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窑第二

推荐阅读:孙子兵法三十六计陆陇其家训译注酸甜苦辣咸大杂烩美学漫步老古董人物志译注古琴疏中麓画品

贪玩中文网 www.tanwanzw.com,最快更新饮流斋说瓷译注最新章节!

    “柴汝官哥定”一语,为瓷学家之恒言,皆宋窑名也。兹编断自宋始,则五窑不可以不详(1),其余有名各窑,亦当递述也。说之如下:

    【注释】

    (1)五窑:宋代名窑,即柴、汝、官、哥、定诸窑。

    【译文】

    “柴汝官哥定”一语是瓷学家的常言,都是宋代瓷窑的名字。本书自宋代开始断代,则对于这五大名窑不能不详加说明,其余的名窑也当依次论述。论述如下:

    柴窑 在河南郑州,即柴世宗所创也(1)。相传当日请器式,世宗批其状曰:“雨过天青云破处,者般颜色作将来(2)。”二语可以想见。《陶录》谓其“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3)。然“薄如纸”一语,乃指釉汁言,非指瓷胎言也。“青如天”一语,亦不尽然。柴窑固以天青为主色(4),但据《博物要览》则尚有虾青、豆青、豆绿等色(5),不止天青一色也。釉中有细文开片(6),见于豆绿色者较多。无釉之处悉呈黄土色,然滋润细媚,为古来诸窑之冠。在明代已不易见,近筑路掘出陶器颇多,间有类此者,尝于某公座上见之,或者天壤奇宝(7),不肯终秘人间耶?

    【注释】

    (1)柴世宗:名荣,五代十国后周皇帝,公元954——960年在位。

    (2)者般:这般,这样。

    (3)《陶录》:即《景德镇陶录》,清景德镇人蓝浦及其弟子郑廷桂撰。

    (4)天青:深黑而微红的颜色。

    (5)虾青:虾青色。豆青:像青豆一样的颜色。豆绿:如同青豆一样的绿色。

    (6)开片:亦称“冰裂纹”,瓷器釉面的一种自然开裂现象。

    (7)天壤:天地。

    【译文】

    柴窑 在河南郑州,是柴世宗所创设的瓷窑。相传当日臣子向他请教瓷器的制作样式,柴世宗批示其式样道:“雨过天青云破处,者般颜色作将来。”这两句话可以想像出来。《景德镇陶录》说柴窑瓷器“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但“薄如纸”这句话是指釉汁,不是指瓷胎。“青如天”这句话也不太准确。虽说柴窑原以天青色为主色,但据《博物要览》记载,还有虾青、豆青、豆绿等色,并不止天青一色。釉彩中还有细密的开片,多见于豆绿色。没有釉彩的地方全露黄土色,然而细润柔媚为自古以来各窑中最好的。在明代已不易见,近来因为修路出土陶瓷不少,偶有类似的,我曾在某公府上看到过,或许是因为天地间的奇宝不会永远秘藏在人间吧?

    汝窑 在河南汝州,北宋时所创设也。土细润如铜,体有厚薄,汁水莹润(1),厚若堆脂。有铜骨无纹者,有铜骨鱼子纹者,有棕眼隐若蟹爪文者尤佳(2)。豆青、虾青之色居多,亦有天青、茶末等色(3)。无釉之处所呈之色,类乎羊肝(4),底有芝麻花细小挣钉(5),乃真物也。其色纯静深穆。余前云“俨有三代鼎彝气象”者,即感于此而言。

    【注释】

    (1)汁水:釉层。莹润:晶莹润泽。

    (2)棕眼:又称“针眼”、“毛孔”、“猪毛孔”,即釉面上密密麻麻似橘子皮样的小孔。蟹爪文:釉面好似螃蟹的爪子爬过后,所留下的不规则的弧线形状。

    (3)茶末:即茶叶末釉。瓷器釉色名。釉料中含铁和锰,经高温还成焰烧成时析出结晶,釉呈失透的黄绿色,在黄绿底色上闪出犹如茶叶细末的黄褐色细点,故名。

    (4)羊肝:指羊肝色,即紫黑色。

    (5)挣钉:上尖下圆的痕迹。

    宋 汝窑洗

    【译文】

    汝窑 在河南汝州,北宋时所创设。胎土细润如铜,胎体有厚有薄,釉质莹润,厚如堆积的脂肪。有的是铜色胎骨而无开片纹,有的是铜色胎骨还带有鱼子纹,有棕眼隐约好似蟹爪纹的为最佳。豆青、虾青等釉色居多,也有天青、茶叶末等釉色。没有釉的地方露出来的颜色如羊肝,瓷器底部有芝麻花似细小挣钉痕迹的才是真品。汝窑瓷器釉色纯正肃穆。我前面说“俨然有三代鼎彝的气象”,就是因此有感而发。

    官窑 宋大观、政和间在汴京所造(1)。体薄色青,有带粉红色者,浓淡不一,有色带白而釉薄如纸者。大观中,尚月白、粉青、大绿三种(2)。有蟹爪文、紫口铁足(3),盖其胎本紫色也。然宋官窑有数种,南渡后(4),邵成章于修内司烧造曰内窑(5),亦名官窑。其后郊坛下别立新窑(6),亦曰官窑。是宋时已有旧京、修内司、郊坛下三种(7)。唐氏秉钧谓(8):“旧京著时未久,当以修内司所造为上,新窑为下。”当时已分差等矣。南宋余姚秘色瓷(9),后人亦目之为官窑,大抵皆仿汴京遗制,递衍递嬗也。

    【注释】

    (1)大观(1107——1110):宋徽宗赵佶年号。政和(1111——1117):宋徽宗赵佶年号。汴京:北宋都城,今河南开封。

    (2)月白:白色泛蓝,近似月色,故称。

    (3)紫口铁足:官窑、哥窑共同特征。本书《说胎釉第三》曰:“紫口铁足,谓口际有边,深黄而近紫,足则铁色也。”

