勢,鯨吞巨海勢。詞鄙喻陋,真蔡寬夫所謂“覽之每使人拊掌不已”者也。其書未必出於齊己,然唐末人之荒陋,則由此可見。

    唐末江南詩人張爲,有《詩人主客圖》一卷。共立六主,其下各有上入室、入室、升堂,及門之殊,宋人詩派之説,實本於此。所謂六主者如次:

    廣大教化主白居易。高古奥逸主孟雲卿。清奇雅正主李益。清奇僻苦主孟郊。博解宏拔主鮑溶。瓌奇美麗主武元衡。

    此中所指六主及其標名,皆不盡可解,晚唐詩人之論,有如此者。至謂白居易之“升堂”則有盧仝、顧況;孟雲卿之“上入室”則有韋應物,“入室”則有李賀、杜牧;李益之“入室”則有張籍、姚合,“升堂”則有馬戴、賈島;武元衡之“上入室”則有劉禹錫,“入室”、“升堂”則有趙嘏、許渾。尤比擬不倫,無從索解,既常俗所推稱,附記於此。

    * * *

    [1] 1932年講義此節題作《皎然詩式及司空圖詩品》,首節云:“唐人詩話著録於《四庫總目》者,有孟棨《本事詩》、司空圖《詩品》及《樂府古題要解》、皎然《詩式》、《詩法源流》,《二南密旨》諸書。《本事詩》旁採故實,涉及文學批評者極少,姑不置論。《樂府古題要解》題吴兢撰,《詩法源流》不著姓名,《二南密旨》題賈島撰,皆出依託,亦不論。”

    [2] 1933年講義下云:“表聖此論,以味外之味、韻外之致爲極則,其論衍爲嚴羽之羚羊掛角,無迹可求,衍爲王士禛之神韻論,斯皆其遺胤也。”

    [3] 1933年講義述《詩品》一節,較此有很大不同,在列舉二十四品目後云:“《提要》謂其諸體畢備,不主一格,然表聖論詩,意境清遠,自有其宗旨所在,不可不知也。”後據王士禛説,全録《沖淡》《纖穠》《自然》《含蓄》《清奇》五品,“以見嚴、王一派所祖,非謂表聖之論盡於此也”。又云:“表聖《詩品》立論高遠,造語清妍,後代文人爲之傾倒者至衆,起而模仿之作品亦極多,故有《續詩品》《詞品》《續詞品》《補詞品》《文品》《文頌》《賦品》之作,表聖之爲後人景慕可知矣。袁枚《續詩品》自序曰:‘余愛司空表聖《詩品》,而惜其祇標妙境,味寫苦心,爲若干首續之。陸士衡云:雖隨手之妙,良難以詞諭,要所能言者,盡於是耳。’枚之此論,殆欲爲表聖諍臣,然妙境既具,無待贅論也。”

    [4] 1932年本講義此節云:“晚唐論詩在元白及司空圖外别有一派,其論極平凡,其引喻極鄙陋,然在當時則極盛行。其書僅存齊己《風騷旨格》,餘則散佚久矣。蓋立論淺陋,雖盛於一世而終歸泯没,亦自然之理也。宋《蔡寬夫詩話》有一則記此者,附識於此:‘唐末五代俗流以詩自名者,多好妄立格法,取前人詩句爲例,議論鋒出,甚而有師子跳擲、毒龍顧尾等勢,覽之每使人拊掌不已。大抵皆宗賈島輩,謂之賈島格,而於李、杜特不少假借。李白“女媧弄黄土,摶作愚下人。散在六合間,濛濛若埃塵”,目曰調笑格,以爲談笑之資;杜子美“冉冉谷中寺,娟娟林外峯。欄干更上處,結締坐來重”,目爲病格,以爲言語突兀,聲勢蹇澁,此豈韓退之所謂“蚍蜉撼大樹,可笑不自量”者邪?’”

    [5] 此節,1932年本講義作:“皎然,長城謝氏子,名晝,靈運十世孫,居湖州杼山,中年了心地法門,文章雋麗,顔真卿、韋應物皆重之。《書録解體》有《詩式》五卷、《詩議》一卷。陳氏曰:‘唐僧皎然撰,以十九字括詩之體。’今所傳本非五卷,可疑者一。又一十九體乃末一條,故《總目提要》疑陳氏不應舉以概全書。《提要》又云:‘皎然與顔真卿同時,乃天寶、大歷間人,而所引諸詩舉以爲例者,有賀知章、李白、王昌齡,相去甚近,亦不應遽與古人並推。疑原書散佚,而好事者摭拾補之也。’今按原書‘文章宗旨’條,稱康樂公作詩,得空王之助,其他稱康樂公者凡三,又書中稱人,或分舉名字,如陸機、景純者是,或沿襲俗稱,如陳王、陶公者是,獨於康樂標致獨異,疑其確出謝氏子孫學佛者所爲。《總目》稱其摭拾輯補,語近平允,竊意此書蓋後人摘録而成,今若稱爲原書,面目固非,列之僞撰,亦未盡當也。《詩式》之論,語簡而言賅,如所舉六迷、六至、十九體之語,皆有意義,較之齊己《風騷旨格》,其雅俗相去遠矣。”

    [6] 1932年本講義所録尚有二節:“詩有六迷:以虚誕而爲高古,以緩縵而爲澹泞,以錯用意而爲獨善,以詭怪而爲新奇,以爛熟而爲稳約,以氣少力弱而爲容易。詩有六至:至險而不僻,至奇而不差,至麗而自然,至苦而無迹,至近而意遠,至放而不迂。”

    [7] 1932年講義下云:“《詩式》文章宗旨一條,論謝靈運之詩得學佛之助,於詩家境界,頗有見地。其他之論,雖稱述祖烈不無過譽,然熟讀謝詩,自抒己見,過而存之可也。‘康樂公早歲能文,性穎神徹,及通内典,心地更精,故所作詩,發皆造極,得非空王之道助邪?夫文章天下之公器,安敢私焉。曩者嘗與諸公論康樂爲文,真於情性,尚於作用,不顧詞彩而風流自然。彼清景當空,天地秋色,詩之量也。慶雲從風,舒卷萬狀,詩之變也。不然,何以得其格高,其氣正,其體貞,其貌古,其詞深,其才婉,其德宏,其調逸,其聲諧哉!至如《述祖德》一章、《擬鄴中》八首、《經廬陵王墓》、《臨池上樓》,識度高明,蓋詩中之日月也,安可攀援哉!惠休所評謝詩如芙蓉出水,斯言頗近矣。故能上躡風騷,下超魏晉,建安製作,其椎輪乎!’三偷之説發自《詩式》,所謂偷語、偷意、偷勢者是。然黄庭堅亦言:‘詩意無窮而人才有限,以有限之才追無窮之意,雖淵明、少陵不得工也,不易其意而造其語,謂之换骨法。規摹其意形容之,謂奪胎法。’换骨奪胎,即《詩式》偷意偷勢之謂也。”

本站推荐:大杂烩孙子兵法草庐经略营造法式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论镜镜詅痴译注正杨科学与玄学文学课寄园寄所寄

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贪玩中文网只为原作者朱东润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朱东润并收藏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