    (4)南渡:北宋末,汴京(今河南开封)失陷,朝廷南迁临安(今浙江杭州),史称“南渡”,是为南宋。

    (5)邵成章:名谔。南宋内侍,绍兴中奉诏主修乐礼器,百公皆隶之,谓之邵局。修内司:南宋内府之名,亦管理瓷器的烧造。

    (6)郊坛:故址在今杭州南郊乌龟山西麓。

    (7)旧京:指北宋京城汴梁官窑。

    (8)唐氏秉钧:即唐秉钧,字衡铨。上海(今上海)人。清代医家,撰有《人参考》一卷。

    (9)余姚:今浙江余姚。秘色瓷:古代名窑进贡朝廷的一种特制瓷器精品,简称“秘瓷”。秘色,吴越国钱氏割据政权控制了越窑场,命令这些瓷窑专烧供奉王宫用的瓷器,秘不示人,庶民不得使用;且釉药配方、制作工艺保密,故名。

    宋 官窑贯耳瓶

    【译文】

    官窑 宋代大观、政和年间在汴京所设造。胎体轻薄而釉色发青,有带粉红色的,色调浓淡不一,还有釉色发白而釉薄如纸的。大观年间崇尚月白、粉青、大绿三种釉色。有蟹爪纹、紫口铁足,大概因为其胎体原本是紫色。然而宋代官窑有数种,宋朝南渡以后,邵成章在修内司烧制的瓷器称内窑,也称作官窑。后来又在郊坛下另立新窑,也称官窑。这样宋代的官窑已有旧京、修内司、郊坛下三种。唐秉钧说:“旧京官窑历时不长,应以修内司官窑瓷器为上,新窑瓷器为下。”当时已经区分等次了。南宋余姚的秘色瓷,后人也视之为官窑,大概因为仿制汴京的旧制,依次衍生更替,逐渐演变相传下来。

    哥窑 宋处州龙泉县人章氏兄弟均善治瓷业(1)。兄名生一,当时别其名曰哥窑。其胎质细,性坚,其体重,多断纹,隐裂如鱼子(2),亦有大小碎块文,即开片也。釉以米色、豆绿二种居多,有紫口铁足。无釉之处所呈之色,其红如瓦屑。其釉极厚润纯粹,历千年而莹泽如新。元末明初暨清唐英屡有仿制,然远不逮宋制之精矣。但近年以来,不甚为时人所重,因之价值稍贬。

    【注释】

    (1)处州:清代处州府,今浙江丽水。龙泉:今浙江龙泉。

    (2)鱼子:指瓷器开片中纹路交错,形成许多细眼,状如鱼子,故名。

    宋 哥窑碗

    【译文】

    哥窑 宋代处州龙泉县章氏兄弟都擅长制瓷。哥哥名叫生一,当时为了以示区别,把他烧制的瓷器称为哥窑。哥窑瓷器胎质细腻坚实,胎体沉重,多有断纹,隐隐开裂如鱼子一样,也有大小碎块纹,就是所谓的开片。釉色以米色和豆绿色两种居多,紫口铁足。无釉处显红色如瓦屑,其釉质极厚且晶莹纯粹,历经千年而莹泽如新。元末明初以及清代唐英多有仿制作品,但远不如宋代制品精美。然而近年来不太被今人所重视,因而略有贬值。

    定窑 在直隶定州(1),所造者名曰北定,宋初所建设也。南渡后,在景德镇制者名曰南定,以其釉似粉,故通称曰粉定。

    北定,其质极薄,其体极轻,有光素、凸花、划花、印花、暗花诸种(2)。大抵有花者多,无花者少。花多作牡丹、萱草、飞凤、盘螭等形(3),源出秦镜,其妍细处几疑非人间所有,乃古瓷中最精丽之品也。开片者,其开片皆系柳文(4),白骨而加以釉水(5),有如泪痕者(6),亦为佳品。口底率漏胎(7),故其口往往有以铜镶之者。南定之胎质极细,色极白,其釉亦系白玻璃釉,惟澄清之处略闪豆绿色耳。釉中有鼓花者(8),有不鼓花者,其形式与北定相同(9),而胎釉微有小异。

    凡粉定之真者,其釉光而且润,与旧象牙同。釉中多有柳文开片,与伪造之开片不同。伪者之釉或太混、或太干、或太透亮、或太暗淡,万难如旧者之润亮也。

    粉定种类不一,胎有厚薄,色以闪红者为贵,闪黄者次之,闪黄即牙色也。有开片,有不开片。明代成化仿者亦佳,乾隆以后遂无仿之者矣。

    【注释】

    (1)直隶:清初设直隶省,1928年改为河北省。

    (2)光素:光辉皓白。凸花:剔花的纹样微凸出,故称凸花。划花:瓷器的传统装饰技法之一。在尚未干透的陶瓷器表面用木刀、竹条、铜铁制器等尖状工具浅划出的线条状花纹。印花:用带有图样的陶范压印有凹凸花的花纹。暗花:瓷器坯上刻花后施釉,形成的隐露的花纹。

    (3)萱(xuān)草:一名忘忧草,传说孕妇佩之生男,也称“宜男草”。螭(chī):龙。

    (4)柳文:又名“柳叶纹”,形如垂柳,即细长的开片纹。

    (5)白骨:即胎骨、坯胎。

    (6)泪痕:因釉的垂流积聚处而呈泪痕状,故称。

    (7)漏胎:露胎。

    (8)鼓花:即凸花。

    (9)形式:器形样式。

    【译文】

    定窑 在直隶定州制造的称北定,宋代初年所建。宋室南渡以后,在景德镇制造的称为南定,因为它的釉色似粉白,故又通称为粉定。

    北定瓷器,胎质极薄,胎体极轻,有光素、凸花、划花、印花、暗花等多种,大体说有花的多,无花的少。花纹多作牡丹、萱草、龙凤、盘螭等形状,多源出秦镜,其美妍精细的程度,几乎让人怀疑不是人间所有,实为古瓷中最精美的物品。定窑瓷器开片都是柳叶纹,白色的胎体加以釉彩,宛如泪痕的也为佳品。口底多露胎,所以口部常常有铜镶边。南定的胎质极其细腻,釉色极白,其釉质也是白玻璃釉,只有澄清的地方稍闪豆绿色而已。釉有凸花的,也有不凸花的,器形样式与北定相同,只是胎釉有微小区别。

    宋 定窑划花萱草葵半口碗

    凡粉定真品,釉质光亮而且莹润,与旧象牙相似。釉上多有柳叶纹开片,与伪造的开片不同。伪造瓷器的釉质或过于混浊、或过于干燥、或过于透亮、或过于暗淡,万万不如旧物那样润亮。

    粉定器物种类不一,胎体有厚有薄,釉色以闪红者为贵,闪黄者为次,闪黄即牙色。有的开片,有的不开片。明代成化年间的仿品很好,乾隆以后便没有仿制的了。

    章龙泉窑 宋龙泉人章生二所陶器名曰章龙泉窑,又名弟窑。前所述章生一之哥窑,即其兄也。章窑与哥别者,哥有纹,弟无纹,以是为特异之点。有粉青色、翠青色,深浅不一,足亦铁色。龙泉不自章始,古龙泉不易见,章所仿制,大致同古而较精致耳。今人但称章制为龙泉,古制已为所掩矣。

    明仿龙泉,与宋无甚大异,惟其色略淡,其釉略薄耳。清唐英在景德镇所仿釉乃迥乎不同,大抵豆绿色有暗花者即唐英所仿也。

    龙泉豆绿者与汝窑大致相同,往往易于相混。今为析之:汝胎粗而略糠,龙泉坚而且细;汝釉薄而清,龙泉釉厚而混;汝无釉之处色如羊肝,龙泉无釉之处色如瓦屑;汝釉上有光,透脱如料,龙泉釉上无光,滋润若玉;汝多有鱼子文,少有蟹爪文,龙泉间有蟹爪文,绝无鱼子文。其相异之点在此。

    【译文】

    章龙泉窑 宋代龙泉人章生二所制的瓷器称作章龙泉窑,又叫弟窑。前面所讲烧制哥窑的章生一,即是他的兄长。章龙泉窑与哥窑的区别在于,哥窑有片纹,弟窑无片纹,以此为不同之处。有粉青色、翠青色,深浅不一,底足也是铁色。龙泉窑并非始自章龙泉窑,而古龙泉窑瓷器已不易见到,只是章生二所仿制的瓷器大致与古龙泉窑相同而较为精致而已。今天的人称呼章龙泉窑瓷器为龙泉,而古龙泉窑瓷器早已为其掩盖了。

    明代仿制的龙泉窑与宋代无太大区别,只是釉色稍淡,釉层稍薄而已。清代唐英在景德镇的仿制品,胎釉则很大不同,大体说来豆绿色有暗花的即是唐英所仿之物。

    龙泉窑的豆绿色与汝窑大致相同,往往容易混淆。今为之分辨:汝窑胎质粗糙而略糠,龙泉窑坚实而细致;汝窑釉质薄而清,龙泉窑釉质厚而混;汝窑无釉之处像羊肝色,龙泉窑无釉之处如瓦屑;汝窑釉上有光泽而莹润透彻,龙泉窑釉上无光泽而滋润如玉;汝窑多有鱼子纹,少有蟹爪纹,龙泉窑偶有蟹爪纹,绝没有鱼子纹。其不同之处就在这里。

    宋 龙泉窑凸花葫芦瓶

    均窑 宋初禹州所造(1)。禹州昔号钧台,“钧”讹作“均”,相沿已久。胎质细,性坚,其体略重。釉具五色(2),浑厚浓润,有兔丝文(3)。红若胭脂、朱砂者为最,青若葱翠、紫若墨者次之。初制者色纯无少变杂,后制有青紫相错如垂涎者,皆烧不足之故,而世人往往尊视此种。犹之佳砚本不宜有鹆鸲眼(4),而人反以鹆鸲眼为贵也。其釉分为两种,一曰细平釉,一曰橘皮釉。橘皮釉亦属后起者,故兼有紫斑者居多,平釉有紫斑者绝少也。

    均窑之底有一、二、三、四等数目字为识,或谓红色等器以一、三、五、七等单数为识,青色等器以二、四、六、八等双数为识,此说乃不尽然。惟六角花盆必如是耳,余器则不拘此例。均釉厚而且润,若蜡泪之成堆。惟纯色者混而且匀,釉中多有蟹爪文,无釉之处呈羊肝色或芝麻酱色,乃真物也。伪者釉薄而不匀,其色非偏于蓝,则偏于灰,与纯正天蓝色迥异,无釉漏胎之处,亦不能呈羊肝色,纵有之,亦是先抹后烧者也。

    均窑与元瓷辄易相混,然实大有别也。均釉厚而匀,元瓷釉厚而垂;均之胎、釉皆细,元瓷之胎、釉皆粗;均之釉无论深浅浓淡皆混然一律,元瓷之釉浓处有时或起条文,浅处有时仍见水浪(5)。

    均窑之天青色者,肆人呼为月白(6),盖仿柴之雨过天青也。紫釉而无蚯蚓走泥纹者(7),殆不如月白而能莹润。然人恒往往重紫而轻月白,所谓痼习者非耶(8)?

    【注释】

    (1)禹州:今河南禹州。

    (2)五色:指孔雀蓝、孔雀绿、深红、深褐和黑色。

    (3)兔丝纹:色彩交错的兔毫纹样式。

    (4)鹆鸲(qú)眼:指端溪砚石上具晕重状的圆形斑点,其状很像鸲鹆的眼睛。

    (5)水浪:指釉面乍看似乎滑,但如闪光处细看则釉中起伏如水波状,俗名“浪荡釉”。

    (6)肆人:市井之人。

    (7)蚯蚓走泥纹:状似蚯蚓在地上留下的泥痕,为均窑器物中常见的一种特征。

    (8)痼(gù)习:长期养成不易改掉的癖好或习惯。

    【译文】

    均窑 宋代初年禹州所制造。禹州昔日称为钧台,“钧”字讹作“均”字,相互沿袭已久。胎质细密,质地坚固,胎体略重。釉具有五种颜色,深重浓润,有兔丝纹。红若胭脂或朱砂的为最佳,青似葱翠、紫如黑色的稍次。初期制品釉色纯净没有一点变杂,后期制品有青紫交错好似垂流的口涎,这是烧制时间不足所造成的,然而世人却往往重视这种。就好像上等砚不宜有鹆鸲眼,而人们反以有鹆鸲眼为贵一样。它的釉质可分为两种,一种是细平釉,一种是橘皮釉。橘皮釉也属于后起之物,所以大多数兼有紫斑,细平釉很少有带紫斑的。

    均窑瓷器底部有数字一、二、三、四来作标记,或许认为红色等器物就用一、三、五、七等单数来标记,青色等器物就用二、四、六、八等双数来标记,此种说法也不完全正确。只有六角花盆才一定这样,其他的器物则不限此例。均釉厚而且莹润,好似蜡烛流蜡成堆。只有单纯一色的混而且匀,釉中多有蟹爪纹,没有釉彩的地方呈现出羊肝色或芝麻酱色,这才是真品。伪造的釉薄而不匀,釉色不是偏蓝就是偏灰,与纯正的天蓝色绝不相同,无釉露胎的地方也不呈现羊肝色,即使有,也是先涂抹后炼制而成的。

    宋均窑和元均瓷很容易相混淆,然而实在大有区别。均窑釉厚而匀,元瓷釉厚而垂;均窑的胎、釉都很细致,元瓷的胎、釉都很粗糙;均窑釉无论深浅浓淡都浑然一体,元瓷釉浓之处有时凸起条纹,釉浅之处仍可见水浪。

    均窑的天青色者,商家称作月白,乃是模仿柴窑的雨过天青。紫釉而没有蚯蚓走泥纹者,大多不如月白而能莹润。但人们往往重视紫釉而轻视月白,这不就是所谓的痼习吗?

    宋 钧窑玫瑰紫大花瓶

    平阳窑 在山西平阳(1),宋时所建。其胎与釉皆白中闪黄,微具土色,而制皆仿北定居多,故又称曰土定。平阳真者,其胎之色纯,似黄土,其质在半瓷半瓦之间。其釉光而且润,细而发黄,多有蛇文开片(2)。伪者色稍闪红,而性略糠(3),其釉亦粗而且暗,干且发白也(4)。

    【注释】

    (1)平阳:今山西临汾。

    (2)蛇文:开片纹如蛇形之弯曲的细长线纹。

    (3)糠:从稻、麦等谷物上脱下的皮、壳,用作比喻形容不结实、不坚硬的样子。

    (4)干且发白:缺少光泽而且闪白色,或称干白釉。

    【译文】

    平阳窑 在山西平阳,宋朝时所建立。平阳窑瓷器胎和釉都白中带黄,略有土色,其制品大多仿制北定,因此又称为土定。真正的平阳窑器,胎色纯似黄土,胎质在半瓷半瓦之间,釉色光亮而且莹润,细腻而发黄色,多有蛇纹开片。伪造的釉色微闪红色而胎质粗糙似糠,釉质亦粗糙而且发暗,缺少光泽而且闪白色。

    耀窑 在西安耀州(1),亦宋时所建。初烧青器,仿汝而略逊,后烧白器较佳。初制者其釉透亮如玻璃,其色微黄,略似虾青色。后制者其釉略混,其色甚白,有似牛乳之白、有似粉油之白、有似熟菱米之白不等(2)。

    耀窑有一种细胎细釉者,胎极薄而带有暗花,釉极细而带有开片,不知者往往以定呼之,其实非也。盖其胎虽薄而仍比定略厚,其釉虽细而仍比定略粗,其色虽白而仍比定略闪黄也。而暗花、开片亦与定微有不同。

    【注释】

    (1)耀州:今陕西耀州。

    (2)熟菱米:菱角煮熟后皮内可食的果实。菱,植物名,俗称“菱角”。

    【译文】

    耀窑 在西安耀州,也是宋时建立。最初烧制青瓷,仿制汝窑而稍逊色,后来烧制白瓷较好。早期制品的釉质透亮如同玻璃,颜色微黄,有些像虾青色。后期制品的釉质稍稍浑浊,颜色很白,有的像牛乳的白色,有的像粉油的白色,有的像煮熟菱角米的白色,多不一样。

    耀州窑有一种细胎细釉的瓷器,胎体非常薄而且带有暗花,釉质十分细腻而带有开片,不了解的人往往称它为定瓷,其实不是。因为它的胎体虽薄,但仍比定窑器稍厚,釉质虽细,但仍比定窑器略粗,釉色虽白,但仍比定窑器微带黄色。并且暗花、开片与定窑器也略有不同。

    宋 耀州窑刻花莱菔尊

    磁窑 出磁州昔属河南(1),今属直隶,宋时所建。磁石引针之磁石即产是州(2),取石炼陶,磁器之名乃专指此,今人辄误以“磁”与“瓷”混用矣。器有白釉、有黑釉、有白釉黑花不等,大率仿定居多,但无泪痕,亦有划花、凸花者。白釉者俨同牛乳色,黑釉中多有铁锈花、黑花之色(3),与贴残之膏药无异。

    【注释】

    (1)磁州:今河北邯郸磁县的观台镇与彭城镇一带。

    (2)磁石:磁铁矿石,天然有磁性,能吸铁,俗名“吸铁石”。

    (3)铁锈花:瓷器饰彩品种之一。即用含有氧化铁的斑花石作颜料,在瓷坯上描绘图案,经高温烧制而成,因其呈现出斑斓的铁锈红色,故名。

    宋 磁州窑白地黑花梅瓶

    【译文】

    磁窑 产自磁州过去属河南,现在属直隶,宋时建立。磁石引针的磁石就是产于此州,取石炼陶的磁釉也是指此而言,现在常把“磁”与“瓷”混用了。磁州窑器有白釉、有黑釉、有白釉黑花等等,大体以仿定窑居多,但没泪痕,也有划花的、凸花的。白釉俨然好似牛乳的颜色,黑釉中多带有铁锈花、黑花的颜色,与贴用过的膏药差不多。

    建窑 在福建,初设于建安(1),后迁建阳(2),始自宋代。古制者质粗不润,釉汁干燥,又名乌泥窑(3)。后制者出德化(4),色甚白而颇莹亮,亦名福窑。因有紫建、乌泥建、白建三种(5)。白者颇似定,惟无开片,佳者瓷质颇厚,而表里能映见指影焉,以白中闪红色者为贵。有凸花及雕字者,然花多不甚工细,比之粉定则小巫见大巫矣,故价值亦逊。至今闽省制器尚盛。

    【注释】

    (1)建安:今福建建瓯。

    (2)建阳:今福建建阳。

    (3)乌泥窑:指黑釉官窑。

    (4)德化:指德化窑。德化,今福建德化。

    (5)紫建:建阳窑中偶有因烧窑火候等出现的釉彩为绛色的瓷器,别称“紫建”。

    宋 建窑鹧鸪斑碗

    【译文】

    建窑 在福建,最初设于建安县,后来迁至建阳县,宋代开始烧造。早期制品胎质粗劣而欠莹润,釉质干燥,又称作乌泥窑。后期制品产自德化县,釉色很白并且莹润透亮,也称福窑。因此有紫建、乌泥建、白建三种别称,白建很像定窑器,但没有开片,制作精良的釉质较厚,而且里外能映见手影,以白中带红的为最贵。也有凸花及刻字的,但花纹多不精巧细致,和粉定相比则就是小巫见大巫了,所以价值也稍低。时至今日,福建制瓷业还很兴盛。

    广窑 宋南渡后所建,在广东肇庆阳江。胎质粗而色褐即灰色,所制器多作天蓝色,惟不甚匀耳。釉厚之处或作靛蓝(1),釉薄之处或作灰蓝,无釉处所呈之色或如黄酱,或如麻酱。大致仿均而无红斑与蟹爪文,则与均异也。

    广窑又名泥均,盖以胎骨系以乌泥制成,而仿宋均青色之釉汁也。然多淡青带灰,于灰釉之中露出深蓝色之星点,或如云斑霞片,颇呈异采,视彼窑变泪痕者犹似胜之。或以“泥”、“宜”音相近,遂将宜兴所仿之均窑与广窑混合,其讹实甚。宜兴瓷胎与广窑瓷胎似同而实异,至釉汁虽形似而实大殊详下欧窑一段,纵有彼此仿制者,不难一望而知,何至因音相近而混合耶?

    广窑在粤名曰石湾(2),盖南海县佛山镇之一村名也。自明时已迁于此,宋阳江旧窑,今日早已消灭矣。清初颇有良工数人,其仿均见称于世。自日本嗜之,谓其国人所授,价遂倏涨(3),然实无稽之谈也。至今日制器尚盛,实则胎质粗下,远不及潮阳、合浦潮阳、合浦(4),其瓷质甚白,类似醴陵(5),然名不出于省外,无良工故也,吾粤殊贱视之。徒以其历史甚古,曾出良工,省外遂颇重视,谚所谓“物离乡贵”者非欤(6)!

    【注释】

    (1)靛(diàn)蓝:深蓝色。

    (2)石湾:镇名。今广东佛山。

    (3)倏(shū):极快地,忽然。

    (4)潮阳:今广东汕头潮阳区。合浦: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合浦县。

    (5)醴(lǐ)陵:今湖南醴陵。

    (6)物离乡贵:物品离产地越远越贵重。

    【译文】

    广窑 宋南渡后建立,位于广东肇庆的阳江。胎质粗糙而呈褐色即灰色,所烧制的瓷器多为天蓝色,但不太均匀。釉厚的部位或呈靛蓝色,釉薄的部位或呈灰蓝色,无釉的部位所呈或为黄酱色,或为麻酱色。大多是模仿均窑器而没有红斑和蟹爪纹。这是与均窑不同的地方。

    广窑又称作泥均,因为它的胎骨是用乌泥制成,而且模仿宋均青色釉质的原故。然而多淡青微带灰色,而在灰釉中露出深蓝色的星点,或如云斑霞片一样,很多呈现异彩,比所谓窑变泪痕的变化,好像还远胜一筹。有人以“泥”、“宜”二字发音相近而将宜兴所仿的均窑与广窑混为一谈,实则大错特错。宜兴窑的瓷胎和广窑瓷胎看似相同,而实不相同,至于釉色虽然形似,而其实也大不相同详见下文《欧窑》一节。纵然有彼此仿制的,不难一看就分辨出来,哪至于因为发音相近而分辨不清呢?

    广窑在广东称为石湾,是南海县佛山镇的一个村名。从明代就已迁到这里,宋代阳江旧窑今日早已消失了。清代初年有不少技艺高超的工匠,以仿制均窑瓷器闻名于世。自从日本人痴迷这种仿品以来,有的说是他们国人所教的方法,因此价格飞涨,然而实在是无稽之谈。广窑至今烧制瓷器仍很兴隆,其实胎质粗劣,远远不及潮阳、合浦潮阳、合浦窑烧制的瓷质很白,类似醴陵所产,然而声名不出于省外,实在是因为没有能工巧匠所制,在我们广东尤其看不上它。只是因为它的历史悠久,曾经出过手艺高超的工匠,所以在省外很受重视,这就是谚语里所说的“物离乡贵”吧!

    前所述诸窑:柴、汝、官、哥、定暨章窑、均窑,皆鼎鼎有名者也。若建、广二窑则别成系统,亦足自树一帜焉。平阳、耀窑、磁窑,亦杂窑之有名者。此外尚有诸窑,统名杂窑,亦曰小窑。兹约举之:仿柴者曰东窑(1),宋建于东京,东青所由得名也;仿汝者曰唐邑、曰邓州、曰河北(2);仿官者曰余姚(3);仿龙泉者曰丽水(4);仿定者曰吉州、曰宿州、曰泗州(5)。总之,宋代杂窑,不外取法诸大窑,辗转仿效,其佳者每致乱真,而胎质、釉汁之精粗,明眼人不难判别也。虽同一宋器,而价值则远逊矣。

    【注释】

    (1)东窑:相传在汴京(今河南开封)以东的陈留县,故名。

    (2)唐邑:指唐邑窑,在今河南唐河,窑址待考。邓州:指邓州窑,在今河南邓州。河北:指河北窑,窑址待考。

    (3)余姚:指余姚窑,在今浙江余姚。

    (4)丽水:指丽水窑,在今浙江丽水。

    (5)吉州:指吉州窑。在今江西吉安。宿州:指宿州窑。在今安徽宿州。泗州:指泗州窑。在今安徽泗县。

    【译文】

    前面所提到的各窑,柴、汝、官、哥、定以及章龙泉窑、均窑,都是鼎鼎有名的。至于建窑、广窑二窑乃是自成系统,足以独树一帜。平阳窑、耀州窑、磁州窑也都是杂窑中颇有威名的。此外还有很多窑,统称为杂窑,或称作小窑。简要举例如下:仿柴窑的有东窑,宋时建于东京,东青即由此得名;仿汝窑的有唐邑窑、邓州窑、河北窑;仿官窑的有余姚窑;仿龙泉窑的有丽水窑;仿定窑的有吉州窑、宿州窑、泗州窑。总之,宋代的杂窑不外乎取法各大名窑,辗转仿效,制作精良的佳品往往可以乱真,然而胎质、釉质上的精致和粗劣,有见识的行家不难判别。虽然同属宋代瓷器,而价值却相差很远。

    元瓷 元代制瓷亦有多窑,然其名不著,统称曰元瓷而已。近流行之元瓷,皆元时山西、河南一带所制者。若南省所制(1),纵有发现,大都以宋末目之。而元瓷之名,殆专属之仿均带紫之品矣。此制品多作天蓝色,兼带紫斑,以成鱼、蝶、蝠等形者为贵,不带紫者,常品也。河南制者,系元代初年之物,胎釉色泽,与宋均所差无几。潞安制者(2),系元代中年之物,其胎系半瓷半瓦,釉比初年略觉透亮。蒲州制者(3),亦元代中年之物,釉亦略透亮,惟红斑之中带有葡萄紫色耳。

    元瓷之天蓝色者与均大致相同,然亦有别也。元瓷之釉厚而垂,均釉则厚而匀;元瓷之紫聚成物形,宋均之紫弥漫全体;元瓷之釉浓处或起条纹,浅处仍见水浪,宋均则浓淡深浅皆混然一律。此其所以异也。

    元瓷真者,无论瓷胎、瓦胎(4),其体皆重,其性极坚。瓦瓷者,其色虽似瓦,而仍带半瓷质。瓷质者,其质虽似瓷而仍略带瓦质。伪造之胎,则或纯乎瓷,或纯乎瓦,与真者迥不侔矣。

    【注释】

    (1)南省:南方各省。

    (2)潞安:指潞安窑,在今山西长治。

    (3)蒲州:指蒲州窑,在今山西永济。

    (4)瓷胎:在五彩、粉彩和珐琅彩瓷上釉和绘图前被称为瓷胎。瓦胎:陶瓷坯胎之一。陶器类器物,不论有釉无釉,都有吸水性,坯胎为瓦胎。

    元 青白釉划花玉壶春瓶

    【译文】

    元瓷 元代制瓷也有很多窑场,然而名声不显,所以笼统称为元瓷而已。近来流行的元瓷,都是元代山西、河南一带烧制的。假若是南方各省制作的,即使有所发现,大多也都视为宋代末年制品。而元瓷的称呼,几乎专指模仿均窑瓷器中带有紫色的瓷器。这类制品多为天蓝色而带有紫斑,形似鱼、蝴蝶、蝙蝠的为名贵,不带紫斑者为一般器物。河南制品是元代初年之物,胎釉色泽与宋代均窑相差无几。潞安窑制品是元代中期之物,胎为半瓷半瓦,釉比元代初期略觉透亮。蒲州窑制品也是元代中期之物,釉也较为透亮,只是红斑中带有葡萄紫而已。

    元瓷的天蓝色与宋均大致相同,然而也有所区别。元瓷釉浓厚而垂流,宋均釉浓厚而均匀;元瓷的紫斑凝聚成物形,宋均的紫色则弥漫全体;元瓷釉浓厚处出现条纹,釉浅处可看见水浪,宋均釉无论浓淡深浅,都浑然一律。这就是它们的不同之处。

    真正的元瓷,无论瓷胎,还是瓦胎,胎体都很沉重,胎质也非常坚硬。所谓瓦胎,颜色虽然似瓦,但仍带有半瓷质。所谓瓷质,性质虽然像瓷,但仍略带有瓦的性质。伪造的元瓷,胎体或纯属瓷质,或纯属瓦质,与真品迥然不同。

    欧窑 欧窑一名宜均(1),乃明代宜兴人欧子明所制(2),形式大半仿均,故曰宜均也。制品虽出宜兴,然与阳羡名陶一系微有区别(3),与清代紫砂挂釉各器亦微有不同(4)。大抵制造时仍参入瓷质,非纯用紫砂者欤?瓶、盂等物皆有,而尤以洗类为多。

    欧窑与广窑同一仿均,外观厚重,形极相似而实不同。今略析之:广窑以青发蓝斑者为最多,此外他色虽有,然总不脱灰墨一类釉也。欧窑则色泽较多,除青、蓝外有仿均深紫者,又有云豆、茄皮等色,且蓝斑亦不若广窑之浓,其别一也;广窑之底露胎较多,欧窑之底露胎处甚少,其别二也;广窑之制纯乎浑朴,欧窑之制于浑朴中见妍整,其别三也。至清代唐英亦曾于景镇仿制欧窑,但明欧窑多橘皮釉,而唐仿无之,其釉又与乾隆时器无异。孰明孰清,固不难一望而知。

    【注释】

    (1)欧窑:宜兴的传统工艺陶瓷,始于明朝。釉层较厚,有天青、天蓝、芸豆、月白等色,胎有紫泥、白泥两种,以欧姓所制最为成功,时称“欧窑”。

    (2)欧子明:明代陶艺家,江苏宜兴人。擅长模仿哥窑纹片瓷、均窑瓷,多为盘、奁架等,所制被称为“欧窑”。

    (3)阳羡:古县名。今江苏宜兴。

    (4)紫砂:宜兴蜀山镇一带生产的一种素胎陶器。

    【译文】

    欧窑 欧窑又名宜均,是明代宜兴人欧子明所制,形制基本仿制均窑,因此称作宜均。它虽然出自宜兴,但与阳羡名陶同属一派而微有区别,与清代的紫砂挂釉各器也稍有不同。大概是制作时仍掺入瓷质,而不是纯用紫砂的缘故吧?瓶、盂等各种器物都有,尤其笔洗为最多。

    欧窑和广窑同样模仿均窑,外观厚重,外形非常相似但实则不同。今简略分析如下:广窑瓷器以青中发蓝斑的为最多,此外虽也有其他釉色,但总脱不了灰、墨一类的釉色。欧窑瓷器色泽较多,除青、蓝外,还有仿均窑深紫色,又有云豆、茄皮等釉色,而且蓝斑不像广窑那样浓重,这是区别之一。广窑器底部露胎较多,欧窑器底部露胎处很少,这是区别之二。广窑制品风格浑朴,欧窑制品浑朴中还显出美妍工整,这是区别之三。到了清代,唐英也曾在景德镇仿制欧窑,但明代的欧窑多有橘皮釉,而唐英仿制的却没有,它的釉质又与乾隆时瓷器相同。哪个是明代的?哪个是清代的?所以不难一眼看出。

    自宋以来,已有官窑、民窑之分。官窑者,由官监制以进上方(1),备赏赉者也(2)。民窑又名客货(3),民间所通用者也。清代于官窑之中更有御窑,专备御用而下不敢僭(4)。若官窑,则贵人达官亦得用之,设专官以监督其工,发内帑以支销其用(5),故所制物品日益精美。御窑画龙,必作五爪,尤其显著之识别欤?

    【注释】

    (1)上方:指皇帝。

    (2)赏赉(lài):赏赐。

    (3)客货:俗称“大路货”,民间日用瓷器。

    (4)僭(jiàn):超越本分。古代指地位在下的冒用在上的名义或礼仪、器物。

    (5)内帑:指国库里的钱财。

    【译文】

    自宋代以来就有官窑、民窑的区分。所谓官窑,就是由官府监制,用以进贡朝廷作为赏赐用品。所谓民窑,又名客货,就是民间流通使用的陶瓷制品。清代官窑中又有所谓的御窑,是专供皇家使用,臣下不敢僭越擅自使用的。至于官窑,则达官贵人也可以使用,设专职官员监督烧制工作,用国库的钱财以支付开销,所以烧制的瓷器日益精美。御窑瓷器画龙必须要画五爪龙,这是否就是特殊显著的标记呢?

    郎窑 近人最重视之品,厥惟郎窑,然所称实有误。盖通称郎窑者,大抵乃明祭红之宝石釉者也,不必纯为郎制。郎为郎廷极(1),康熙朝监督瓷业之官,而肆人误为郎世宁(2)。世宁,意国人,善画,雍、乾间供奉内廷,未尝监督造瓷。郎廷极官至江西巡抚,其制瓷之事实,频见于蓝浦《陶录》、阮葵生《茶余客话》各书中(3),则必为廷极而非世宁也,明矣。此种制品,以深红宝石釉为主体,肇于明代宣、万,仿于清初。今之所谓郎窑者,实混明清而一之,然沿误已成习惯,余亦从众也云耳。

    今俗所分别者,凡深红宝石釉之品,概呼郎窑。红色玻璃釉、橘皮釉之品,概呼积红(4)。积红有款识,郎窑无款识云。

    郎窑有先后所制之分。凡里外皆有开片而底足有灯草旋文(5),其色深红如初凝之牛血,此先制者也。若后制,则微有不同。先制者口底微黄,所谓米汤底者是也;后制者口底或作豆青色、或作苹果青,所谓苹果底者也;先制者釉色深红,后制者釉色鲜红,惟釉尚透亮,不似窑变之肉耳(6)。又有所谓绿郎窑者(7),其色深绿,葱茜可爱(8),满身细碎纹片,实则明仿弟窑之品也。雍、乾时代亦有仿者。

    【注释】

    (1)郎廷极(1663——1715):字紫衡,一字紫垣,号北轩。清奉天广宁(今辽宁北镇)人。官至江西巡抚,兼两江总督。

    (2)郎世宁(1688——1766):意大利人。原名朱塞佩·伽斯底里奥内。生于米兰。清康熙帝五十四年(1715)作为天主教耶稣会的修道士来中国传教,为宫廷画家,在中国从事绘画达五十多年。

    (3)阮葵生《茶余客话》:《茶余客话》三十卷,阮葵生(1727——1789)著。阮葵生字宝诚,号层山。山阳(今江苏淮安)人。乾隆进士,官至刑部右侍郎。另著有《七录斋诗文集》等。

    (4)积红:一种铜红釉,由红铜条、紫英石合成,兼配碎器、宝石、玛瑙等组成。

    (5)灯草:郎窑红釉,釉汁凝厚,焙烧时,器物上部釉汁向下流动,口沿部分釉层减薄,釉层里的铜红胶体粒子也下坠,使露出的胎体和淡色薄釉,宛如一圈灯草围于口部,故称“灯草边”,也叫“脱口”。旋文:陶器上环绕的线状纹饰。

    (6)窑变:瓷器在窑中烧造时发生出人预期的变化。肉:原指行动迟缓,动作慢。这里指釉色不鲜艳、不透亮。

    (7)绿郎窑:铜红釉偶然因烧窑气氛被氧化而变成绿色的,因其稀少,而被视为珍品。

    (8)葱茜:华美,艳丽。

    清 郎窑红观音瓶

    【译文】

    郎窑 近来人们最重视的瓷器唯有郞窑,然而这种称呼实际上是错误的。一般通称郎窑的大多是明代祭红釉里的宝石釉,不一定都是郞窑烧制。郎指的是郎廷极,康熙年间监督烧制瓷器的官员,而商人们却误认为是郎世宁。郎世宁是意大利人,善于绘画,雍正、乾隆年间曾侍奉宫廷,未尝监督烧制瓷器。郎廷极官至江西巡抚,关于他烧制瓷器的事迹多见于蓝浦的《景德镇陶录》、阮葵生的《茶余客话》等书中。由此可见必是郎廷极而非郎世宁的明证。这类制品以深红色的宝石釉为主体,开始于明代的宣德、万历年间,仿制于清代初期。今天所谓的郞窑,实在是把明、清不同时期的制品混为一谈,然而沿误已久,已成习惯了,我也就随着大家而人云亦云了。

    现在一般的区分标准是,凡属深红宝石釉的瓷器一概称为郎窑。红色玻璃釉、橘皮釉的瓷器一概称为积红。积红有款识,郎窑无款识。

    郎窑有先制、后制的区分。瓷器里外都有开片,而底部有灯草旋纹,釉色深红好像初凝的牛血,这是先制的。若是后期制品,就稍有不同。先制的瓷器口底微黄,就是所谓的米汤底;后制的瓷器口边和底部有的是豆青色,有的是苹果青,就是所谓的苹果底。先制的瓷器釉色深红,后制的瓷器釉色鲜红,只是釉还透亮,不像窑变那样迟滞。又有所谓的绿郎窑,其釉色深绿,葱翠可爱,整个器身布满细碎纹片。实际上是明代仿制弟窑的制品,雍正、乾隆年间也有所仿制。

    窑变 窑变者,乃烧窑时火候不匀,偶然釉汁变色之故。大抵欲作深红之色,非一种颜料所能造,必参以他种颜料,而火候深浅之处,红色失而他色露,变成种种形态不等,颇为特异。因之踵作,盖本偶然者,后遂成为故然矣。窑变先后所制,亦各有不同。若康熙末年之窑变,其蓝色与雍正时同,惟其红色则发黑;若雍正初年之窑变,红、蓝二色均不发黑,其釉与郎窑之釉略同;若雍正末乾隆初之窑变,其釉与色均与郎窑迥异,且有带款者,盖纯乎人工故意制成者也。

    【译文】

    窑变 所谓窑变,就是因为烧造时火候不匀,偶然釉彩变色的原故。大体上说要作深红色,并非一种颜料所能烧造,必须加以其他各种颜料,而火候深浅的地方红色消失显现出别的各种颜色,变成各种形状,非常奇特。如此相继模仿,原本是偶然现象,到后来逐渐成为必然的了。窑变也因为先后所制,亦各有不同。如康熙末年的窑变,其蓝色与雍正年间的相同,只是它的红色发黑;像雍正初年的窑变,红色、蓝色都不发黑,釉彩与郎窑大略相同;而雍正末年、乾隆初年的窑变,它的釉质和釉彩与郎窑完全不同,并且有带款识的,这纯粹是人工故意制成的。

    年窑(1) 臧窑 年窑者,雍正时年大将军羹尧督造之瓷也(2)。青花、五彩皆有之(3),而市肆中人,但以一种积红小瓶、小杯等物呼为年窑,其他则不省也。年窑之红比郎窑之红较黑而实,且不开片,其声价亦远逊于郎矣。又有臧窑者(4),为雍、乾间臧应选所督造(5),然无甚特异之点,故人罕有知之者。

    【注释】

    (1)年窑:清雍正年间,景德镇烧造的官窑瓷器。雍正四年(1726),年希尧以督理淮安板闸关,兼管景德镇御窑厂甸,世称“年窑”。这里以为“年”指年羹尧,是错误的。

    (2)年大将军羹尧:即年羹尧(?——1726),字亮工,号双峰。怀远(今安徽怀远)人。

    (3)青花:釉下青花瓷,又名“青花白地”或“白地青花”,青花白瓷,白花青瓷。五彩:这里指红、绿、黄、褐、紫五种颜色。

    (4)臧窑:清初臧应选所监督的江西景德镇窑及其督造的瓷器之代称。

    (5)臧应选:清政府工部郎中。康熙十九年至二十七年(1680——1688),清朝廷派遣臧应选等人驻景德镇御窑厂督造御器。这段时间,由于官窑瓷器由他负责督造,因此习惯上把这时的官窑称为“臧窑”。

    【译文】

    年窑 臧窑 所谓年窑,是雍正时期大将军年羹尧督造的瓷器。青花、五彩都有,而市场上却只以一种积红的小瓶、小杯一类的瓷器称作年窑,其他的都不认识。年窑的红色比郎窑的红色发黑而密实,并且不开片,它的声价却远逊于郎窑。还有臧窑,是雍正、乾隆年间臧应选所督造的瓷器,然而没有什么特殊之处,因此很少有人知道它。

    【点评】

    自本章起分说瓷学诸方面内容。

    本章“说窑”,依其宋、明、清三期说,于宋代说自“柴、汝、官、哥、定”五大名窑,以至章龙泉窑、均窑、平阳窑、耀窑、磁窑、建窑、广窑,附说元瓷;于明代说有欧窑,附辨官窑、民窑之分;于清代说有郎窑,附说窑变,又有年窑、臧窑,以及诸多杂窑。统计本章共评介宋、明、清名窑十六座,杂窑(小窑)之有名者九座,可当一部中国瓷窑的小史,而附说内容也是治瓷学须知的基本知识,使本章内容简当而丰赡,可谓善著书。

    其说历代名窑,尽所能知,起首多叙列窑址、创始时期,偶及于创建或督造者、得名之由等,列表便览如下:

    上表据本章所叙诸窑制成,据表列看似宋代窑多而明清窑少,或详于宋而略于明清。其实不然,应是宋代诸窑,多有至明清仍继续生产者,如磁州窑、龙泉窑皆创烧于北宋中期,并达到鼎盛,南宋、辽、金、元、明、清仍继续烧制,而书中未再缕述。又其书详于古而略于近,故清代仅叙景德镇三名窑。其实清代瓷业发达远过于前朝,景德镇之外,如山东博山、河北唐山等,均称瓷乡,而本章概不及之。原因当系有关资料,多出于前代瓷书记载,或作者于古玩市场、朋友收藏所见闻,所以除说广窑之外,开辟搜讨为少。但作者善于为文,其所述论,提纲挈领,层层有致,面面俱到,诚比《陶雅》诸作,总体有后来居上的成就。

    本章于诸名窑述其制作历史、名品及特色,间及考证沿革,辨析真伪,比较异同,多有精见。如说柴窑“雨过天青”之“‘薄如纸’一语,乃指釉汁言,非指瓷胎言也”等,说“章窑与哥别者,哥有纹,弟无纹,以是为特异之点”,以及说均窑与元瓷“实大有别也。均釉厚而匀,元瓷釉厚而垂……”,说“积红有款识,郎窑无款识”,说“御窑画龙,必作五爪”等,都极简当,多一言道破,为辨识之标志,初学之指南。但也不无微误,如以章生一哥窑、章生二弟窑,都属章龙泉窑,而本章以章龙泉窑为弟窑正名,而与哥窑并说不妥;又“年窑”为雍正四年(1726)年希尧以督理淮安板闸关兼管景德镇御窑厂甸得名,本章以为年羹尧所督造,也是错误的。

    本章其他可注意者,一是论析官窑、民窑和官窑之中又有御窑之分,二是论窑变,皆为古瓷品鉴最基本知识。而窑变本为瓷器烧造的自然现象,从制品之预设与完整性看,实可以称缺陷。但此类“缺陷”,既无害于实用,又出人意料,世俗惊奇,遂视为自然造化之杰作,而称之为艺术。后世遂有人工而为之者。但前辈学者有的不以为然,如寂园叟《陶雅》曰:“康熙朝之红色尊盂,当时一有绿斑,即应贬损其价值,可见古昔不重窑变。市侩竞趋,西商投其所好,巧立名目,争相谀媚,久之又久,亦遂成为定评。是非好恶,贵贱美丑,而岂有真哉?”但审美既属人文,则当也如“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美、丑之间有此种变化,也是正常的。

本站推荐:大杂烩孙子兵法草庐经略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论营造法式镜镜詅痴译注正杨科学与玄学文学课寄园寄所寄

饮流斋说瓷译注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贪玩中文网只为原作者许之衡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许之衡并收藏饮流斋说瓷译注最新章节